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口语表达训练服务于作文教学

2011-12-29 00:00:00顾天成
考试周刊 2011年60期


  关于口语,《语文课程标准》有如下内容: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得体,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注意口语的特点,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进行表达;学会演讲,做到个性鲜明,材料充分、生动,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力求有个性和风度。这无疑是要求语文教学重视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这自然是正确的。可是由于《语文课程标准》没有明确与考试的关系,因此口语教学基本不被重视。
  看看眼下的语文课堂,真可谓“万马齐喑”。口语只是学生回答讨论问题的工具,最多也只是公开课上体现课堂氛围的装饰,很少被真正关注。其实,口语能力并不仅仅对于现实交际是极其重要的,对于学生的考试也是如此,尽管试卷上没有口语试题,因为口语训练是提升学生文字表达水平的有效手段,它直接服务于作文教学。
  口语表达口语表达是内在思维活动的外化,包括摄取信息、整合加工、提取信息的过程,它既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这一点与书面作文完全一致,因此,它对于作文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下面谈谈口语表达训练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的具体方案。
  一、服务于记叙类作文教学的叙述式口语表达训练
  服务于记叙类作文教学的口语表达训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叙述式说话的语境,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可以做以下尝试。
  1.故事情节的详细复述
  在小说、戏剧等叙事类文学作品教学之前,可要求学生根据预习时对课文的感知,对课文进行详细复述,即按照情节的发展完整复述故事。这样的要求促使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情节结构安排,从而对记叙类作文的叙事方式有所了解。如在进行《最后的常青藤叶》、《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课文教学时,就可这样做。
  2.情节改编与细节扩充
  对叙事类文学作品进行情节改编和细节扩充,属于创造性复述,它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究其实质就是文章的改写和扩写。它要求对原课文进行情节改造和延伸,对细节进行合理充实。这项工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视野。例如,在学习《鸿门宴》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改编故事情节,比如,刘邦从鸿门回来没有“立诛曹无伤”,而佯装不知。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可以鼓励学生就“负荆请罪”这一情节展开想象,口头表述当时的环境、场面,廉颇蔺相如二人的动作、神态甚至心理活动。
  3.诗歌情境再现与再创造
  在古诗词教学时,先让学生用现代汉语将其意境忠实表达出来,再让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将可能之景可能之情“开掘”出来。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如果学生将其理解为:“竹林喧哗一群浣衣女子回来,青莲摇动一条渔船顺流而下。”只是情境再现,如果学生将其发挥为:“一群村姑从幽深的竹林里跑出来,她们赤着双脚,挽着衣篮,系着碎花头巾,追逐着打闹着;撑一支长篙顺流而下,年轻的汉子唱着山歌,莲花娇羞躲开,一群鱼却尾随渔船追赶着歌声,船边水涡浅浅旋转着天空的云朵。”则是诗歌意境的再创造。显然,进行诗歌情境的再现与再创造,是为记叙类作文的景物描写和抒情做铺垫。
  4.材料式口头作文
  材料式口头作文,最常见的形式就是让学生依据图片讲述故事。教师在作文课前,精心准备几幅生活化的内容关联的图画或照片。课堂上,要求学生联系图片内容,进行合理虚构,当众把编织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这里的图画可以是漫画、图片,也可以是剧照或电影镜头,最好源自名家名篇。在学生讲述各自的故事后,教师可以“亮出底牌”,把原作诵读出来,再让学生与自己的进行比较,发现不足,做二次修改。
  叙述式口语表达训练具有这样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语言表述上系统连贯、抓住重点的能力,叙述或虚构一件事,做到内容前后贯通,转合自然;有助于集体评议,让学生从词汇、句式、材料、主旨等方面进行点评,可以互相启发,取长补短,拓宽写作思路。
  二、服务于议论类作文教学的论述式口语表达训练
  服务于议论类作文教学的口语表达训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论述式说话的语境,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中具体做法如下。
  1.评论综述
  评论综述式口语训练,要求学生在熟悉基础课文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然后进行综合性复述,在这一过程中阐发见解。这种训练多运用在课文分析中,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即有一定难度,不是三两句话就能打发的,学生持续发言时间以三五分钟为宜。比如,在学习鲁迅的小说《祝福》时,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哪些因素造成祥林嫂的死亡?启发学生联系课文从族权、夫权、神权等方面予以阐述。阅读教学中的评论综述是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这是写作议论文的基础能力。
  2.主题辩论
  主题辩论是一种高层次的口语训练形式。一个有思辨性的问题是有效进行主题辩论的前提。在教学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就“马蒂尔德是好女人还是坏女人?”这一主题展开辩论。辩论的形式能使辩论者迅速抓住问题要点,调集个人的知识储备;使他们在立论时有理有据,逻辑缜密,让对手无懈可击;使他们在驳论时,层层剖析,击中要害。主题辩论和议论文写作中的立论、驳论原理是同一的。
  3.材料式讲演
  这里的材料是展开口头论述的依据,内容上必须是丰富的,形式上可以是文字、数据、图表,也可以是这三种因素的综合。讲演活动是让学生走上讲台,就某个问题对全班同学言明事理,发表见解。课堂上,教师应首先要求学生读懂这些材料,对材料进行分类归纳,并提炼出论点;其次,让学生根据论点建构起论证框架;最后,让学生当堂讲演。我们应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所提供的材料进行论证,在此基础上再使用其他材料,这一点与书面作文有所不同,因为在这一阶段,我们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归类、提炼、使用、阐发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提出,学生要“精于思想,寓于感情,工于表达”,这里“表达”,包括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从某种角度来说口语表达比书面表达更重要,因为声音更关系语言的本质。目前口语教学严重滞后,在语文课堂尤其是高中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口语表达常常只停留在回答教师提问的只言片语上,课堂气氛沉闷、了无生趣。鼓励学生进行有内容有条理有情趣的口语表达,是使语文课堂生动活泼的有效方法,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