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不”和“没(有)”是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否定副词,也是留学生在使用出错最多的否定副词,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对“不”的7种偏误类型和“没(有)”的3种偏误类型分析,作者发现在这些偏误类型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不”和“没(有)”的混用偏误,以及在动补短语中否定副词的位置偏误,这些偏误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据此,分析偏误的3种主要原因,并提出简化归类教学、分步教学、日常交际教学和对比分析教学等教学策略,以减少否定副词语用中的偏误现象。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不” “没(有)” 偏误分析 教学策略
“不”和“没(有)”是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否定副词,而且“不”和“没(有)”各自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又是多样复杂的。内部的复杂性使得“不”和“没(有)”仍然是对外汉语教学上的难点,也是留学生在使用否定副词出错最多的地方。本文试图通过对“不”和“没(有)”的偏误分析①,总结出相应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和建议。并且希望通过偏误分析,找出出现频率高、留学生易错的知识点,在今后的对外汉语教学中重点强调这些内容,从而做到以理论研究促进实践教学。
一、偏误类型及其分析
(一)“不”的偏误分析。
1.对介词结构和偏正短语的否定偏误分析。
在介词结构中,学习者由于母语负迁移和目的语负迁移的原因,会把否定词“不”和“没(有)”安排在谓语前面而犯错误。
(1)可是对我来说,世界上所有的东西[跟您不能]②不能跟您来比。
(2)山本[在学校不住宿]不在学校住宿,她在外边租房子。
(3)玛丽的衣服不十分[不]漂亮。
(4)这个西瓜不怎么[不]甜。
“不”否定介词结构和偏正短语时,介词结构和偏正短语在句中做状语或定语,较中心语来说,更是否定的焦点③。如(1)句中否定的焦点是“跟您”。(2)句中否定的焦点是“在学校”而不是“住宿”。(3)(4)句根据交际习惯,我们知道实际上要表达“衣服有些漂亮,只是不特别漂亮”,“西瓜有些甜,只是不特别甜”的意思,它否定的焦点是“十分”和“怎么”,因此,否定副词“不”放在介词结构前。如果留学生不能理解否定焦点的问题,就很容易产生把“不”放在介词结构后面的偏误。
2.对补语否定的偏误分析。
补语的否定是最复杂,也最容易出错的。补语包括动补短语和形补短语两种。
(1)对动补短语的否定,有3种情况。
①对一个动补短语的程度补语和结果补语的否定时,“不”放在动补短语的动词后,补语前(有结构助词“得”时,放在“得”后)。
[不讨论得深入]/讨论得不深入
[不写得好]/写得不好
他没学过汉语,他[不]听不懂。
我能有这样的汉语水平,虽[不说上]说不上是好,但是最起码我能保有这个爱好。
②对动量补语的否定时,“不”只可放在动补短语前。
[看不一遍]/不看一遍
[练不两年]/不练两年
③对复合趋向补语的否定时,“不”放在动词后复合趋向补语前。如:举不起来、跑不出去、放不进去。
后来我姐姐告诉我:“你是个小妹妹,所以他们非常担心你一个人[不]生活不下去。”
在复合趋向补语的否定中,如果“不”放在动词前时,动补短语不能单独使用,其后一般还要有其他词语来说明。如:不做出来(就会被批评)、不跑出去(就要迟到)、不找回来(就进不了门)。
若复合趋向动词作为主要动词,否定时,“不”可以放在复合趋向动词的前面,也可以放在复合趋向动词的中间。
不起来不出去不进去不回来
起不来出不去进不去回不来
但是,这样在语义上有区别:“不”放在复合趋向动词前,表示主观上不愿意做那样的活动。而“不”放在复合趋向动词的中间,表示主观上愿意做,但不能客观上不能实现。
(2)对形补短语的否定的偏误。
形补短语没有用“不”的否定形式。
这件衣服[不便宜极了]或[便宜不极了]不便宜。
玛丽的皮肤[白得不像雪]或[不白得像雪]不白。
形补短语所表示的内容要否定时,“不”否定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形补短语的偏误多是因为留学生对动补短语否定的泛化。
