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如何快乐地学习历史

2011-12-29 00:00:00李龙勤
考试周刊 2011年58期


  初中历史教科书语言简洁,述说简单,于是,有的老师认为历史课“好教”,学生也产生历史“好学”的心理。然而,考试成绩达到理想的不多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首先是老师的教法与技巧没把握好,其次是学生的学法有待改进。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要探索历史教学方法与技巧,充分利用45分钟,把丰富的历史再现于学生面前,使学生受到感染,使课堂气氛教学变得生动活泼,直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历史。“寓教于乐,其乐无穷”。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了努力,使学生学习历史的快乐指数得到了很大提升,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教给学生巧记历史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学习历史的轻松愉快
  历史史实浩如烟海,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纵横交错,千头万绪,学生往往感到难记,感到头痛,其实这里面有很多巧法,利用好这些方法不但能使一些易混的知识分辨开来,而且记忆深刻,特别是能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积极地去记忆、去思考、去创新。
  我的记忆方法主要有:“浓缩”记忆法、串线记忆法、歌诀记忆法、趣味记忆法、联想记忆法、比较记忆法等,把一些抽象的枯燥无味的知识变成形象的鲜活的故事片段。
  比如:1.美国独立战争的发展线索,主要抓住六点:(1)爆发:莱克星顿的枪声。(2)建军:第二届“大陆会议”决定成立大陆军。(3)建国:《独立宣言》发表。(4)转折:萨拉托加大捷。(5)胜利:约克镇英军投降。(6)独立:英美签订和约。
  2.有关李大钊的主要革命活动的内容散见于《中国历史》第三册不同章节中,教学时我按时间的先后把它整理为:(1)领导新文化运动;(2)领导“五四”运动;(3)创办《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4)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5)参与组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6)1927年在北京英勇就义。
  3.历史年代、朝代、政权名称等,采用一般方法学生很难记住,有的则可编制成歌诀的形式。如记战国七雄各国的方位可编为: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4.有趣味的知识学生印象深刻,记得也牢。因此采用谐音的方法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强化记忆效果。讲商鞅变法告诉学生用“公园前面,山上无路”的谐音来记住公元前356年这一变法时间;讲南昌起义的五位领导人刘伯承、贺龙、叶挺、朱德、周恩来时根据谐音编为:留着荷叶煮粥。这些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开展生动活泼的历史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历史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索。通过讲故事、演小品、当小导游、办小百家讲坛等让学生动起来。比如在讲《商鞅变法》背景时,由于商鞅从卫国招贤来到秦国,废除旧制度,进行彻底变法的主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遭到贵族官僚等众多旧势力的反对,秦孝公命令贵族大臣们围绕应不应该废除旧制度的问题发表意见,保守的贵族大臣竭力主张效法古代,按照旧规矩办事,说没有百倍的好处就不要轻易变法。改革派和保守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改革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有阻力,有斗争,具有艰巨性,我鼓励同学们上来表演小品,再现当时的斗争场面。同学们踊跃参加,有人扮成秦孝公,有人演商鞅,还有几个演贵族官僚,自编自演,演得惟妙惟肖,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自主性获得了发展。这样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就比较容易了。
  三、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不断成功中享受快乐
  历史知识点太多,不但记忆起来比较困难,而且理解运用起来解决历史问题更难,这是多数学生不太喜欢历史的主要原因。老师要给学生恰当的帮助,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也有面对挑战的机会和经历,从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习的自信心。所以,我在教学设计、布置作业等各方面都有层次性,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例如,在作业的处理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做同样的作业,常常是布置一些基础题,一些提高题,学生可以选做一个,也可以选做两个。但切记不能把学生分类:基础差的就做基础题,成绩好的就做提高题,这样很容易打击潜能生。让他们自己去选择,他们就会量力而行。当学生能够真正感到解决问题的主人是自己的时候,由此产生的成就感是不言而喻的。
  在课堂上,我经常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面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采用必答、抢答等多种方式进行比赛,既掌握了历史知识,又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成就感和自信心。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历史
  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突出教材重点,还可以增加教学容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学习《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这一课时,在讲新课之前,我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游击队之歌》的VCD片。音乐的响起、画面的播放,一下子就把同学们带到了那个充满了硝烟、充满了抗争的年代,同学们很快就进入了角色,他们想知道更多,从而带着一个个的疑问,带着好奇,开始了愉快的学习。
  我在讲俾斯麦发动的三次对外战争时,就利用电脑绘制了一张类似红十字会标志的示意图。讲解时,边介绍内容边指示,图表一步一步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历史的基本知识,还通过这一直观教学,使教学内容有血有肉,趣味横生,增强了学习兴趣,强化了教学效果。再如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把《清明上河图》投影出来,比看课文的图片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在新课改下,探索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势在必行。历史教师需不断地摸索实践,使自己的教育能力、教学水平跟上时代的步伐,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