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者结合当前就业形势,对高职院校艺术类毕业生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意见。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艺术类毕业生 就业问题
我根据对我校实习学生及企业的调查,并结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经历,简单谈谈对艺术类大专生的就业认识。
温家宝总理曾说“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他最关心的问题之一,那么度过不平凡的2008年,进入金融危机笼罩的2009年,艺术类毕业生的就业又有哪些新变化、新形势?艺术类毕业生的现状如何?他们该如何迎接挑战?
一、就业环境分析
1.社会环境。
据现代快报2009年2月21日报道,2008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2.9万人,2007年年底已实现就业40.8万人,年终就业率达94.95%。2008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又增加了3万人,总数达45.9万人。加上外省江苏籍毕业生、外省生源到江苏就业及往年积存尚未就业的毕业生,预计实际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数将超过60万人。
“单从毕业生总量上来看,2009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就十分严峻。”江苏省教育厅新闻发言人、副厅长胡金波介绍,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岗位需求增长不足。江苏省部分企业特别是加工出口型企业面临经营困难,部分行业出现就业需求缩减,劳动力供求矛盾更为突出。江苏高校的毕业生对江苏情有独钟,90%的毕业生都选择在江苏就业,不容乐观。
不过,江苏已经出台众多政策扶持大学生就业。2009年,江苏要确保全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0%以上,年终就业率达到90%以上。
2.艺体类专业学生就业压力大。
省教育厅副厅长胡金波年初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金融、新闻、工商管理、体艺类,这四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压力会相对较大。2009年受金融风暴的影响,金融类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大。其次为新闻类的专业,2009年新闻类的毕业生增幅高达28.7%。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也非常多,2009年毕业生总量超过六万人。此外,2009年艺术类体育类的就业人数就业总量也超过五万人。从最近两年的就业率统计来看,这几类专业的初次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比平均水平低20%—23%。
教育部将对连续三年就业率偏低的专业进行调整。主要有三种调整方式:一是由市场自然调整;二是教育主管部门进行强制性的调整,要求就业困难的专业隔年招生或者干脆停招;三是高校主动调整,学校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主动调整专业方向和招生计划。
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在2000年初正是全国上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引进外资,社会经济稳步增长时期。公路绿化带、小区绿化、公园绿地、商品房等室内外景观环境大批兴建,园林、环艺的毕业生非常抢手,进入公司不需要太高门槛。近些年,企业用人已有自己的用人标准和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及近日对企业回、对顶岗实习生的调查发现,企业聘用人员有以下趋势。
(1)到岗即用和经验优先。
从走访情况看,企业的用人需求并未饱和,对人才更是求贤若渴。但从企业的角度他们希望新进人员可以迅速融入团队,熟练岗位技能,特别在动画等需团队协作的专业上,企业不愿进行二次培训,增加自身负担,员工尽快进入岗位角色,入岗即上岗是他们的用人倾向。
此外,纵观各种形式的招聘会,“经验”成为招聘市场出现的高频率词汇。企业对经验的看重体现了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具有一定经验,也意味着不但具备专业技能,还可以应用自如。古话说得好,熟能生巧。具有一定经验的人更有助于新方案、新设计的创造实现,甚至希望有行业领军的技能经验,可以带动整个团队的能力提升。
(2)复合型人才成为企业用人新标准。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初现端倪,社会的人才标准更加灵活,更加务实,企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会碰到很多问题,需要用较少的人员解决多的问题,需要更多有综合能力的人才。在企业回访过程中,看到很多公司在用人时,不在单一看待专业人才,设计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涉及销售领域。在企业看来完成方案设计只是成功一半,将作品推销出去并成为现实,才是真正的成功。以得到收益视为人才的体现,不再单纯方案本身的美学角度考虑。
而且,艺术专业的企业用人更加宽容,很多企业在聘用人员时,对学历要求放宽,更加注重的是人员的综合素质、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
3.艺术类大专生的就业现状。
(1)基础技能不过硬,学习知识不会用。