对补语否定的偏误,主要是补语否定的内部情况较为复杂,而且在语义上也有区别,因此留学生难以一下子掌握清楚。
3.把字句、被字句、比字句、是字句的偏误分析。
把字句、被字句、是字句、比字句的否定,“不”都放在“把”、“被”、“是”“比”的前面,若“把”、“被”、“是”、“比“字前面有能愿动词和一般副词时,“不”要放在能愿动词和其他副词的前面。
小玲,[把牛奶不要]不要把牛奶喝光,弟弟放学回来还要喝呢。
以后,我一定[不把毛病学]不学毛病,妈妈会伤心。
昨天的面包[被不知道]不知道被谁吃光。
他再怎么说,我都[被他不会]不会被他感动,我有自己的想法了。
不是他[不]迟到了。
当然,医生[不]是不负这个责任的。
如果他没有笑脸和开朗的性格,我[不]是不会喜欢他的。
在天气上,北京[比南宁不]不比南宁好,春天风沙都很大。
你还行,[比我不]不比我差。
这个类型的偏误有3种情况:一是,把字句、被字句的错用;二是,“不”的位置放错了;三是,误把“是……的”这一强调结构当作是字句了,在“是……的”这一强调结构中“不”应放在“是”之后。
4.双重否定的偏误分析。
用两个否定副词“不”,是双重否定,表示了肯定。如“不能不说”表达“必须说”;如果用一个否定副词“不”,再加上一个疑问语气或者疑问代词(相当一个否定),也是双重否定,也表示肯定。如“能不伤心吗?”表示肯定伤心。
①因此父母无一[ ]不是孩子的老师。
②我相信没有任何父母亲不希望他们的孩子[不]成功。
③到了第三学期,我开始犹豫,是不是我[ ]不是个医生的料?
偏误的原因主要是留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双重否定的用法,如①;掌握在问句中一般都要有“不”的出现才能构成双重否定的规律,如③;或者在理解句意时出现偏差,如②,因此双重否定的偏误多是否定词多余和否定词缺失这两种情况。
5.能愿动词否定的偏误分析。
汉语中,“不”否定能愿动词时要放在它们的前面,否定意愿或可能。如不可以、不能、不肯、不敢。
①和不抽烟的人一起的话,你[应该不]不应该抽烟。
②你[想去不去]想不想去公园?森林公园很漂亮。
能愿动词和“不”构成的反式结构的否定和单个能愿动词的否定一样,也应该放在动词或者动词性结构之前的,如“想不想去”、“会不会做”“可以不可以坐下”(也可以说“可不可以坐下”)。
能愿动词否定的偏误主要是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把“不”放在能愿动词的后面造成偏误,如①;同时也可能是对动词反式结构的泛化而形成偏误,如②。
6.同其它否定词混用的偏误。
(1)“不”和“没(有)”的混用。
①那个本子还[不]没找到。
②我好久[不]没见到他了。
③这本书[不]没谈到这个问题。
④我[不]没想到今天站在我面前的年轻人就是当年的他。
⑤最近因为学习太忙,所以[不]没给家里打个电话。
⑥我虽然身在国外,但[不]没感觉到在国外
⑦星期天中国商店的门也[没关着]不关,真好,我可以去商店买东西。
⑧泰国人所指的“中国话”就是“广东话”,很多很多的华侨就对汉语[没]不看重。
⑨后天他[没]不去北京旅游,去桂林旅游。
⑩我朋友身体还[不]没好,还不能来上课
“不”和“没(有)”的混用情况最普遍,在泰国留学生中表现最为明显,而且几乎都是在该用“没(有)”时用“不”,一方面与泰国留学生受母语的影响有关,另一方面还是对“不”和“没(有)”的语法意义不能很好地辨析。如①②③⑤句用“没”来否定,表示所述情况是客观事实,而且这种事实已经发生,也只是暂时性事实。而“不”的用法则与此相对,如⑨,表示的是主观态度、意愿,而且事情还没有发生,是未然的。⑦⑧句用“不”来否定则是因为所否定的事实、动作是习惯性的和经常性的。④⑥句则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否定,是已然的,所以用“没”,而“不”的用法则相反,如⑨,表示去旅游还没有发生。⑩句用“没”是因为“没”用在性质状态词前面,隐含着事物的性质状态是逐渐变化形成的,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由“不好”到“好”的一个变化过程。而“没好”只指事物的性质状态还没有发展到“好”的程度和阶段。而“不”用在性质状态词前面则表示性质状态是静止的,一向如此,如:他身体不好,老是请假。
(2)和其它的否定词如“非、别、未、莫”等的混用。
无论是假期还是[不]非假期,有时间的时候,我父母喜欢去郊区欣赏自然景色。
许多父母也许并[不]未察觉,甚至认为把孩子养大就行,教育是学校的事。
在[无]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只有安乐死是帮病人解脱病魔痛苦的办法。
