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从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出发,就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提出几点有效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有效策略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多样化演示,激发学习兴趣。
演示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尤其是还处在感性认知优于理性认知的初中学生。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与学习的方式关系很大。我们可以比较一下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学习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下):(1)听教师讲授——学生能记住10%—20%;(2)看到实物或现象——能记住30%;(3)听教师讲,又看到实物或现象——能记住50%;(4)看到实物或现象,而且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能记住70%;(5)既动手做,又描述——能记住90%。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要使演示实验能更有效,就必须要使用多种形式,尽可能多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它们协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有鉴于此,我们提出了以下几条教学策略。
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演示。
教师要根据实验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使学生能听到、看到各种现象。如:可见度差的,用实物投影演示;需要进行微观分析的,用电脑课件演示;实验要求比较高,课堂条件不允许的,用录像演示,等等。
2.学生亲自做演示实验。
物理的实验教学应跳出教师唱“独角戏”的框框,将演示实验更多地交给学生,增加他们动手参与的机会。对于简单、易成功的实验,直接交由学生演示,籍此增强他们的实验信心,例如“声音是有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甚至将这些简单的演示实验布置下去,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合适的物件来进行实验,并让他们到课堂上来做演示。这样“可以拉近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
3.师生共同完成演示实验。
对难度较大或技术含量高的实验可用师生协作的方式来完成。如:“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实验中包括了相当多的实验技能,有仪器的使用和读数规则、使物质均匀的方法、数据处理的图像法,以及如何从图像结果中得到结论,等等。对它采用师生协作完成的方式进行演示,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分配工作,给学生简单介绍每项操作的要点,而且可以腾出精力来向学生简单介绍图像法的作用和做法。这样学生便能在学习物理规律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巧。
4.将演示实验变成探究式实验。
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它对物理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很有利。但这类验证性的实验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则不太有利,它容易使学生忽略科学研究艰辛的探索过程,认为科研成果都是唾手可得的。因此,在教学中可把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变为探索性的实验,并且多质疑设问,多要求优化设计。如“声音的传播”中,关于声音可以由固体传播,液体也可以传播声音等。这些“研究性的实验”,可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协助下设立实验目的、研究步骤,进行的一次探究性实验。这不仅是对学生实验能力的一种训练,而且为将来高中的“研究性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分组实验教学策略
1.注重“准备”,防止“拿来主义”。
对于下面的一个现象,教师们一定不会陌生:在学习第六章的欧姆定律时,教师讲授了伏安法,并进行了分组实验。但在两周后第七章“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分组实验中,还是有一部分学生重复着“模仿”与“拿来主义”。
这就是因为忽视了对原理学习和数据处理环节的后果。学生没真正掌握伏安法,不懂得如何进行测量设计。实验教学,要教的除了仪器的操作外,还有实验的方法,我们只有重视实验前的准备和实验后的总结工作,才能做到“授人以渔”。
2.重组教材,切合教学需求。
有效教学理念的提出要求教师教学要有时间与效益观念,但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综合。我们期望在最短的时间里取得到最好的效果,但并不等于在教学培养中不花时间,或者时间越少越好。我们对“有效”的评价在于学生受益与教学过程之间的“性价比”。
分组实验是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主要方式,它肩负这使学生获取知识和培养实验能力的双重责任,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层进互动,引发学习动力。
能力与学习的培养是需要过程的。例如初二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如果这个实验不成功,结论模糊或心存疑虑将使学生对以后的学习失去信心,至少也会对“凸透镜成像”这一知识形成心理障碍,很难掌握消化。初二的学生,刚刚开始学习物理,没有丰富的知识基础,也没有独立学习物理的能力。他们还不懂得如何通过实验找到规律,如何正确地进行实验,等等。
因此,如果这个时候就将45分钟完整地交给他们“探究”,那后果将是,教师必须再花45分钟,进行实验演示,然后重新给出结论,再然后学生在矛盾中“接受意见”,记住结论。这样不仅多花了时间,而且并不能达到我们需要的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效果。既然学生正处于“盘古开天”之际,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护兴趣,克服困难,增强信心。教师应该以“引领者”的身份出现,带着他们一步一步往前走。我们不妨这样做:
首先告诉学生实验用的凸透镜的焦距及两倍焦距的数值。
第一步,要求学生在光屏上找到缩小的像,并测出此时对应的物距与像距,测三次(或收集三个不同小组的数据)把数据记录在相应的表格中;
第二步,让学生在给定一倍焦距与两倍焦距的基础上,交流、评价,分析数据,使学生在每组测得的不同数据的基础上,找出共同点,即当物距满足什么条件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结论;
第三步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得出成倒立、放大实像的条件,然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第四步找放大实像与缩小实像的分界点(在老师点拨的基础上进行);
第五步找光屏上不能成像的条件;
第六步找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
最后老师与学生一起交流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三个区域两个特殊点。
(2)“切分”实验,力求有效吸收。
学生的分组实验中所包含的知识与实验技巧往往不是单一的。它们往往要求学生在学习使用仪器实验的同时,还要能小结归纳出一定的物理规律。在这样的实验中,学生往往由于多方关注而变得没有了关注。显然实验的最后结果,只能是片面地使学生“掌握”了知识或知道了该实验的过程,而不能真正使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的效果。如初三关于浮力的学习,教材中给出的分组实验是“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对于这一点,作为知识性的学习,只要能够按要求完成实验,得到结论并不难。但是要能比较顺利地完成实验,学生还必须能掌握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实验后还要能将两个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出现数据差异时还要能进行必要的误差分析。实验中的“测量技巧”和“数据分析”这两个技能性的要求,加上肚子里的疑问——“为什么就与这个因素有关?”“阿基米德怎么会想到排开的水有关?”,使得我们发现在后继的学习中,学生对“V排”的含义并不理解,当需要对浮力的变化或大小进行比较分析时间,他们显现出来的困惑尤其严重。
综上所述,只有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积累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物理实验课堂教学的质量才能实现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