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关键因素分析

2011-12-29 00:00:00张云
考试周刊 2011年58期


  摘 要: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任务,提高高校教学质量是促进优秀人才培养的关键。作者采用统计方法,从教师职称、任教时间、课程性质等方面分析关键因素与教学质量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加强高校的拔尖人才培养工作。
  关键词: 本科教学 质量评价 统计分析 关键因素
  
  一、引言
  人才培养是研究型大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型大学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国家社会发展战略实为人才发展战略,近年来,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课堂教学已经纳入到各高校的质量评价体系中。教学质量的评价为高校提升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况提供了很好的途径。浙江大学理学部承担着浙江大学数学、物理、化学等公共基础课,是浙江大学本科教学的主体力量。本文通过对浙江大学理学部2006—2010年的教学评价数据统计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的相关主体与教学评价结果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给出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
  二、浙江大学本科教学质量评价简介
  浙江大学在九十年代就开始实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通过多年实践和总结不断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办法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使本科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参加评价的人员由学生和同行及管理人员两部分组成,学生评价权重占70%,同行及管理人员评价权重占30%。
  评价由现代教务管理系统进行,先剔除每一个评价对象即“人·课”的最高5%和最低5%学生评价分,再与同行及管理人员评价分汇总,经过加权统计,得出综合评价分,并按综合评价分按类另由高到低排序,以5分制为计分标准,综合分低于3.0的评价为不合格,优秀的比例为20—30%(2008年前为20%,现在为30%),良好的比例为60%,合格的比例为10—20%(2008年前为20%,现在为10%)。竺可桢学院的课程因评价指标不同,不计算在内。
  三、课程评级结果分析
  (一)基本情况。
  八个学期共对3651个对象进行评价,其中优秀781人次达21.4%,良好2239人次达61.3%,合格631人次达17.3%,没有不合格对象;正高级职称1395人次占38.21%,副高级职称1851人次占50.70%,中级职称405人次占11.09%;进校<5年222人次为6.08%,5—15年1110人次为30.40%,15—25年1450人次为39.72%,>25年869人次为23.80%;综合课1095人次为29.99%,理论课1725人次为47.25%,实验课831人次为22.76%。
  (二)不同职称的差异分析。
  统计表明正高级职称中优秀率为22.23%,良好为62.29%,合格为15.48%;副高级职称优秀率为22.31%,良好为60.67%,合格为17.02%;中级职称优秀率为14.32%,良好为60.99%,合格为24.69%。(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不同职称的课程评级不同。其中,正高级和副高职称的“优秀率”较高,而中级职称的“优秀率”则较低。χ检验显示,三种职称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χ=26.548,p=0.000)。
  (三)不同进校时长的差异分析。
  统计表明,教师进校时间<5年优秀率为17.57%,良好为57.66%,合格为24.77%;5—15年优秀率为20.89%,良好为59.19%,合格为19.92%;15—25年优秀率为18.55%,良好为62.97%,合格为18.48%;>25年优秀率为24.28%,良好为62.26%,合格为13.46%。(见图2)
  从图2可以看出,不同来校时长的课程评级不同。其中,“<5”的“优秀率”较低,“5—15”和“15—25”的“优秀率”居中,而“>25”的“优秀率”则较高。(2检验显示,四种来校时长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2(6)=26.746,p=0.000)。
  四、对教师的评价结果分析
  按5分制对教师评价,我们获得教师评价平均数为4.73。对不同职称教师、不同进校时长教师的评价进行了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对高级和副高职称的评价分数较高,而对中级职称的评价分数相对较低。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三种职称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F=5.265,p=0.005)。进一步经LSD检验发现,正高级与中级(p=0.011)和副高与中级(p=0.007)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性,而正高级与副高的差异不显著(p=0.234)。
  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来校时长的增加,对老师的评分也上升。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四种来校时长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F(3,3647)=11.603,p=0.000)。进一步经LSD检验发现,除“15—25”与“>25”之间不存在差异外(p=0.706)外,其他各对平均数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显著性水平从0.000到0.010不等。
  五、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建议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主体之一,良好的师资队伍配置是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从上述对课程评价信息的分析,可以看出一支高水平、经验丰富的专业师资队伍是培养一流人才的关键,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建设教学队伍,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结合分类聘岗改革,提高教学队伍层次。
  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与职称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特别是理论课程,与教师的职称高低及学术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中级职称的评价分数相对较低,业务素质有待提高。通过教师分类管理,结合岗位聘任,制定合理的薪酬和激励制度,形成引导和教师热爱教学、专心教学的良好机制,高级职称的教师必须承担相应的本科课堂教学任务,特别是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课堂教学任务,确保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授、副教授能走上教学一线岗位。
  (二)完善新教师培养制度,提高新进教师的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与教师进校时间的长短有密切的关系,随着教学年限的增加,课堂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因此要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通过担任助教,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加快对年轻教师及新进教师的培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可以成立新进老师指导组,为每位新进校没有教学经验的新教师指定导师,进行一对一的帮扶,通过相互听课、不定期座谈研讨、观摩课等方式使新进教师顺利通过教学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