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高考复读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研究

2011-12-29 00:00:00童心符明弘李阳李燕
考试周刊 2011年60期


  摘 要: 为了解理科高复生入学初期的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文章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260名学生进行测评,发现理科高复生与应届生相比,在心理健康(t=2.11,P<0.05)和消极应对(t=2.23,P<0.05)上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应届生状况好于高复生;在社会支持上差异不大。这说明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对理科高复生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理科高复生 心理健康 应对方式 社会支持
  
  1.引言
  选择复读的学生称之为高复生即“高四生”。长期以来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广泛的关注,但较少有研究者针对复读生在复读期间的某个阶段进行考察。另外,理科高复生在这个特殊群体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几乎没有研究者针对这个群体进行研究[1-3]。因此,本研究选择理科高复生为研究对象,对他们在开学初期这一阶段进行考察。
  高考失利的严重打击,对高复生来说为重要的应激源是毋庸置疑的。有研究表明: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社会支持和良好的应对方式,心理损害的危险程度就会达到43.3%,为普通人群的2倍[4]。国内外不少学者已经从多个角度探讨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5,6],以及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6,7]。有研究者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应对方式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5]。因此可以认为以往对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心理健康这三者关系的研究大都从两两关系进行考察,将三者结合起来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针对高复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几乎没有。
  本研究以理科高复生入学初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切入点,探讨理科高复生入学初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心理健康三者的关系问题,并分析社会支持是否会通过应对方式来间接影响心理健康,以期为理科高复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性的建议。
  2.对象与方法
  2.1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60学生接受调查,剔除无效问卷后,实得有效问卷241份(应届高三理科生有100名,复读理科生有141名),有效率为92.7%。
  2.2研究工具
  研究问卷主要包括个人基本情况、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四部分。(1)个人基本情况调查采用自编问题,包括性别、生源地、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2)MSSMHS由王极盛编制,该量表共有60个项目,包括10个维度,采用1—5五级评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在本研究中的内在一致性A系数为0.91。(3)SCSQ由解亚宁编制,该问卷共有20个项目,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采用0—3四级评分。在本研究中的内在一致性A系数为0.78。(4)PSSS由Zimet等编制,共有12个项目,包括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三个维度。量表采用七级评分,1表示极不同意,7表示极同意。在本研究中的内在一致性A系数为0.81。
  2.3统计工具
  统计软件包括SPSS11.5、Amos5.0,统计方法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路径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理科高复生与应届生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显著性差异检验
  对理科高复生与应届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从总体状况来看,高复生在MSSMHS上的得分大于应届生且具有统计学意义(t=-2.11,p<0.05)。从各因子情况来看,高复生在MSSMHS各维度上的得分除偏执相等外,其余都大于应届生。且在抑郁(t=2.57,p<0.05)、强迫症状(t=-2.75,p<0.01)、情绪不平衡(t=-2.83,p<0.01)上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理科高复生与应届生的应对方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理科高复生与应届生在SCSQ得分上,积极应对差异不大,而消极应对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t=-2.23p<0.05),且应届生状况好于高复生。
  对理科高复生与应届生的社会支持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在PSSS得分上,理科高复生与应届生差异不大。
  3.2理科高复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路径分析
  由图1可知,理科高复生社会支持中的家庭支持可以直接影响心理健康;应对方式中的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都可以直接影响心理健康;社会支持中的其他支持和家庭支持可以通过积极应对间接影响心理健康。
  4.讨论
  4.1理科高复生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应届生的差异分析
  总的来说心理健康状况上理科高复生与应届生相比是较差的。但只是在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情绪不平衡四个因子上差异较大而其他因子差异不大。与采用SCL-90问卷测得在各个因子上的得分差异都较大的结果是不相符的[1-2]。可能的原因:一是所使用的问卷不同,影响结果。二是其他研究对文理高复生都进行了施测而本次研究只针对理科高复生进行。理科高复生更多的是理性思维,不像文科高复生更多的是感性思维,所以理科高复生在遇到问题时更多的是理智对待,以解决问题。三是高复生在复读的这一年里,各个时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不同的。本次研究针对高复生开学初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开学初期,高复生处在一个动荡期,主要面临复读与否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等问题。这与复读中期主要的是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和复读后期将再一次面临高考的压力是不同的[8]。
  在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情绪不平衡四个因子上差异较大原因可能是:一是高考失利的严重打击使得高复生缺乏自信,产生自卑心理。他们还自觉不自觉地把高考失败的影响泛化到学习和生活中去,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表现为反反复复检查自己的作业,总担心考试考不好等。二是对于刚踏入复读之门的学生来说,可能还没有从高考失利的阴影中走出来,因此彷徨、无助、感到抑郁。理科高复生处在新的学习环境中,面对新的老师和同学,他们不仅要处理当下遇到的问题,还要解决未来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和不确定性,再加上过高预估复读压力,使得他们情绪不平衡,表现为:情绪忽高忽低,忽好忽坏,学习劲头时高时低。三是家长过高期望给孩子带来的无形压力和外在的种种舆论,使得高复生过于紧张、焦虑,总担心自己要是复读一年又考不上怎么办。
  社会支持上理科高复生与应届生相比差异不大,说明理科高复生和应届生在遇到问题时都愿意积极主动地去寻求社会支持,同时也得到来自家庭、朋友、其他等方面的相近的甚至等同的支持。理科高复生和应届生在积极应对上差异不大,而在消极应对上应届生状况好于高复生。这说明理科高复生在遇到问题时多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而不是积极面对。这可能也与高考失利,打击了他们的自信有关。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就躲在自己的碉堡里,不愿站出来面对问题,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会再一次经历失败带来的痛苦。
  4.2理科高复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分析
  路径模型表示,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家庭支持、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可以直接影响心理健康;其他支持和家庭支持可以通过积极应对间接影响心理健康。路径模型说明理科高复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心理健康三者的关系符合假设模型,也符合理论依据。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个体时时刻刻都与自己的家庭发生着联系。因此,对于高考失利的高复生来说,若父母能够给予更多的关怀、理解和支持,而非不断地施加压力;与此同时,如果学生积极主动地寻求支持,更好地利用社会支持并且多采取乐观、求助和问题解决等方式对待生活事件和遇到的问题,可以促进心理健康。这个研究结果对理科高复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具有一定启示作用:教育者在对高复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积极应对调整学生的应对方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另外,学校还应重视学生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与运用。
  
  参考文献:
  [1]罗润生,李长庚,王孟成,蒙希.高复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27(5):115-117.
  [2]封永昌,丁林.174例高考复读生考前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5):389-391.
  [3]彭春妹,罗润生,王孟成.高三复读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江西教育科研,2006,(10):25,30.
  [4]Burns,RA.,&Machin,MA.Identifying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independent effects of 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n two broad affect component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ces,2010,48,(1),22-27.
  [5]牟宏玮.社会支持对中学生学业压力应对方式的影响研究.第十届全国心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705.
  [6]刘瑶,张永雷,乔瑜,李玲.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3):283-285.
  [7]彭虎军,魏书堂.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9):966.
  [8]宋曙光.复读生心理症候群的应对.班主任之友,2006,(11):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