通过对用人单位的回访及调查,发现往届或应届顶岗实习生的专业技能与企业标准存在差距。毕业生在校期间的理论技能学习,不能在实践工作中得以应用。毛主席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用科学发展观的方法就是:“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二者是必须均衡协调才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学习。”
(2)敲门砖不硬。
在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虽然发生新的变化,但是在根本上还是对人才有着一定的“标准”,而这种标准既成为高职生求职时的机遇又成为高职生求职时的挑战。由于很多企业在招聘信息中以学历、文凭为进入企业的门槛,致使很多大专生盲目追求学历、文凭,掏空心思想通过自考及各种技能证书等形式获取更高的文凭来增强社会竞争力。但一山更有一山高,单纯靠学历、文凭大专生不具优势。
当今就业难与经济大形势有关系。但对个人而言,无论经济形势好坏,自身就业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学历,而且取决于经验。因此,在追求知识和学历的同时,强化对于工作经验的追求,是解决就业的核心方案。
(3)对就业的准备不充分。
学习目标不明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职生选择就读高职院校是有多种原因的,其中最大的原因是自己的学习或者是考试成绩的限制,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当他们进入高职院校读书时,在心理的目标上与现实有着一定的差距,而这种差距性就会制约学生的发展。因而高职生在入学时往往有这种负面的消极心态。
梦想是美好的而现实是残酷的,高职生在制定目标时往往会走入误区,确定的目标与自身的能力有着一定的距离,又因为“面子”问题而不懂得对目标作适当的更改,因而在行为上走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系统里。在制定职业目标时要不合理并且在行动上没有持之以恒,没有审时度势地对目标进行合理的调整。
二、结论与对策
1.确立以应用型、技术型人才为培养方向。
高职院校需要明确人才的培养方向,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学校要培养一批有一定科学理论又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技术人才,任务是相当重的而且关系到以下两点问题。
(1)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对每个专业都要经过精心调查研究,安排好主课与副课及课程内容。优秀的教材与教师是关键的关键,因为高职的专业教材不仅有一般理论,还要有大量的实践事例,这是以往的教材所欠缺的;有理论又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的教师是目前高职教育所急需的。
(2)实践课。学的知识不到实践中去用就是死的知识,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应用,才能熟能生巧。目前用人单位一般都希望所招新人进厂就能顶岗,不需长期见习,不需进行岗位培养多年,所以高职生在校实践要相应多一些,以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一技多能的训练,增强就业竞争力。
3.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全面发展。
新形势下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包括人品、专业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合作能力、学习创新能力、经验、成熟程度、调查能力等,所以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使其全面发展,增强就业竞争力。
4.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要做好学生对未来就业的准备,明确学习目标,了解与有关职业规划方面的知识,在学生大一或者大二时就开始研读有关“人力资源”或“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各种文章。对职业生涯有一定的规划;对现今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对以后的发展动向有一定的目标。还要制订职业目标,合理并且在行动上持之以恒,而且要审时度势地对目标进行合理调整。
5.培养学生创业素质及技能。
在就业困难时,大专生要以养活自己为己任,养活自己最光荣。但解决就业问题,不仅仅是让他们聊以糊口就大功告成的使命。现在要学生创业,创业意味着自己的人生航船驶向自己十年寒窗外春暖花开的海洋,让自己学有所长,得到一份事业,有更好的收入,更高的社会地位。但对于脑海中一片空白的学生,不会用枪的士兵,硬要他们赤手空拳上“战场”是否有些残酷,是否要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和技能,让他们知道如何面对创业的艰难。
参考文献:
[1]王旭辉,王攀.高职院校就业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职业时空,2006,(12):77-78.
[2]李明.关于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考.辽宁高职学报,VOL8,(6).
[3]庞文生.大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有哪些[J].职业与教育,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