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通识教育的角度解读金鑫散文

2011-12-29 00:00:00朱庆芳
考试周刊 2011年58期


  摘 要: 金鑫散文以其褒美贬丑评介度明、文化知识涵盖面广、语言应用示范性强、文章风格感染力强等特点,在高校通识教育中具有独特的德育、智育、美育等意义。
  关键词: 通识教育 金鑫散文 意义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也称 “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 源于19世纪,当时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业、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于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通识教育”区别于“专业教育”, 1945 年,哈佛大学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即哈佛“红皮书”)提出:教育可分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部分。前者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主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后者则给予学生某种职业能力训练。“通识教育”与中国贯彻多年的素质教育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理念是相通的。
  盐城市青年作家金鑫,主要从事散文创作,作品曾在《雨花》、《大公报》等多家刊物发表。近年来,他专心研读唐宋两朝的文学、历史等方面的书籍,侧重于对唐宋两代文人的研究;相继出版了两本散文集《长安大道连狭斜——大唐诗人的飞扬与落寞》和《圆寂的宋词》。前者解读了唐代五十位诗人的人生歌哭,择其精华,寥寥几笔,勾画神魂;后者则精选了宋代十位词人的文学人生,博采史实,细致描摹,尽显风采。这两本集子因其褒美贬丑评价度明、文化知识涵盖面广、语言文字示范性强、文章风格感染力大等特点在高校通识教育中具有了独特的德育、智育、美育等意义。
  一、作品褒美贬丑的古典情怀赋予了其德育意义
  通识教育中的德育教材往往是条文性的要领排列加以直接的案例分析,这种记忆性的教学方法往往会导致批判性思考的缺失。与教材相比,文学作品的德育意义则是通过生动具体的文学形象来表现的,更能增强读者对于真假善恶美丑的鉴别能力。不过现今时代的文学越来越盛行解构主义,似乎无所谓好坏对错,不再执著于真善美,不再建构人生理想,不再崇尚一切精神的价值。而传统文学中对完美的渴求,永恒的向善,不屈的批判精神,怀念、忠诚、忧思的情绪等,都体现为一种“古典情怀”。金鑫散文中显见这种难得的“古典情怀”,作者对笔下的每一位人物都能据其人格行事而加以评介褒贬,绝不虚美隐恶。这种严正的道德观察与书写,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无疑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宋之问在唐代诗人中“毁誉不断”,作者没有采用回避的态度,该文标题即发人深省:《宋之问:问君因何死》,因何死?因失去道德而在人心中死入地狱。作者不否定宋的才华,客观地肯定其诗文的才气,但文章的重点还是落在对其低劣人格的批判上:“文人的悲哀,不在于写不出好文章,而在于操守的丧失。”“卖友求荣,害友图进,这是一次致命的人格变异。”《杨炯:春气绕兰心》一文作者没有隐藏杨炯的“为政苛酷”,但作者更是热情地赞扬了杨炯的“骨子里的清高”、“固守君子道德”,褒扬了其如兰的君子品德:“一个纯粹的文化人,他的阅读、思考或者写作,终究会回归到一个清丽多姿、纯净和婉的文化空间里。”作者不但对唐宋之人事鲜明针砭,还使用“闲笔讽今”的手法,微微几笔讽刺,不时勾画当下世风,对许多世态现象加以评述。例如说到陈子昂的惨遭迫害,话锋一转:“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卷入政治风波。”联系杜审言的狂儒形象,作者戏谑道:“看来吹牛也还需要有点底子才行。而今,你随便翻翻报刊、博客就能看出,现在每天产出多少狂人!不过像杜审言那样留得狂名的,还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这样的笔墨看似闲笔,却显示了文章所特有的浓郁的道德批判的中正之气。金鑫散文尚德的明确立场、重情的评判标准,对于现今高校校园里的物质崇拜、功利心态等都有校正纠错的意义。
