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语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2011-12-29 00:00:00翁朝袅
考试周刊 2011年60期


  摘 要: 研究型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亮点。研究性学习的受重视程度已经提升到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层面。本文明确了研究性学习和英语研究性学习的内涵,提出了进行研究型学习的方法。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英语研究性学习 方法
  
  2000年2月,国家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首次明确将“研究性学习”列入课程计划,作为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板块中的必修课。
  2001年4月11日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1]指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研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003年4月,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出台,方案规定,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个学分。
  2005年秋全面展开基础教育改革,变更为“研究性学习活动”,增加“活动”一词,其中蕴含理解与观念的变革。
  2010年7月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列入三大战略目标。该纲要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第五章高中阶段教育中重申“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的受重视程度已经提升到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层面。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纷繁多样,理解不尽相同。
  我国教育部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2]中定义:“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在中外的文献中,对研究性学习概念有不同的界定。
  其一,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和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解决问题,适用于各学科的学习。
  其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活动,它本身具备课程的形态,强调学生通过研究性课程掌握研究方法,学会学习[3]。
  一是从研究性学习功能的角度,说明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可以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
  二是从研究性学习性质的角度,说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进行着建构式整合性的学习[5]。
  三是从研究性学习过程的角度,描述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经历怎样的过程学习的[6]。
  王嘉毅[7]认为:“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从感兴趣且有意义的问题出发,在文献分析和讨论后形成基本假设,然后制订计划,收集与分析资料,再形成结论的学习活动过程。”
  “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6]。
  何谓研究性学习?从广义上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显然,它可以渗透于各学科学习中、所有活动中。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的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也就是说,研究性学习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研究性学习方式;二是研究型课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形成对知识的主动探求,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判断、选择,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
  二、英语研究性学习
  依照我国外语界专家张兼中教授(2004:23)[8]的界定,英语研究性学习是把研究性学习应用于英语学科中的一种与接受性学习相对应的新型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真实实践或创设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运用英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获取英语知识、技能、能力和发展潜能、个性的学习活动。
  三、进行英语研究型学习的方法
  1.转变课堂知识的传授方式
  我国传统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本位,学生在教学中缺乏主动性。教师把现成的结论性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客体,淡化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在现在的英语课堂中,教师通过对语言项目的呈现和操练让学生掌握,然后在控制或半控制之下让学生进行假设交际,从而实现语言输出,形成学习成果。这种教学模式能在短时间内输入大量知识,便于教师组织和控制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也日益显现。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对语言的运用是建立在知识层面上的,并非实际生活的需要。因此,它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式的教学过程,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和学习需要。若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象,必须更新教学理念。
  科德曾[9]说:“有效的语言教学不应违背自然的过程,而应该顺应自然过程;不应阻碍学习,而应有助于学习并促进学习;不能让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而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这个“自然过程”就是让学生成为英语语言知识主动积极的学习者,而教师则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在教学过程中。鉴于此,应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以弥补常规教学法的缺陷,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创新精神,并逐步解决长期困扰大学英语学习的学用分离问题。
  2.构建自由宽松的课堂环境
  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此,教师要把自己“放”下来,到学生中去,以长者、朋友的身份走进课堂,与学生们共质疑共讨论,实现“平等对话”。
  3.课堂内外英语学习相结合
  对学生而言,未知的领域是广阔无限的,当学生有了探究的欲望和能力时,仅仅靠课堂内的学习是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的。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的学科课程,从书本到书本,具有明显的封闭性。研究性学习必须打破这种封闭的状态,重建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
  将英语学习同我们日常活动和行为联系起来,在日常生活中,和别人交谈可以锻炼我们的语言组织和逻辑思维能力;看报纸可以增强我们的理解能力;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摘抄遇到的好词语、好句子,日积月累,可以不断地提高写作能力;看电视、听收音机,尤其是新闻节目,既可以了解时事政治,又可以学英语的用法。墙上的标语、媒体上的广告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对象。只要用心观察,学习英语的机会随处都有。
  在课外组织开展英语学习活动,(一)组建日常学习小组,每组3—5人,开展演讲、讲故事、介绍最喜爱的一本书等活动,定期写出活动计划,活动记录及活动后的心得体会。(二)组建小型社团组织,利用课余时间制订排练计划,针对学过的课文(主要是戏剧)进行排练,社长定期汇报排练情况。40天排练一期节目,汇报表演,对优秀的表演予以奖励。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到剧院、文艺中心等地方进行表演。当然,这仅是初步模式,在实际操作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变化、调整。
  英语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可采用3E的活动流程,即探究(Explore)阶段、表达(Express)阶段和交流(Exchange)阶段[10],其具体活动见表1。
  在上述学习过程中,必须注意这三项活动的均衡。当然,这里所谓的“均衡”并非指时间上的平均分配,而是指学生将这三项相互关联的活动有机整合并发挥作用。比如:有见地性地表达需要脚踏实地的探究;表达的同时形成资料与文献的贬值;借助交流活动,获得珍贵发现,为以后的探究积累经验。
  四、结语
  研究型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亮点。在英语教学中进行研究性教学,符合时代特征,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符合“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性质特点,对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培养创造性人才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当然,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发展成熟的过程,在教学中推行研究性学习也不例外,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http://ourfengyun.51.net.
  [2][7]王嘉毅.课程与教学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23.
  [3]李其龙,张可创.研究性学习的国际视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00.
  [4]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2001.
  [5]李其龙,张可创.研究性学习的国际视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42.
  [6]崔允漷,柯政.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的问题研究——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专题研讨会综述[J].教育科学研究,2003.
  [8]张兼中.英语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模式[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4,(3).
  [9]Corder,S.P.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10]钟启泉,安桂清.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