这种偏误现象主要是因为学生对汉语文化和个别情况没有掌握,“别”一般情况下表示劝禁、命令的语气,“非”是一个具有很强古汉语色彩的否定词,通常都是出现在“非A不B可”这个凝固格式中,如“非走不可”,和其他词语一般不能任意搭配。“未”也是一个古汉语色彩很重的否定词,意思相当于“没(有)”。“莫”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率也越来越少,常常出现在简短的词句里面。这些特殊现象只要平时特别注意就行了,另外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也不能为了解释句意而任意泛化为“没(有)”或者“不”,应向学生特别强调。
7.分析性表达的误用。
我想他们一定做了很多[不无聊]有意义的事,才觉得这么充实。
安乐死有好处,也有[不好处]坏处。
他们房子里连电都没有,别说有什么[不便宜]贵重的东西。
如果你在中国生活得[不痛苦]幸福,我和爸爸在国内就放心了。
这个类型的错误和“不”、“没(有)”的语法功能没有一点关系。主要是留学生在学了反义词后,对汉语的表达习惯不了解,泛化地理解为只要在该词前面加“不”就成它的反义词了。
(二)“没(有)”的偏误分析。
1.比较句的否定偏误分析。
①西方国家的思想特别合理,而东方国家的人民[比西方国家人们思想没开放]没西方国家人们思想开放。
②父母的少年时期[比子女现在的经济条件没有]没有子女现在的经济条件好。
③在我们现在的社会里,关于安乐死的观念,[不是比]没有过去那么保守了。
④在桂林待的那五天,在我的脑海中都是美好的记忆,到现在没有[ ]比那次好的假期,可能以后也没有。
“没(有)”可以直接否定“比”字句,一般其后的形容词前会有“更、更加”等程度副词,或隐含有“更”、“更加”的含义,如④句;“没(有)”本身也可以直接用于比较句,表示“不如”的意思,句子中一般会出现“那么、这么”等词语限制后面的形容词。如①②③句,此时就不能再用“不”。
2.同其他否定词混用的偏误分析。
(见(一)6)
3.分析性表达的偏误。
我的伤口也不知不觉地[没有]痊愈了。
等我出门看的时候,他的身影已经[没有]消失了。
“没(有)”是从古汉语的“没”(mò)演变而来的,直到现在还存在“淹没”这样的词语,所以,当表示“消失”语意的时候,留学生就会直接使用“没(有)”来代替相关的词语。
二、偏误产生的原因及教学策略
汉语语法结构内部多样复杂,“不”和“没(有)”自身的使用规则也灵活不定,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自身的生理、心理等内在因素,母语和目的语的负迁移,教材的编写和教师授课的内容和形式、留学生所处的汉语环境等因素都会促使偏误的产生,这里详细论述的是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和对策建议。
(一)“不”和“没(有)”语法本身的复杂性,客观上影响了留学生学生的偏误。在教学中应对复杂教学内容进行简化、归类,并分步、分批教学。
“不”与副词“没(有)”都表示否定,都可以否定一种动作活动或一种性质状态的形容词,二者具有相同的特点,因此二者混用现象在偏误中出现的频率最高。但二者在时态、语义和语法功能等方面又有区别,复杂的内部区别,使得留学生在具体的应用中往往无所适从。因此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素养,采用多样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1.将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化归类。
在将“不”和“没(有)”的时态及语义进行区别时,我们发现:它们的语义区别要大于时态的区别,语义的区别可以包括时态的区别,而且时态区别也需要借助于语义区别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因此我们在对“不”和“没(有)”作区分时,可以不单独区分时态,而在语义区别中融入时态。因此我们可以将“不”和“没(有)”的语义区别加以简化、归类,使得留学生在学习中简单易行,也更为轻松。
现将“不”和“没(有)”的语义区别简化归为四类,Umq33ma7LBidtwM4nGfnHg==而且将特殊情况也尽量归入这四类中。
(1)与意愿关系的不同——主观意愿与非主观意愿(客观事实)。
A.他不回国了,就住在中国。
B.他没有回国,就住在中国。
上面A句用“不”来否定,表示他的主观愿望、主观态度上“不想回国”,而且从句意可以看出“回国”的动作还没有发生,是未然的;而B句用“没有”来否定,表示对客观情况的描述、说明,客观事实上“没有回国”,但看不出说话人是否具有主观愿望,而且表示“已经回国了”,动作是已然的。
