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与设计

2011-12-29 00:00:00张晓婕
考试周刊 2011年60期


  摘 要: 有效教学的目标在于能提升学生历史思维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个突破口。打乱原有的课堂教学秩序,以学生的自我思维为中心,尽可能提升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是作者进行有效教学的研究与设计的中心思想。
  关键词: 高一历史 有效教学 教学研究 教学设计
  
  一、引言
  上海二期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要求在一期课改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的技巧,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这里所提出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的是对自我教学过程的评价和研究,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重视程度不够,所以研究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尤其是培养训练学生思维的学习方法,是我在这篇文章中重点论述的。
  二、高一历史课堂有效教学
  当前在二期课改下的上海高一历史教学的研究工作中,虽然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目前首要的一个关键任务是面临高中历史结业考试,这个任务要求学生在高二时完成。那么高一历史课堂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体验历史学习过程,学会历史学习方法。
  如果是从“过程和方法”上去把握高一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我认为一是要充分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性,让学生承担主要的课堂活动,成为教与学的主要载体,突出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只有参与活动其中,才能领悟活动过程的内在内容,发现其中的规律与潜在的逻辑因素;只有个体参与到活动过程中,其情感才能有所体验,其个体的积极性才能有所调动。这是所有新一轮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体现在许多人的论文著述中,但是如何真正做好做到,我需要动一番脑筋,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教学过程。
  二是教师要重新设计课堂教学、引导课堂教学、指导课堂教学,督促学生活动、启发学生思维。由于学生心理年龄和知识阅历问题,学生在活动的内涵、活动的质量上会有很大的不足,因此教师在最初应该给出一个学习历史的思维示范,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能开展思维的训练。
  然而我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却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其一,在课堂上以教师的讲为主,学生还是被动接受历史知识和进行历史思维。教师根据教学提纲,从头讲到底,课堂上虽然有学生的回答,但其实这是根据教师设计的一步步去做,一步步去理解答案,没有主动探索理解,发现答案。这样的课我们称之为“讲授课”,是历史课堂的主要授课方式。
  其二,以学生为主的活动,缺乏活动的目标,没有明确的任务,导致最终学生的思维效果不佳。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注重其可操作性,却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核心任务。
  那么,什么样的历史课堂教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呢?
  三、对策
  要通过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5jqTW79Ot6UWnLQbpNStetMFA5dJnncoGg/K7nkJPhk=生探索、研究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寻找规律,开阔视野,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步骤一:教师提供曾经讲授过的课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当堂预习本节课的内容。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考纲的要求,猜测本课的重点知识,分析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构建历史知识的结构网络。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是我出结业考试的考题,我会从哪些历史事件或者历史时期入手,我会要求学生学完这一课后,掌握哪些知识要点?形成哪些历史思维能力?
  对于学生整理出的历史知识结构,要求学生尽可能简略。教师要给学生介绍归纳技巧,以哪一个历史事件或者人物为中心,将其他相关联的事件结合在一起。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整理,也可以在白板或者黑板上进行整理,并通过当堂的反馈进行全班同学之间的修正,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分析历史、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整体面貌,为而后的步骤奠定基础。[1]
  步骤二:教师对照教学大纲与结业考试要求,尤其是结业考试中的ABC不同等第的要求(学业水平按照三个累积的层次分为ABC,A是“知道”,指在文字或者表象层面上掌握所学的知识;B是“理解”,指在概念层面上掌握所学的知识;C是“运用”,指在迁移和认知策略层面上掌握所学的知识),通过对师生共同讨论而定的知识结构进行细节的讲述,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的认知,也就是达到A的考试要求。[2]
