运用语言顺应论解读中外选秀节目中不礼貌言语行为

2011-12-29 00:00:00郝玲玉高月琴齐丽莉
考试周刊 2011年50期


  摘 要: 语用学中对于言语交际中的“礼貌现象”的研究不乏少数,但对“不礼貌”却寥寥无几。本文以中外选秀节目中评委的不礼貌言语行为作为语料,从语言顺应论的角度进行动态性分析,解读其作为一种交际策略在选秀节目中是如何通过顺应语言结构和语境各因素而产生并发挥作用的。
  关键词: 不礼貌言语行为 顺应论 中外选秀节目
  
  Grice(1975)的“合作原则”为解释话语的字面意义与语用含义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却未能合理地解释为什么说话人却经常违反这一准则及其下属准则而进行交际。基于此,Leech(1983)提出了“礼貌原则”以解决交际者采用隐含交际方式的原因,试图弥补合作原则的不足。Brown 和Levinson(1978)提出“面子理论”观,将礼貌视为面子的补救策略。自此,很多学者都在语用学领域对“礼貌”进行了探究,然而对于“不礼貌”现象,却很少有人进行正面研究,而忽视了对不礼貌言语行为的研究。实际上,现实生活中有大量的不礼貌语言现象,有时候为了达到交际目的,说话人甚至会有意使用不礼貌言语。鉴于先前学者们对“不礼貌言语行为”的研究,仅仅局限于对“不礼貌言语行为”的界定分析或笼统解释上,本文对不礼貌言语行为在中外选秀节目中的产生从顺应论的角度进行探讨分析,并对其作为交际策略在某些特定语境中发挥的特殊作用进行动态性研究。
  一、“不礼貌言语行为”的提出与定义
  纵观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对于礼貌言语行为及礼貌原则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而对不礼貌言语行为的研究却是凤毛麟角。Culpeper等(1996,2003)基于礼貌的对立面对“不礼貌”作出这样的定义:“攻击谈话者,造成不和谐的言语行为。”在其之后的研究中,他将不礼貌分为“策略型不礼貌”和“非策略型不礼貌”两类。Boufield(2008)在批判性评论Grice和Brown、Levinson理论的基础上,将“不礼貌言语行为”定义为:与广义上的礼貌言语行为(而非用以缓解或避免威胁面子行为的面子补救策略)相对,指的是故意无端、矛盾且伤及对方脸面的言语交际行为。李元胜(2006)将不礼貌言语行为定义为:在交际中可能威胁对方面子,让对方产生不快的言语行为。同时他也提出,一个言语行为是否礼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境因素。杨子和于国栋(2007)将言语不礼貌界定为:“直接或间接损害了在场人(不包括说话人自己)的面子,引起尴尬、不愉快等社会不和谐局面产生的话语。”本文认为,对于“不礼貌言语行为”的定义必然要与一定社会的社会规范和风俗习惯相联系,从语言的使用角度来说,“不礼貌言语行为”指的是一个语言社团认为不符合这一社团一般的规范与风俗习惯从而有可能引起矛盾、对听话者面子造成威胁或损害的言语行为。
  二、语言顺应论
  比利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维索尔伦(Jef.Verschueren)于在他的新作《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介绍了语言顺应论。语言顺应论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原因,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不断作出语言选择的过程。而人们之所以能够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地作出选择并实现顺应,是因为语言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变异性、商讨性与顺应性。其中变异性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是指“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地,或严格按照形式—功能关系做出,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顺应性是指“能够让语言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灵活地变通,从而满足交际需要”的特性。语言使用中的顺应性特征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语用描写和阐释,这四个方面构成维索尔伦语言顺应论的主要框架,也是对语言使用现象进行认知语用分析的四个角度。它们是: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及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其中前两项是顺应的范围,具有相互影响的动态关系;最后一项指语言使用过程中交际者对意义作出的不同顺应意识反应;而顺应的动态性是指交际者随着所处的语境关系(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的变化,顺应地与结构客体中的各语言层次相结合。简单地说,语言使用过程是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对语言结构与语境相关成分之间相互顺应的过程。