(2)表现状态的异同——习惯性、经常性的状态和偶尔的、暂时的状态。
A.这趟飞机不到泰国,只到广州。
B.这趟飞机没到泰国,因天气原因降到广州机场了。
A句中“不”用在动词前面时,表示一贯性的状态,“不到泰国”是经常性的、习惯性的活动,没有例外。而且“到泰国”这些动作是还没有发生的,是未然的;而B句用“没”来否定,表示“没到泰国”是因为一些暂时的客观条件的限制,只是暂时不能发生这样的活动。而且B句都是对已经发生了事情的否定,是已然的。
(3)对事情是否已经发生的区别——没有发生(未然性)和已经发生过了(已然性)。
A.我今天不去上课了,要去医院体检。
B.我今天没去上课,去医院体检了。
A句否定的是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即“还没有去体检”,只是打算这样做。是未然的;B句否定的是已经发生了的情况,即现在已经“没上课,去体检了”,是已然的。
(4)事物性质状态的区别——静止不变和动态变化。
A.阿姨看上去一点不老。
B.阿姨看上去一点没老。
A句中的“不老”是对静态性质的否定,一直以来都是这样,没有发生变化。“一点不老”是指一直看起来都很年轻,年龄在她这里没有影响,容貌没有发生变化;而B句中“没老”隐含着事物的性质状态是逐渐变化形成的,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由“不老”到“老”的一个变化过程。而“没老”、“没亮”只指事物的性质状态还没有发展到“好”、“老”、“亮”的程度。
另外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一些非动作性动词,如:是、在、存在、当、认识、知道、像、会、能、想、可以、姓等,因为这些动词都是非动态的,可将它们看成广义的静态性状。一般都用“不”否定,而不用“没(有)”来否定。
小结:我们可以简化为:“不”的语义特征是:[+主观愿望][+习惯性的][+未然的][+静态];“没(有)”的语义特征是:[+客观事实][+暂时性的][+已然的][+动态变化],只要满足其中一项特征就可以。
2.区别重点、难点,并分步教学。
除了简化归类外,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区分出内容的重难点,分步教学。对于重点,即“不”和“没(有)”的一般区别应该重点掌握,首先掌握;而对难点,如动补结构和形补结构情况比较复杂,应相对在后面学习。另外偏误的分析结果,应先讲授使用频率高、出错频率高的“不”的用法,然后讲“没(有)”的用法。
3.适度输入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因为教学内容的复杂、多样,信息量大,因此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要把握适度的信息输入量。心理学研究就表明:人们在接受新的信息时,大脑难以承载庞大信息量的输入,信息量过度,就会使一部分输入的信息自动衰减,只能留下其中的一部分。这就容易造成留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产生“泛化”现象。故而我们在对“不”和“没(有)”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在每一篇课文中遇到的具体情况,分阶段、分批进行,而不能在一个时间段内一股脑地把所有的知识都讲授出来。
4.多联系日常实际,对学生的偏误要宽容。
“不”和“没(有)”的用法多样复杂,因此在教学中应将语法知识的讲授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多举生活实际的例子,以便于学生理解和具体应用。而且对重点和难点需要足够量的练习,以便巩固掌握。同时对于学生出现的偏误应多宽容,多找原因,使学生在心情放松的情况下学习第二语言,跨越心理障碍。
(二)教材编排不太合理,以及相应知识点的练习过少,客观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对外汉语教学上教师可以自行编写相应题目,或在平时测试中有所侧重,以起到不断巩固的作用。