  步骤三:对于B的考试要求,教师要给予一定的课外历史知识的资料素材,引导学生阅读相应的内容,然后思考问题。因为B是建立在A的基础上的,所以有关于要思考一些B的什么样的问题,其实已经在步骤一时,通过学生的阅读教材整理得出了。教师给出的材料,只是在教材的基础上,深化问题,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思考空间而已。当然在学生思考问题后所给出的答案,完全可以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得出较满意的答案。答案是没有标准化的要求的,完全可以沿着学生的思维轨迹行进,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需要解释的几个问题是:预习是重中之重,要在40分钟的课堂中,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至少有时间看完整节课的大字部分内容。预习期间,教师应该对个别学习薄弱的学生进行指导,务必使得每一个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都有所收获;能力训练的关键是对整节课的历史知识结构的整理,这是花时不多却破费脑力的一项工作。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智力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水平。教师要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内在的逻辑关系做一个较好的联系,尤其是引导学生理解考纲精神,把握考试重点。
  四、设计
  高一历史第一分册第11课教学设计实例
  【课题】
  奥斯曼帝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奥斯曼土耳其建立政权、对外扩张、占领君士坦丁堡的基本历史进程。
  理解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在历史上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从不同历史条件、不同历史阶段的视角,分析历史事件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确立人类社会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而发展的观念,谴责延缓或阻滞历史潮流的行为。
  【教学重点】
  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帝国的统治的历史影响。
  【教学难点】
  帝国统治的影响:巴尔干地区的民族、宗教和国际关系复杂化;对东西方商业活动的影响。
  【教时设计】
  预习10分钟,整理知识10分钟,深化探究5分钟,反馈练习5分钟,剩余时间为教师传统的授课时间,约10分钟。
  【教学准备】
  知识结构示范提纲设计、多媒体课件、本节课知识结构提纲设计、课堂反馈练习设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前面学习过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都是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那么历史上最后一个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是哪一个呢?奥斯曼帝国到16世纪扩展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给出知识结构示范提纲:
  高一第一分册第10课《阿拉伯帝国》
  1.巅峰:阿拉伯成为横跨欧亚非的军事大帝国的时间。
  2.扩张:伴随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成为世界性宗教。
  3.覆亡:阿拉伯帝国的覆亡。
  (学生根据示范提纲预习教材,十分钟以后讨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引导学生通览整篇文章后,在教材的八段大字中寻找“奥斯曼帝国”的重点内容和课文知识结构。
  思考:阿拉伯帝国以伊斯兰教作为出发点,考虑两者之间的关系,第十课的重点是伊斯兰教,所以阿拉伯帝国的起始不是重点,而是伴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如何传播,成为世界性宗教是第十课的重点,由此有关于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帝国的时间,阿拉伯帝国的灭亡成了重点关注的对象。
  
  从对第十课的思考出发,对于第十一课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的话语可以设计成:
  (1)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伊斯兰教具有对外的扩张性,所以奥斯曼帝国同样如此。在奥斯曼帝国对外扩张的进程中,哪些事情较为重要?影响历史发展的进程?
  (2)当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的时候,我们记住了它的时间,那么奥斯曼帝国呢?
  (3)在“帝国的统治”一目中,我们了解到了奥斯曼帝国对于历史进程产生的影响,这个影响你认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它对历史的发展有没有积极方面的历史影响呢?
  放映知识结构:(根据学生预习教材内容,讨论后定出)
  高一第一分册第11课《奥斯曼帝国》
  一、攻占君士坦丁堡
  1.迁都: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后,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2.巅峰:16世纪,奥斯曼帝国成为横跨欧亚非的军事封建大帝国。
  二、帝国的统治。
  影响:奥斯曼帝国控制欧亚商路,促使新航路的开辟。
  深化探究:
