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新的高中化学课程较旧的教材在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作者结合多年的化学教学实践,分析目前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阐述相应的应对措施,对化学教学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化学教学 问题 应对策略
一、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动手进行化学实验的机会少
首先,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认真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出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由于在必修模块的教学中,有些教师为加深教材和习题的难度,使3+1的课时显得有些紧张。因此,学生,特别是高一学生走进实验室做实验的机会就少。尽管课堂上的探究实验很多时候都让学生去动手做,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做过实验,这无疑会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其次,一些教师以视频资料代替学生实验的做法,违背了新课程理念。在亲自实验的过程中,由于反应物用量、反应条件的控制等各方面因素,实验现象与预期的理论现象有所差异,教师就可以趁机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和讨论,而现成的视频做得比较完美,不会出现任何知识性问题,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还有一些演示实验,由于实验结果不明显或座位顺序等问题,学生观看的效果出现差异,这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钠与水的反应,如果教师直接在讲桌上进行实验,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的学生只是少数,他们对于实验会有较为深刻的感性认识,因而就无需刻意再去记忆实验结论了,而其他绝大多数没有清晰观察到实验现象的学生就只能靠死记硬背了。
2.处理不好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高中化学新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大部分课程结构都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加深。在必修课程中,物质性质知识的要求水平与传统的课程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如《化学Ⅰ》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从覆盖面上看,几乎涵盖了原来高中《化学Ⅰ》中的所有内容,但对相关物质知识内容的深度与难度降低了,对于过于细节性的知识也不做特别的要求,即知识面广,要求降低,突出了核心内容,对主要物质的性质和观念性知识如元素观、分类观、比较观的要求提高了。所以教师更要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深广度要求。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对教材的深广度把握不当,仍然按照原来的高考标准和课程要求来处理必修教材中出现的知识内容,随意扩展教学内容和提高教学要求的现象时有发生,“越位”的情况很普遍。有些老教师凭经验教学,仍然习惯于采取“深挖洞”的教学方式来讲授知识,这无疑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额外负担。比如,在必修课程有关“化学反应的限度”的教学中,本来课程标准中只要求学生了解化学平衡状态及其特征,可是有的教师还加上了“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等内容,而这些内容在后续的选修课程“化学反应原理”中才会出现的,这样就明显“越位”了。因此,在必修模块的教学中,教师要由原来关注细节的教学方式转变成关注核心知识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