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又要顾及现阶段中职生自身的素质。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问题,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网络和视频等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计算机教学,有利于优化教学结构和信息反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应在计算机教学中开展虚拟任务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每个学生都有尝试成功和创新的机会。
关键词: 中职学生 计算机学习 现状 对策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应用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它既为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又对教学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又要顾及现阶段中职生自身的素质。
教师应充分、全面地分析了解学生现状,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灵活多样地组织教学材料,力求运用适合中职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从事职业教育的计算机教学多年,对学生的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较深入的了解,大胆地进行了计算机教学改革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现状
我通过对计算机专业高二学生(423名)对计算机学习的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现状如下。
1.大多数学生对计算机具有较浓的学习兴趣,但由于基础差,学习起来吃力,兴趣已逐渐下降。调查中“很有兴趣”的占26%,“有兴趣”的占32%,“一般”的占28%,“没兴趣”的占14%。
2.课堂上注意力不能集中,惰性严重。课堂上能“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做好笔记”的占24%,“只听老师讲课不做笔记”的占38%,“偶尔听讲和笔记”的占28%,“不听讲也不记笔记”的占10%。
3.喜欢自己动手,但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完成学习目标。上机课时希望“只看老师演示”的占6%,“老师演示后自己学着做”的占52%,“不愿意让老师演示,自己动手试着做”的占25%,“只玩游戏”的占17%。
4.不喜欢上理论课。“只讲理论不操作”的占4%,“先讲理论再操作”的占18%,“边讲理论边操作”的占36%,“不上理论只操作”的占42%。
5.普遍存在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也占有较大比例。
二、成因
职业教育社会地位偏低,处于“弱势”。中职学校招生常常被排在最后,很多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出于无赖,觉得“没面子”。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双低”的特点,即入学分数低、家庭收入低。此外,中职学校过于偏重正规的学历教育和正规学校形式,偏重固定的学制,教学质量不高,时常出现学校认为合格的学生与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不对路的现象。
从小学到初中学习的都是基础课程,天天有老师辅导;中职学校要求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所以许多学生对就读职业学校情绪不稳定,学习目标不明确,大部分人已经没有奋发学习的动力,还有一部分学生会对中职的学习生活抱着怀疑、抵制的态度。另外,中职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目前农村乡镇中学计算机教学设施不完备,许多学生在初中学习时还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更谈不上操作和运用。总的来说,中职生源文化素质不高,对计算机的认知程度很低。
计算机软、硬件发展非常迅速,而与之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教学显得相对滞后。中职学校因为经济拮据,设备更新缓慢。学生学习计算机缺乏适宜的硬件环境,导致其所能接触和学习到的计算机知识相对落后,培养的人才不符合市场要求。这大大影响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现有的许多计算机教师是由其他学科改行而来的,半路出家,专业水平总的说来不高。学校由于条件所限,教师外出学习提高的机会很少。而计算机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所以课堂上会经常出现学生提的问题教师不能解答;一些操作学生比教师熟练甚至教师还搞不懂等情况。这样就难以保证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学习计算机靠的不是理论,而是操作实践,靠的是做出来。在教学中应该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操作性教学方法为主,要教会学生们怎样做。所以,应当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来对待,掌握这门工具的基本操作方法、常用软件和应用方法。
三、对策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问题,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学中引入生活知识,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由于科学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材的更新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题目老化、数据过时,离生活实际较为遥远。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好教材的标准是:“看它有没有引导人的动作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思想的力量;看它有没有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和地方性的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设计出一系列的问题。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知识点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发现自己身边的问题,从而培养对生活的感知能力。
2.注重实践和实验教学,加强学生对生活的理解。
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问题,认识现实中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单位去参观,或进行社会调查,并要求学生进行记录。在记录的过程中就能产生问题,然后要求他们带着问题预习新课,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必定会记忆深刻;上课的时候学生也能积极主动地发表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加深对生活的理解。这样培养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地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富有无穷魅力,对于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习积极性都是十分重要的。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趣味性的问题。例如:你喜欢吃拉面吗?拉面馆的师傅用一根很粗的面条,把两头捏合在一起,再捏合,再拉伸,反复几次,就把这根很粗的面条拉成了许多细细的面条。请问:这捏合到多少次后可拉出128根面条。这种把问题置于拉面条的生活情境中,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学生在思考这类问题的时候,能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提高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又如: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小老师为了筹集进城找失学学生的路费,发动学生去砖厂搬砖。搬砖前那一堂课就是一堂很好的生活课:小老师与学生一起计算搬一块砖得多少钱,需要搬多少砖才能凑足进城的车费。在计算中很多问题小老师都无法算出,但由于这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全班同学都很热情,共同参与,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解决问题就变得容易,并能提高解题的技巧,从而提高运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能力。这样“教学不只教人学,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
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应以“各有所长,各尽所能”为培养原则和最终目标,摒弃传统的“以教为中心,全面开花”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发展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们在掌握一定的技能和知识的同时,还具有继续自我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真正从自我出发,从兴趣出发,发展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建龙,岳永红,李国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教育的指导意义.邢台学院学报,2003,(4).
[2]周鸿.创新教育学.四川大学出版社.
[3]邹尚智.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