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者对农民工离开家乡前后使用方言和普通话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外出务工之前农民工的语言比较简单,进武汉务工后农民工使用普通话和家乡话两种语言变体,他们对普通话接受程度很好,对于自己的家乡话在情感上的认同感仍旧很强,但忠诚度不高。作者认为提高农民工语言能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推普”和“方言”齐头并进是重要任务。
关键词: 在汉农民工 家乡话 普通话 使用情况
一、引言
农民工遍布武汉市的各个行业,主要从事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与零售业、制造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农民工群体应武汉经济建设和城市化建设需求产生,身份特殊,数量庞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从农村走向武汉,农民工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建设和美化着武汉,身份和地位却很低微,经常被城里人看不起,被城里人嘲笑,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事情时有发生。农民工不仅饱受经济上的不平等待遇,而且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在职业选择方面,农民工即使有技术、有文化也只能从事市民不愿意干的肮脏危险工作。目前国家正关注农民工的物质生活状况,出台各种政策切实解决农民工的实际问题,如农民工的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但是对农民工的精神生活,尤其是对农民工的语言文化生活关注,还处于刚起步阶段。农民工的语言问题日益凸显。进城后由于生活和就业等需求,他们的语言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在家乡时,农民工也许只是在电视等媒体中听到过普通话,进城务工后,农民工同时使用普通话和家乡话两种语言。他们在什么语境下使用家乡话,在什么语境下使用普通话,家乡话与普通话的矛盾如何解决?关注农民工的语言状况,了解语言障碍给农民工带来的问题,对解决农民工遇到的语言问题给予切实有效的建议,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本调查研究所希望带来的一个效应[1]。
二、现状调查
此次调查主要考察两方面内容:一是外出务工之前在家乡时,在汉农民工家乡话和普通话的使用情况;二是外出务工之后在武汉时,在汉农民工普通话和家乡话的使用情况。
1.农民工外出务工之前的语言使用情况
农民工在家乡时,活动的领域主要有“家庭”、“友谊”、“教育”、“就业”和“公共场所”。此次调查选择了农民工“在家里与家人交谈”,“平时和朋友闲聊”,“与老师、同学交谈”,“工作中跟同伴、顾客交谈”,“在邮局、医院等公共场所与人交谈”等情况。将农民工在这几种情况下的语言使用,分为“全部使用家乡话、较多使用家乡话、普通话和家乡话使用的差不多、较多用普通话、全部用普通话、没有这种情况”几种情形,其中“全部使用家乡话”记做1、“较多使用家乡话”记做2、“普通话和家乡话使用的差不多”记做3、“较多用普通话”记做4、“全部用普通话”记做5、“没有这种情况”记做0。
图1显示,农民工在家乡时,在各个领域都是家乡话的使用频率最高,家乡话在各个领域的使用频率都在60%以上,除和“老师”交谈外,其他几种情况下家乡话的使用频率都在70%以上;农民工在家乡时,在各个领域普通话的使用频率都非常低,均在20%以下,除和“老师、顾客”交谈外,农民工在家乡时普通话的使用频率都在15%以下。总之,农民工在家乡时,在各种领域,家乡话的使用频率都很高,以说家乡话为主;对于普通话的使用,在家乡时农民工也不是一点也不说,除了和“家人”交谈时几乎不使用普通话外,在其他几种情况与人交谈时,会使用一些普通话,但是使用频率较低。
2.农民工在汉时的语言使用情况
农民工在武汉时,活动的领域与在家乡时有所不同,“教育”领域基本不存在了,工作领域里,既有同乡的同事,又有非同乡的同事。因而,对于农民工在武汉时的语言使用,选择了农民工“和家人说话”,“平时和朋友闲聊”,“跟同乡的同事、非同乡的同事及顾客交谈”,“在商场、邮局、医院、银行等公共场所与人交谈”等情况。同样,将农民工在这几种情况下的语言使用,分为“全部使用家乡话(记做1)、较多使用家乡话(记做2)、普通话和家乡话使用的差不多(记做3)、较多使用普通话(记做4)、全部使用普通话(记做5)、没有这种情况(记做0)”几种情形。
农民工在汉时的语言使用出现分化的趋势,在和“家人、朋友”交谈时家乡话使用频率很高,分别是75.4%和60.97%,普通话的使用频率较低,均在20%以下;而在和“同乡的同事,非同乡的同事,顾客”和在“公共场所与人”交谈时,除和“同乡的同事”交谈时,普通话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但也在60%以上,其他几种情况中,普通话的使用频率均在90%以上,而且在这几种情况下,家乡话的使用频率非常低。所以,对于农民工在汉时的语言使用,家乡话和普通话在使用功能上出现了分化,使用的场合出现分离,在和“家人、朋友”交谈时,以说家乡话为主,和“同事、顾客”及“公共场所与人”交谈时,以说普通话为主。
3.在汉农民工外出务工前后语言使用对比分析
