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造性思维之花绽放在化学课堂上

2011-12-29 00:00:00狄治
考试周刊 2011年58期


  摘 要: 化学教学必须从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 化学课堂 培养
  
  传统教学法中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需要。《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等。”因此,化学教学必须从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得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包含思维活动的各个层次和侧面的能力,如比较能力、概括能力、发现规律能力、分类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新课程标准》还要求:“中学化学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一、何谓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能力是人们的心理活动的最高层次,是智力的高度发展,是指在一定的知识信息的基础上,在心理活动的最高水平上达到实践活动的综合能力。美国心理学家马兹罗把创造性分为两种不同水平的层次: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这里要讲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这种“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它是指自我潜在能力开发上的创造性,是以学生的某一生理年龄所具有的一般“智能常模”为标准来评判的。如学生创造力对成人来讲未必新,但对自身却是前所未有的。
  培养创造能力的核心和关键是发展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的类型有三种:一是复合思维,又叫求同思维;二是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三是直觉思维。这三种思维优势互补,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这三种思维形式综合协调和辩证统一的过程。因此要形成高水平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就必须把这三种思维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扬长避短,互为促进,互为补充。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发挥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能力。
  求同思维是从书籍条件和目的中寻找唯一答案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思考方向集中某一方面,即用习惯思维模式来解决新问题,求同思维的结果是产生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用固有的思路去考虑问题,表现为人们思维的专注性、集中性,集中求同,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去学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可缩短人们的思维过程,对新知识的接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在化学教学中采用模式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能力。如在知道学生自学基本概念时要做到:(1)弄清概念的引入过程和引入的重要性;(2)认真理解概念中的字、词、句和符号,对关键的词语要认真推敲,明了其涵义;(3)弄清概念所包含的要点(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4)注意与相近的概念加以对比,分清异同,揭示本质特征。当然,求同思维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有其不足。习惯于求同思维的人容易墨守成规,不善于提出新的见解和设想。如:在讲到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定量认识化学变化”时,运用质量守恒回答问题:在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必然减少,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气体逸散出去的缘故,故教师在小结时往往会指出一般情况下固体质量减少可能是因为产生了气体,这一理论可解决许多相似的问题。但一旦产生了这一思维定势,对解决“用一氧化碳还原混有铜和氧化铜2.34g,完全反应后得到纯净的铜粉2.02g,则被还原的氧化铜多少克?”这类问题便会产生疑问,许多学生认为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34g-2.02g=0.32g。事实上这是不对的,因为反应物中不仅只有固体还有气体一氧化碳,所以不能这样解。教师可引导分析CuO→Cu这个失氧的过程,减少的量实际上是失去氧元素的质量,从而可用差减法解决这个问题。故教师在采用模式教学时还应注意和变式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通过变式、联想多层次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在教学中把常规知识设计为非常观问题,形成“熟悉的陌生”,使学生有较大的思维深广度。如根据化学中“喷泉”实验设计问题:除了用氯化氢和水、氨气和水外,还有哪些方法也能形成“喷泉”?学生经认真思考提出了七八种可行方法,但都属于易溶气体水,以及一些气体与NaOH溶液反应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大家明确从本质上讲只要减小烧瓶中气体压强即能形成“喷泉”。而减少气体、降低温度、增大气体体积这三种方法都能减小压强,于是学生又提出了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具有新意的方法。
  求同思维往往是求异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培养发散思维的途径各种各样的:(1)多层次、多维度地学习理解化学基本知识,如学习溶解度概念时,要引导学生发散联想;(2)进行形式多样的练习,并在练习过程中进行习题的恰当改编,改头换面,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教师在讲解习题时,还可对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做各种各样变化,从纵向、横向、逆向进行多向训练,这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途径;(3)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向100g25.2%的稀硝酸中加入氧化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20.4g恰好完全反应,求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题中涉及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常规解法:写出方程式,由消耗的硝酸总量为(100×25.2%)g进行求解。另一种方法利用最终溶质为NaNO,其中NO全都来自HNO,利用守恒法,一步求出答案。如果没有一题多解的讲解,学生在解答此题时将浪费很多时间。开动脑筋,一题多变题更能体现出化学这门学科“千变万化”的特征,只要我们将一个题目的已知条件、设问角度或求解目标稍作改变,便可得到一个“题簇”。题目变了,审题视角要变,思维方式也要变。但“题簇”里的各个题目牵涉到的知识点是相同的或相似的,其解题方法有相似的一面,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中考常出现这样的情形,学生反映某个(些)题目被老师“猜中”了,高兴之情溢于言表,但往往结果出乎意料,没得到满意的分数。因为,中考的题实则是一个变题,但学生不加思考,照搬老师所讲解法,结果出错。所以,教师在讲题时不能把思路局限于一个题目之内,要多行“一题多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做到处变不惊,应付自如。同时也能够由此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得以加强。例如,相同质量的CO和CO中碳原子的个数比为多少?含相同质量氧元素的CO和CO中碳原子的个数比是多少?粗看起来,这两个问题是一回事,但实则有差异,一个告诉的是物质的质量相等,另一个则是告诉物质中的某一元素质量相等。当然已知条件不同,故解法也就有差异了。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应多多加强一题多变的练习,多多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其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发展。更新观点,特题特解有些题跟常规题迥然不同,它立意新颖独特,乍一看缺少条件,无从下手,似乎“山重水复疑无路”了,但只要换一个角度,打破思维定势,用第三只眼以崭新的视角来审视它,就会找到特别的解题办法,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
  故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如AlCl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和NaOH溶液滴入AlCl溶液中的现象是否相同,学生往往按常规的思维考虑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存在一个过量的问题,产生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再如Na投入CuSO溶液中,学生通常考虑的是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而忽略了Na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它首先与水反应,所以得不到金属铜,而是生成Cu(OH)蓝色沉淀。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诸实施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和创新的桥梁。培养实验观察能力,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最好是增加学生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观察、实验操作不同视角去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上述AlCl溶液和NaOH溶液的反应,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得出结论。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实践,领“创新”成功的滋味。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能终身受益。同时让教师的劳动闪现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这是每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的。通过不同的解法让他们明确“殊途同归”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顽强是创新的精神。失败是成功之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获得的。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其顽强、冒险的结果。他从小随父从事军工产品的研究,在制硝酸甘油时,多次发生爆炸,他本人被炸伤,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但他没有放弃研究。市里不允许做实验,把实验迁到湖中一只平底船上,从而获得成功,成了大发明家。所以,创新必须要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决心。科学发展史上有许多发明创新人才为此付出了生命,才换来了创新的成果。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介绍这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觉思维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利用选择题的特征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有效方法,选择题的特征之一是命题中有多个待选答案,在解题时要从整体出发,分析整个问题的前后的无矛盾。这样就可缩小思维范围,提高解题速度。事实上,淘汰筛选法解决选择题即运用了直觉思维。
  所以,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努力探索出具有自身特点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把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尤其是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结合起来,把基础知识的教学与科学方法的教学结合起来,把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实验操作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把各种优秀的教法和自身的特点结合起来,博采众家之长,避其所短,有机地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
  [2]化学教育教学参考.
  [3]化学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