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进城民工子女作为城市中一个典型经济地位低下的弱势群体, 他们的心理健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他们在自卑心理、情绪障碍、人际交往、性格问题等方面都比城市孩子的问题严重,外来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状况应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 进城民工子女 心理健康状况 干预策略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民工这个群体在城市中不断壮大,民工子女在城市化过程中,也随父母大量转移到城市。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使得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不能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应有的城市生活待遇,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被称为“社会处境不利群体儿童”,他们在长期情感缺失和巨大心理压力的影响下,往往产生自闭、社会逆反、孤独、自卑等心理问题。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目前有关外来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比较多,但大多停留在就学的基本状况和人口特征等层面,对他们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和研究较少。
2.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状况
生活的重压,学业的挫折,不公平的待遇,使得民工子女过早地告别了童年的欢乐时光,经常处于紧张、困惑与迷茫之中。久而久之,他们长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极度自卑。
青少年时期,孩子的心特别敏感,易受伤,民工子女尤为严重。王亚南的研究显示民工子女比城市孩子更易感到自卑[1]。
首先容貌、身材等方面的缺陷,黝黑的皮肤和浓重的乡音往往使他们自惭形秽,而感到自卑;其次,不断转学,造成他们知识的断层,成绩跟不上,容易产生“先天不足”之感;最后,民工子女作为社会弱势群体,来自偏僻的农村,社会地位低下,家庭经济状况窘迫,对比优越的城市生活,易产生“低人一头”的自卑心理。
2.2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
起初,他们的心境一般比较平和,非常希望得到老师、同学的关注与肯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不仅没有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关注,还遭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再加上年龄段和家庭条件等多方面原因,情绪极不稳定,学习、生活热情明显减弱,进而产生不良的、消极的心境。
民工子女生活不稳定,经常转学,学习上存在着很多断层,刚来城市跟不上城市学校的教育进度,同时由于父母文化水平低但是对孩子期望过高,由此给民工子女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产生学习焦虑。苏庆林的研究显示进城务工民工子女学习心理上存在三个问题:(1)没有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动机不强烈;(2)缺乏自信,自我认同感低;(3)知识结构和学习习惯的差异,产生疲倦心理[2]。
王亚南采用YG-WR中学生性格量表测试显示:民工子弟情绪稳定性(包括抑郁性、情绪变化、神经质的表现)明显次于城市学生,且差异显著。民工子弟易抑郁、悲伤,情绪变化大,对人对事常抱怀疑态度,爱担心,易敏感[1]。
陈舜蓬、陈美芬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温州地区302名外来民工子女展开调查,分析了当前温州市外来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显示:外来民工子女焦虑、抑郁等诸多因子得分高于全国中学生常模,且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3]。
2.3性格孤僻,不爱交往。
民工子女远离家乡,突然来到一个陌生的大城市,走进一群完全不同的城市孩子中间,他们渴望交流,渴望帮助,渴望被呵护和认同,但父母都为工作生活忙碌,根本无暇顾及他们心里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在学校得不到老师和城市同学的认同。自身的环境使得他们对他人很敏感,总觉得城里人瞧不起自己。因此,他们就用一种强烈的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这样他们自然而然就产生一种自闭心理,逐渐脱离集体,形成孤僻的性格。在调查“你有几个知心朋友,分别是谁?”时,外地生源学生选择没有知心朋友的比例比本地生高出30%;而在有知心朋友的外地生中,结交的朋友大多是同地方的人,和本地学生交朋友的寥寥无几。有的外地生将自己真实的情感掩藏起来,有了烦恼就写进日记或藏在心里,不愿意和老师同学沟通[4]。
2.4放纵,自暴自弃。
外来民工家庭中,大部分家长的自身素质较差,生活态度消极,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对孩子缺乏耐心,很少关心他们的学习,如果孩子犯错,不是打骂,就是放任自流。缺乏父母关爱,学习上屡屡受挫,生活中得不到城市居民的尊重,这样的处境使一些民工子女心中充满了怨恨,或者以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进行无声的反抗,或者将怨恨的矛头转向外界,出现欺负小同学,违反学校纪律,打架、小偷小摸、敲诈勒索等不良行为。杨建飞的研究显示,外来民工子女在压力下易放纵,男生尤为明显[5]。
3.外来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现状的干预策略
3.1提供家庭教育辅导。
针对外来民工文化层次偏低,不懂科学教育孩子的情况,学校或社会组织专门活动培养其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会正确与孩子沟通的方法,多给予孩子鼓励和夸奖,和孩子沟通做到及时发现不良倾向,并且寻求正确的解决方式。如郑信军的研究显示,如外来民工能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暖、关爱与理解,则不仅可能增进孩子在学校班级中的同伴接纳,而且可能增进孩子与友伴的相互认同与友谊[6]。
3.2实现教育公平,构建爱心网络。
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应尽量提供民工子女与城市儿童一样的待遇。
另外,学校还应建立心理咨询室,对亚健康的孩子施予援助。王亚南等对严重自卑的进城民工子女的研究显示,通过帮助孩子:(1)进行客观、全面的自我评价;(2)调整自我期望至合理水平;(3)密切关注其独特价值;(4)使其有成就感;(5)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自信大胆地展示自我;(6)学会扬长避短;(7)适当地敞开胸怀,可以改善其自卑感[7]。
构建爱心网络,鼓励城市学生主动结识民工子女,让其体验到学校大集体的温暖。老师们应该关注到民工子女的学习自信,用激励进取,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3构建完善的社会教育保障体系。
许多外来生的心理问题源于经济与精神压力,因此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外来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严禁学校对外来生乱收费,还可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创设关爱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王亚南.对进城民工子女的心理状况分析[M].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7.
[2]苏庆林.外来民工子女心理问题的分析及解决策略[J].各界·科技与教育,1994-2009:47-48.
[3]陈舜蓬,陈美芬.温州外来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2):40-44.
[4]徐晓,张仲明,周雨捷.民工子女和城市儿童心理状况比较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12-14.
[5]杨建飞.外来民工子女心理问题干预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6):49-52.
[6]郑信军.外来民工子女父母教育方式和班级同伴关系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3,26(4):762-763.
[7]王亚南等.对进城民工子女严重自卑的心理治疗[M].第五届世界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