从上面对农民工在家乡时和在武汉时的语言使用分析,可以发现外出务工前后在汉农民工的语言使用发生了很大变化。外出务工之前农民工主要使用家乡话,普通话很少使用,来到武汉之后,农民工同时使用家乡话和普通话,而且两种语言变体在使用的场合出现分化。比较外出务工前后在汉农民工语言使用的均值,可以更清晰地看出这一变化。
在汉农民工语言使用均值表显示,在家乡时,农民工在几种情况下语言使用的均值都在2.5以下,而均值在2.5以下是以使用家乡话为主。所以,通过均值表,可以明确地看出农民工在家乡时的语言使用是“全部使用家乡话”或是“较多使用家乡话”;农民工在武汉时,“和家人交谈”及“和朋友闲聊时”均值都在2.5以下,仍然是以使用家乡话为主,除此之外,无论是“在工作中和同乡的、非同乡的同事,以及顾客交谈”,还是“在公共场合和工作人员,以及其他地方来的人交谈时”,均值都在3.5以上,以说普通话为主。
可见,农民工在家乡时和在武汉时的语言使用有很大差别。由于进城务工,在汉农民工使用的两种语言,家乡话主要用于和家人、朋友一些比较亲近的、非正式的场合,普通话主要用于陌生的、正式的场合,如工作中和同事、顾客交谈,公共场所与人交谈,等等。家乡话和普通话的功能发生了变化。
三、调查结果
综观在汉农民工的语言状况,外出务工之前,在汉农民工的语言状况比较简单,基本处于单语人的状态;进汉务工后,大部分在汉农民工成为不同程度的双语人,使用普通话和家乡话两种语言变体,两种变体有各自使用的场合,而且由于进汉务工,他们用普通话与人交流的能力和运用普通话的熟练程度提高幅度较大,普通话发音的标准程度也有一定提高,但是提高的幅度不是很大;而且,在汉农民工对普通话接受程度很好,对于自己的家乡话,在情感上的认同感仍旧很强,但是对家乡话的忠诚度不高。
四、调查后的思考
1.提高农民工语言能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由于语言障碍和语言能力较低,很多农民工只能从事工作环境封闭、条件较差的工作,工作中也遇到很多误解,带来很多麻烦。言语障碍是农民工找工作的不利条件之一,此次调查中农民工对普通话地位评价也显示出,他们对普通话的经济地位认同度很高,都认为普通话说得好就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所以,提高农民工的普通话水平,是改变农民工生活状态的重要条件之一。增强农民工语言能力,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打破城市中的“城乡”分割局面,有助于推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目前农民工群体虽然生活在城市里,但仍处于城市里的村民状态,和城里人截然分开,与城里人交往存在自卑心理,他们不愿意开口说话,怕自己的方音和蹩脚的普通话受到城里人的歧视,虽然很多年轻的农民工很向往城市的生活,但是他们碰到了包括语言在内的很多障碍,这种状况不利于农民工的自身发展和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因而,提高农民工的语言能力,尤其是农民工的普通话水平,是城市化进程中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这个问题对改善农民工的生活状态,推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积极意义。要提高农民工的语言能力,根本途径是扩大普通话的推广范围,加强推广力度,深入农村,从小抓起,加强学校教育[2]。
2.“推普”和“方言”齐头并进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任务之一。
国家大力宣传推广普通话,措施得力,人们对普通话的接受和认同程度很高,但对家乡话的态度却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首先,家乡话的使用频率在很大程度上受在汉农民工心理的支配。对自身普通话水平期望值高的在汉农民工,使用家乡话的频率明显低一些;想一直待在武汉的在汉农民工,家乡话的使用频率也明显低一些,这就出现了推崇普通话与保持家乡话的矛盾。其次,对在汉农民工对家乡话忠诚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50%左右的在汉农民工明确表态要其子女保持说家乡话,同时有50%左右的在汉农民工对其子女保持说家乡话持“无所谓”或是“反对”的态度。虽然国家推广普通话是为了促进人们交流和沟通,不是要消灭方言,但是目前很多人重视普通话,忽视方言母语,在汉农民工的调查就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点。事实上,任何一种方言都负载着很多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放弃了自己的方言母语,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放弃了一种优秀的地方文化[3]。因而,国家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应当加强群体方言母语意识,消除人们理解上的误区。“积极推普”和“方言保持”齐头并进,应是推广普通话在现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我国推进农民工工作:关爱农民工共谱和谐曲.人民日报,2007-01-25.
[2]武汉“暖心工程”让农民工安心舒心.经济日报,2008-12-4.
[3]中国青年网.http://www.youth.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