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音乐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2011-12-29 00:00:00王锦
考试周刊 2011年58期


  摘 要: 本文从中国音乐与中国文化间的关系入手,就中国音乐与中国文化间五种关系的艺术呈现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分析,从而说明了中国的音乐与中国的文化息息相关,并且这种音乐与文化的陈述和呈现方式是由内在情感的抒发引起的,从而得到心灵的慰藉与超越。
  关键词: 中国音乐 中国文化 本质 关系
  
  中国音乐与中国的哲学家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孔子、老子、庄子的音乐美学观对中国音乐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儒家的音乐观不但将礼乐并列为道德教育的重心,而且把道德列为评价音乐的首要因素。在孔子的音乐思想中,音乐不但要曲调优美,应重视制乐者的仁心善意,故而《韶》曰:“尽美矣,又尽善也。”
  古代君王常命乐官至民间采风,音乐可以表现人的情感,以及内心的喜、怒、哀、乐,因此借由音乐去了解民心是最直接的方式,如太平时代政治平和,人民安居乐业,因此音乐的音调就是安详欢乐的;而乱世时期政治混乱,百姓流离失所,所以音乐的音调也同样是哀怨愤恨的。除以上所述音乐与中国政治、哲学的影响之外,更直接的是艺术的陈述与呈现。以下就中国音乐的本质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做出阐述。
  一、对生命的深刻认知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就是追求生命的享受,这一点便决定了中国文化——当然也包括中国宗教的强烈的世俗精神。而中国音乐所具有的哲学都是生命哲学,所具有的艺术都是生命的艺术。也可以说,中国音乐的文化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文化,所谓“以生命为本”,就是指文化的一切功能都指向人的生命的安乐与长久。正是在这一心理的支配下,才形成了中国音乐的艺术,同时也包括文学和美术在内,它们都属于“乐感”文化的范畴,都体现了自遣、自娱、自得、自足的审美精神。因此,中国的文化在精神上本来就是自得、自足的文化,中国的音乐侧重生命的享乐,它不需要外部世界的证明,只要个人自己的真正感受便足矣。因此人的心灵是自己支撑自己,自己证明自己,它是在自己的世界中得到自得与自足。
  二、自然哲学的关照
  1.“自然”是中国艺术的重要主题
  在中国艺术中无论文学还是美术都大量地以使用自然为艺术创作的内容,如田园诗、山水画等。隐居在山林描写田园生活、回归大自然静观生命的隐士们乐在大自然的享受,这与老子、庄子崇尚“自然”的思想不谋而合。大思想家老子将自然与人的关系喻为母子关系,这实际上强调了中国人在“天人”观念上讲究“融合”与“和谐”。在中国人心目中,“自然”是富有生命情调、富有灵性的万事万物。人们善于移情于物,将自然事物拟人化,文化肌理中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在美术的范畴里,以自然为对象,无疑是想从中体会自然之趣与自然之美。而中国音乐与诗歌、书画的借物寓情的审美倾向是一致的。
  2.模拟声响在中国音乐中的运用
  中国人喜欢模拟自然声音,并将之直接移入到乐曲中,这一做法是非常独特的,在外国的音乐中是罕见的。在中国民间音乐中常见的模拟声有水声、鸟叫声、风声、马鸣声等,这些声响,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1)模仿水声
  古筝曲《渔舟唱晚》描写渔村平静的生活,渔民们在碧波万顷的海面上荡舟,当夕阳西下时满载鱼虾,荡舟归浆。乐曲前半部分描写渔村平静的生活,后半部分同一乐句反复四次,四种不同的变奏手法以由慢渐快的速度描绘了海上气候的变化万千,由风平浪静至暴风雨,把水声的不同变化形象地表现出来。
  (2)模拟自然声
  中国人爱好自然,往常模仿的对象就是山水。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琴曲《流水》由于“伯牙与子期”的故事而成了知音的代称,是广为人们熟悉和喜爱的经典之作。全曲由“高山”和“流水”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浑厚而优美的音色,表现出巍巍高山的雄壮气势;后半部分模拟水声,时而潺潺流水,时而急流澎湃。音响效果诗情画意,让听者有亲临水边之感。
  (3)模拟马鸣声
  二胡曲《赛马》,乐曲开始时描写了奔腾激越、纵横驰骋的骏马,刻画了蒙古族人民节日赛马的热烈场面。乐曲创造性地运用大段落的拨弦技巧,模拟马蹄声,使乐曲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把草原辽阔美丽、万马奔腾的场面和牧民们的喜悦心情表现得酣畅淋漓,同时把二胡的演奏技巧提到了更高的水平。
  (4)模拟人声
  管子曲《江河水》表现了一位女子在江边,面对江水,失声痛哭怀念亡夫的悲痛心情。乐曲的主题为起承转合的四句。第一句旋律色彩暗淡,管子近似人声哭泣的情调,音乐凄凉悲切。第二句旋律突发性的十度上起,并两次向上冲击,表现出无比悲切的情绪。接着第三句节奏顿挫,断后即连,似悲痛欲绝,泣不成声。最后是第一句的变化重复,为中段的转调做准备。
