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介绍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二结合一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过程,“二结合一融通”的内涵,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二结合一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效,以后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二结合一融通 机电一体化技术 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
近十年来,我国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仍然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其中之一就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偏差,这使我们培养的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实际需要之间存在偏差,而偏差产生的本质原因就是人才培养模式与高等职业教育特点之间存在差距,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工学结合,让学生在职业岗位教育的环境中、在真实的工程环境里接受培养和训练,从而形成现代企业理念、良好的行为习惯、应变能力、新的实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等。高职院校如何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实现校企共赢、工学结合呢?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课题,旨在借鉴吸收已有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讨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二结合一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过程及其内涵
1.“二结合一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过程
随着产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机电行业的生产技术不断更新,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解决学校教育与行业的脱轨问题。同时,机电行业企业的数量、规模和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育模式很难覆盖企业对人员的素质要求。因此,只有将学校教育与企业运行、专业教学与企业生产进行贯通,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6号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2008年,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江苏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目标》提出:“依托交通行业企业和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并实施‘结合一融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二结合一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导下,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二结合一融通”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一种具体形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标准为参照基准,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人才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培养适应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
“二结合一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指“学与做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通”,如图1所示。
采用“2.25+0.75”分阶段学习方式,如图2所示。前边的2.25为在校学习时期,主要完成职业素质模块、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的学习内容;即第1、2学期为培养职业素质模块,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高职教育的基本素质;第2、3学期为培养职业基本能力模块,通过基础理论的讲解,以及在校内实训中心进行实验、实训教学,夯实基础,锻炼基础能力;第3、4、5(5学期一半)学期为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模块,通过在校内外实训基地的锻炼,培养各项专业能力,同时进一步进行综合能力训练;后边的0.75为在校外学习时期,即第5(5学期另一半)、6学期为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到校外企业顶岗实习,并由校外和校内指导教师共同指导,提高、锻炼相应的职业能力,成为企业真正能用得上的技能型人才。
二、“二结合一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
1.形成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化
“二结合一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从学生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校企合作、教学方法改革、学生获取的能力等方面都有详细的实施方案和保障机制,注重过程培养,系统地体现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规律,实现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人才培养的系统化模式。
2.学生的综合能力显著提高
毕业生得到企业的广泛欢迎,就业率连续3年保持在100%,学生的就业质量也不断提升。毕业生双证获取率100%;学生动手能力强,2010年在GE智能平台大学生自动化控制设计大赛智能团队大奖;学生获得省本专科毕业设计二等奖两次,优秀毕业设计团队奖次;第二届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三等奖。
3.教学团队能力得到提升
为了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对专业教师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培训,通过到国内外知名院校学习,下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参加专题学习班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综合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建设,专业教学团队整体教学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近三年教学团队承担教学改革项目15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1篇,发表学术论文32篇;2人获得江苏省青年教师力学竞赛二等奖;1人获得江苏交通系统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22人次教师获得学院教学质量奖,9人次获得“学院优秀教师”称号。
4.校企合作达到高度融合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合作企业承担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相关的教学任务,以及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同时企业还为专业提供优秀的兼职教师,为专业教师提供下企业锻炼的机会,真正做到校企共建、共管、共育,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三、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校企合作要以互惠互利的原则为基础
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注重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2.教学过程设计要注意系统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积极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要改变传统的学科教育体系,按实际要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要注意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就业顶岗实习之间的联系。
3.加快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与教材的研发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项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名称和内容不是指向学科的子区域,而是来自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当前,针对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和教材的开发才刚刚起步,因此,我们要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的力量,加快研发工作进程。
参考文献:
[1]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J].职教论坛,2007,(1):42-44.
[2]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34-36.
[3]马树超,郭扬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1-127.
[4]朱向军等.建设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19-21.
基金项目:第一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GYE19,主持人:李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