  三、解析中外选秀节目中的不礼貌言语行为
  近来电视选秀节目风靡国内外,纵观最近较流行的选秀节目,不难发现,评委一些貌似非常“不礼貌”的评语受到了观众的推崇,虽褒贬不一,但无疑提升了节目和相关个人或团体的知名度。本研究旨在对中外电视选秀节目中不礼貌言语行为的产生从顺应论的角度进行动态性分析,进一步阐释“不礼貌言语行为”在特定语境下同样可作为行之有效的交际手段而被采用。另外,结合近来选秀节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本文的语料选自《中国达人秀》、《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和《英国达人》(Britain’s Got Talent)所选取的中英双语动态性语料突破了原有的语料研究范围。
  1.看完企鹅女士——用软管和企鹅木偶吹橡胶手套——的表演。
  评委:What’s the hell?I’m not going to be back next year.I’m not kidding.I can’t do this anymore.(Britain’s Got Talent)
  Cowell作为《英国达人》的评委,无论是海选还是淘汰赛,遇到的选手和表演可谓是千姿百态,看完企鹅女士荒诞离奇的才艺表演后,他本可以简单直接地对选手说“No”,但在此Simon发出了如此强烈的感慨,是对物理世界的顺应,不仅对此表演表达了明确的否定(对社交世界中自己身份、职责的顺应),而且发泄了自己无法忍受的情绪,顺应了其心理世界。
  2.(选手首次表现很差,执意主动要求再唱了一首)
  评委:“It’s completely pointless.”(American Idol)
  一位模仿达人,戴着印有明星脸的面具登场,将周杰伦、费玉清、苏打绿等歌手的声音模仿得惟妙惟肖。但表演完毕后他非要评委给他直通证才愿意摘下面具。
  评委:“脸都不要了,还要什么直通证!”(《中国达人秀》)
  选手自以为是、一意孤行的行为违反了比赛的原则,评委简捷的评语表面看来虽然非常不礼貌,对表演者的面子造成了损害,但是在万人瞩目的聚光灯下(物理世界),评委通过这句话不仅传达了对其表现不满的态度(心理世界),而且通过使用直截了当的语言形式维持、强调了比赛的原则和准则(社交世界),所选择的语言结构很好地顺应了当时的交际语境。
  3.(一位选手唱歌跑调很离谱,评委却一直没有叫停,观众不解。)
  高晓松:你知道我为什么到现在才让你停止么?因为我要等到你有一个音是准的。每个音都唱准很不容易,每个音都唱不准是非常不容易啊!(《中国达人秀》)
  面对选手“不寻常”的唱功,评委们却迟迟不叫停,在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下,高晓松迟来的评价(物理世界)正是顺应了大众的心理世界,幽默式的语言选择明显带有讽刺意味(语言结构顺应),属于不礼貌言语行为,不仅履行了评委的职责,而且达到了娱乐大众的效果。
  从上述分析可看出,不礼貌言语行为可作为一种交际策略被语言使用者使用,在选秀节目中评委的不礼貌言语行为是在特定交际环境下对语境关系(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和语言结构的顺应而产生的,具有评价、维持比赛规则及娱乐大众等作用。
  
  参考文献:
  [1]Grice,H.Logic and Conversation[M].Cole P and Morgan J.Syntax and semantics 3:Speech Acts.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41258.
  [2]Brown & Levinson.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In Goody Esther N.(ed.),Questions and Politenes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3]Culpeper & Jonathan.Towards an anatomy of impoliteness[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6,(25):349-36.
  [4]Culpeper,Jonathan,Derek Bousfield & Anne Wichmann.Impoliteness revisited: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dynamic and prosodic aspects[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3,(35):1545-1579.
  [5]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6]Verschueren,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9.
  [7]Verschueren,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8]李元胜.汉语中不礼貌言语行为的顺应性研究[J].现代语文,2006,(11).
  [9]杨子,于国栋.言语不礼貌现象的语用学研究[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