  二、作品多闻博识的文化知识赋予了其智育意义
  金鑫散文具有学者散文、文化散文的特征。作者不仅通读唐诗宋词,而且翻阅了大量的唐宋史籍和相关资料。其在散文中引用了丰富的诗词句章,而来自《朝野佥载》、《新唐书》、《旧唐书》、《唐才子传》等史籍的趣事逸闻比比皆是。作品的知识涵盖既广又深,通过阅读不但能进一步了解唐宋两代诗人,增加对唐诗宋词的理解,而且能获得许多关于唐宋两朝的文化知识。
  首先, 文章对知识的拓展表现为详细介绍了上官婉儿、李季兰、薛涛、杜秋娘等几位鲜为人知的唐代女诗人。“唐诗基本是男性诗人的天下,但也有佳人执笔,红粉作诗,犹如一株灿烂的云霞,点缀于天边”。在充分占有大量史实资料的基础之上,作者用他的细腻而深情的笔触解读这些女诗人的诗情才幽思和生命密码。写上官婉儿:“很快,聪明过人的上官婉儿就适应了这种非常状态的生活方式。临朝不慌,遇事不乱,她的从容优雅,恰是宫殿上缓解紧张气氛的一道亮丽风景。”写李季兰,她的“笔下是一阵阵自由爱恋的冲击波,充满了女性解放的前卫呐喊。她毫不惧怕,坦诚地说了所想所思”。作者更是明晰地指出:“唐代特有的开放的文化格局,尤其是武则天时代的女子对国家政权建设的参与,使得对于女性的思想文化禁锢,迅速转向宽松。”这些叙述及分析都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知性。其次,文章广泛涉足于历史、政治、经济、风俗人情等方面等领域的知识。每一位诗人的生活史几乎就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更何况像李世民、李煜、赵佶、上官婉儿、范仲淹、王安石、骆宾王、黄巢等这些本身即帝王或政治历史风云人物的诗人。一册在手,几乎一朝人事尽晓。至于一些古代文化知识,比如避讳、考举、隐逸、流放等更是提及甚多。最后,作者严谨规范的写作,还可以对受众起到语言文字运用的示范性作用。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其文的智育意义。
  三、作品雅趣有致的文学风格赋予了其美育意义
  通识教育中的美育通常指的是审美经验的积累和审美能力的提高。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在2008年6月汕头大学与中国文化论坛合作举办第二届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闭幕式的演讲中说:“在我看来,美育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是人类的审美经验的意识,它在美育的内容中起到一个支柱性的作用。……”金鑫的文学风格有古典和时尚并存的雅致特点,这种富于个性特色的文学风格具有很鲜明的文学审美价值。
  作品有着极其浓厚的书卷气和文化气息,其深刻典雅的特点,极不同于时文的轻浅单薄,但不艰深晦涩,拒人千里之外。同时,作品又具有幽默诙谐的雅趣之风,不时出现机智的流行之语,意趣盎然,使人莞尔,又绝不流俗低媚,其文章的纯净雅致,是时文所不及的。至于行文中时空的自由穿梭、观点的洒脱列陈等所体现的文学之美,更具有感染力和教育意义。其实,金鑫散文的古典和时尚并存的雅致特点不仅仅是美育意义的依托,还是整个通识教育意义存在的根本,由于这样的文学特点,文章才更能引起青年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走进其文学世界,浸染其思想、知识及审美的洗礼。而这一点也是许多评论者认为其文章更适合于做教育读本的最初原因。
  另外金鑫散文中对诗人挫折人生、多蹇命运的无限关注与重点评说,比如长年患病的卢照邻,半生流放的苏东坡,等等,对于高校通识教育中的心理素质教育也有意义,比如抗挫、生命意识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青年作家金鑫从文学爱好者的随性、自由、轻松地写作逐渐走向成熟作家的自觉、自为、焦虑地写作,也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视角和文学风格。作品不只对文学园地,更对高校学生的通识教育有不可忽视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