  对于奥斯曼帝国控制欧亚商路,对世界历史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给出以下的课外材料:“奥斯曼帝国的崛起,使自阿拉伯帝国崩溃以来四分五裂的伊斯兰世界又有了主心骨,但是很难说这就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事件,因为土耳其对被征服的地区实行残酷掠夺,当地的大部分财富流入君士坦丁堡,给人民带来了贫困和死亡。例如希腊海岛上的居民,三分之二被迁往君士坦丁堡去补充那里的人口,相当一部分被掳去作为奴隶,只有体力衰弱的人才留在原来的地方种地。手工业生产首先是为了适应宫廷和军队的需要,价格都由政府规定。劳动人民处在外族统治者和本地封建主的双重压迫下,生活困苦。土耳其的统治延缓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使它们长期处在落后状态。而且他控制了东地中海,土耳其在那些地方设立重重关卡,征收货物过境税。土耳其舰队时常出没于地中海和黑海,侵袭意大利和西班牙海岸。东西方贸易的发展受到阻碍,西欧国家因此急切地去探寻到达东方的新航路。于是有了后来的大航海时代。间接把美洲和大洋洲,甚至南北极都推上了历史的舞台。
  而新航路的开辟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世界的面貌。在此之前,世界各地都是相对独立的,各自发展。之后世界各地开始直接交往,全球的交往,整个世界紧密相连,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真正的世界史开始了。从这个角度说,奥斯曼帝国还是有一定的历史意义的。”
  课堂总结: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是一个历史的偶然事件,也具有历史的必然因素。它代表了伊斯兰势力的崛起,和基督教势力的较量则选定了“攻占君士坦丁堡”这件事上。迁都——巅峰,是奥斯曼帝国发展的脉络,而我们更关注帝国对于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五、效果
  高一历史一共有12个班级,我任教其中9个班级,以上的授课计划,我在这9个班级中进行了实验。因为9个班级中,3个是基地班(经过选拔后的好班),6个是平行班,所以这中间还是有差异的。
  9个班级中有一个班级的学生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领悟本节课的关键,这个班级是基地班的最后一个班级——高一(12)班。这个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好,人比较聪明,有一定的学习悟性,所以能理解教材的精华之处。
  其他8个班级,分成一般和较差的两种。大多数的学生都能说出“攻占君士坦丁堡”的条目,但是无法正确把握地名的改称是重点,而不是时间是重点。大多数学生都能注意到“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奥斯曼帝国”,但是不知道重点应该是成为帝国的时间是重点。因此我上课时,加入了一段教材的比较联系:“第一分册中一共提到三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分别是古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我们关注的是帝国的建立时间,分别是2世纪,8世纪和16世纪。”我还启发学生:“该如何记住三个时间?他们之间有没有联系?”有学生就提到了“2×8=16”,利用这样的计算记住三个时间,不失是一个好方法。
  而8个班级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无法明白“帝国的统治”的重点,以及它带来的积极影响。大多数学生将帝国带来的消极影响作为重点内容。这个理解的偏失其实是对于历史影响的总体认识的偏失,我们教授的历史内容更多地偏重于历史事件和人物带来的积极影响。有利于文明进步和历史发展的影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当然我们也提到一些消极的、阻碍历史发展的事务,但是这不是重点。比如说中国近代史中,我们重点提到的是洋务运动,而不是太平天国运动,原因就在于我们重视洋务运动推动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作用,而不是太平天国运动所具有的反清作用。
  以上实验的结果,由于文科的特点,无法用明确的数据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说需要数据的话,那么我认为,实验的结果,能完全正确理解教材的学生(5个学生)占到18.5%,较好把握教材的学生(16个学生)占到59.3%,而22.2%的学生(6个学生)是无法很好把握教材的。
  注:以上数据是经过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有关于“教材重点问卷调查”得出的,该班级共27人,班级选定的是高一(5)班,一个平行班中中等的班级。有关于问卷的内容,主要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之后,写出“你认为的第11课的重点内容”。
  六、反思
  以上的授课计划,理想高于实际,在真正操作过程中发现诸多的问题,需要在后一阶段进行弥补修正。
  1.授课程序过于复杂,由于预习的这个版块无法让学生回家完成,利用上课的5—10分钟完成,占去课堂时间的四分之一左右,费时费力,使得后面的一些工作展开,显得较为仓促。比如要进行教师讲授这个环节,以往传统的授课时教师需要花上30分钟左右时间,现在只能压缩为10分钟。这对于教师是一个挑战,如果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内容一点不知道,教师就必须费点时间,讲一讲它的来龙去脉。短短的10分钟,还要引导学生,的确时间很紧。
  2.这样的授课,检验学生的接受情况不是很简单的,问卷调查只是一个手段,是不是就一定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了?学生是不是就是通过阅读教材,把握教学重点,就提高了学习能力呢?这个授课计划的目标设定是不是一定正确?恐怕还值得商榷。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三种基本模式.天府教育网.2006.
  [2]2009年上海高中历史结业考试内容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