  三、与文人的自娱相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是每一个文化人的必修课。修习这门课,目的在于培养情操,提升素养,使生命过程更加和谐美好。在中国文人的修身四课——琴、棋、书、画中,音乐修养被放在了第一位。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精英人物无不精通音律、熟诸琴艺。在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盛唐时期,音乐也是空前的繁荣,其中唐玄宗李隆基功不可没。从某种程度上讲,李隆基是唐代音乐的缔造者和设计师,他对音乐的爱好给唐代音乐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广阔的空间,他设立的宫廷音乐机构梨园培养了大批的音乐人才,同时他与众梨园弟子创作、表演了大量的音乐舞蹈作品,这些作品直接促成了唐代音乐的繁荣,推动了音乐的普及和发展。
  四、对人生际遇的咏叹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除了歌颂自然哲学的作品外,更多的是用“哀怨地”、“悲愤地”、“深沉地”、“感慨地”等表情字眼来辅助表现的乐曲。如陕北信天游里哭腔的产生就是人民生活的苦难与伤心哭泣,这种唱法是在某些音的后面往上高四度,还不到位就在中间停住,听似哽咽却又胜似哽咽。而中国文人为国为民的感伤,在文学上、诗词中也不胜枚举。如爱国诗人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李白的“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陆游的“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当得不到重用,个人抱负无法施展时,他们便会感伤怀才不遇,于是便在艺术中宣泄人世间的曲折沧桑,从中忘却、消解心中的不满与苦闷。
  因此“借物寓情”的手法在中国音乐中是常见的,它是一种心灵的满足,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梦想、不敢表达的情感和苦闷,往往都是借由艺术来抒发。艺术也由此孕育着一种补足的功能,此功能是以现实处境的残缺为前提,而艺术“诚于中,形于外”的心灵投射,照应到生命的不足才是它真正的基点。
  此外,在中国“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封建观念的影响下,女性的地位是卑微低下的,她们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没有表达感情的机会,她们的情绪是受压抑的。尤其是那些被选送入宫的女子,一旦失宠,就被重楼深锁,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如琵琶曲《汉宫秋月》,乐曲曲调忧伤哀怨,把这些女性生命中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感慨描绘得淋漓尽致。
  所以,中国音乐大多是属于喟叹的,喟叹人世际遇的乐曲虽无明确的描绘对象,却是最动人、最深刻的作品。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乱世,成千上万的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这些不幸者的生命所受的打击是非常大的。历史上常有文人为了“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而离别;有军人因远戍边陲而别离;也有为官被贬而远离家乡,这些离别之苦在中国音乐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对生命境界的超越
  音乐是人的生命中直接流淌出来的特殊音响,在人类任何文化中都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低低地吟唱,还是铿锵有力的鼓声,或者是大型管弦交响乐,都是人们抒发情感的。中国音乐和中国文化一样,抒发的情感是生命的情感,是对生命境界的无限超越。如山东筝曲《美女思乡》,此曲为大板第二,慢速,通过上滑音、下滑音、慢吟、按颤音等技法的演奏,描绘了一种安静、思念的状态,表达了汉代美女王昭君深处异地、思念故乡的感情。琵琶曲《双声恨》取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表达了男女主人公在哀怨缠绵之中渴望挣脱桎梏,向往幸福、自由的思想感情。
  总而言之,中国音乐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中国音乐重生命的享受,文化心理上的差别对音乐精神特征有着直接的影响。而文化对音乐不同功能的要求方面则主要体现在由文化精神而形成的主体功能的张力上。所以,中国音乐是自娱的、内敛的、自足的,并且这种艺术的陈述与呈现是由内在情感的抒发引起知音的共鸣,从而得到心灵的慰藉与超越。
  
  参考文献:
  [1]礼记·乐记·乐本篇[M].
  [2]刘承华.中国音乐的神韵[M].
  [3]王耀华,乔建中.音乐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5]郑其昌.中国美与艺术学探微[M].武汉:武汉崇文书局,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