教材对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授课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课后练习则是留学生检验自身是否掌握相关知识点的重要途径。所以,教材及其附着的练习对对外汉语教学来说非常重要。否定词“不”和“没(有)”的教学教材的编写应该符合留学生的认知规律,如“不”先于“没有”出现,“不”和“没(有)”比较出现,“不”和“没(有)”应有单独的语法知识点讲解等。但目前常用的教材如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汉语教程》在编排和练习上都有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如课文中关于“不”和“没(有)”用法的知识点和句子出现的频率都比较低,练习中针对性的练习也很少,不能很好地指导教学。这就需要更有效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搜集材料:①注意搜集留学生在日常交际和平时练习中出现的否定句偏误,搜集整理课文中出现的否定句。②总结语法知识,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并在适当的阶段对“不”和“没(有)”进行全面简单的辨析,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
(三)母语的负迁移影响了学生对否定副词的正确应用,在教学策略上需要对比分析教学。
目前我国的留学生大都是成年人,母语已经在他们的认知世界中占据非常牢固的地位。留学生在学习汉语中的“不”和“没(有)”时,否定副词的用法和规则和他们母语相同的地方,他们不会产生困惑和阻碍,但是在用法和规则不同的地方,甚至完全迥异的时候,母语的负迁移就势必会干扰到他们正确地掌握和使用汉语中的否定结构和形式。
王力先生说:“中国语没有否定性词头(negative),因此用否定(negativewords)修饰肯定词的地方比西洋更多。许多英语里的否定性单词,译成中文的否定词语都变成了伪语,如:nlloppy等于‘不幸’,impossible等于‘不可能’,disorder等于‘无秩序’,never等于‘永不’或‘从来不’,等等。”④汉外语的差异要求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进行比较分析,强化汉外语之间的差异。
以对泰国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为例,我们对汉语和泰语中的否定副词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汉语中的“不、没(有)”两个否定副词,在泰语中只有一个[mai]可以直接和汉语中的“不”对应,否定主观愿望。若“没(有)”用在表领有具有的动词前,这里的“没”也可以与泰语[mai]直接相应。但“没”否定的是客观叙述,不可以直接与泰语[mai]相对应,而该与泰语否定副词[mai]加上副词[dai]所构成的[mai]+[dai]相应。此外,如果从否定过程的角度来看,“没”否定的是某一时间的过程,泰语只能用时间副词[yaɡ]来修饰否定副词[mai],构成[yaɡ]+[mai]来与“没”这个表达意义相对应。同样,否定形容词的“没”也不能直接与泰语副词[mai]对应,而要用[yaɡ]+[mai]词组来对应。⑤
我们通过归纳和分析偏误类型,探索偏误的原因,并相应地提出对外汉语教学的策略和建议,希望能使留学生在使用否定副词“不”和“没(有)”时,产生偏误的次数越来越少。
注释:
①本文中出现的例句来自笔者在多年的对泰国留学生汉语教学的实践中搜集的病句,以及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动态语料库中的句子。
②在本文中[ ]内是留学生原有的偏误,带下划线的是改正正确的。
③否定焦点是否定句所表达的信息中着重说明的部分或发话人有意强调的部分。刘祥平.“不”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05
④王力.王力文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165-167.
⑤[泰]陈楚华.汉泰副词对比[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2-13.
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语用研究》B类和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院级课题《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语语用研究》。
课题组其他成员:余 瑾 梁 扬 李文波 黄献慧 刘 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