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文学作品中数字的模糊性

2011-12-29 00:00:00朱洁
考试周刊 2011年60期


  摘 要: 数字对文学作品的意境刻画和作者感情的抒发起了重要作用,然而英汉文化的差异使得目的语和译入语读者对数字的模糊性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本文旨在探讨文学作品翻译中对这类数字的模糊处理,使得译文能充分展现原文的神韵。
  关键词: 数字 模糊性 文学作品
  
  模糊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源于美国科学家查德(L.A.Zadch)于1965年提出模糊集(fuzzy set)的理论,模糊理论的问世对语言学、尤其是语义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语义具有相对的模糊性,比如数词所表达的意义,在科技作品中是明确的,而在文学作品中却是相当模糊的,正如法国著名诗人马拉美(S.Mallarme)所说,过分精确的意义会使你那模糊的文学变得面目全非。数字作为语言科学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在文学作品中很多时候不是表示精确的数量而是起比喻夸张等修辞作用,模糊语言的理论为数字的翻译开辟了新的道路。
  1.保留数字直译
  由于英汉民族对模糊数字的语义和语用功能的理解大体相似,在不影响译文读者理解的前提下,完全可保留原文数字直译。如:
  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译:A 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 starts with a single step.
  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For three months the beacon fires soar and burn the skies,
  A family letter is worth ten thousand gold in price.
  ③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Ten thousand years are too long,
  Be sure to seize the night and day.
  2.变换数字改译
  所谓数字改译,指的是将数字改大或变小。英汉语中对模糊数字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互译时需要改动数字,以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这类数字主要有百、千、万等。如:
  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
  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
  ②“对呀,肖队长,王同志,刘同志,都是百里挑一的人品……”(曹禹,《暴风骤雨》第1部第10章)
  “You’re right.He’s one in a thousand,and so are Comrades Wang and Liu.”
  3.增减数字意译
  模糊数字的使用,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背景和特定的语言表达习惯,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如照搬数字,会使译语读者难于理解或译文语句不通顺、语义不明确,因此翻译时可增加或略去数字意译。如:
  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鹤鹊楼》)
  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
  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罗马西塞罗说:“翻译不是字当句对,而是保留语言的总风格和力量。”“按分量而不是数量译词。”模糊数字的翻译不能只拘泥于数字本身的数值,而必须要考虑它所存在的语言环境,精心选择适当词语,译出其形象和语势。将“千里目”译成a grander sight(更加开阔的视野)与下文的a greater height(更高的地方)形成鲜明对比,准确生动地传达了原文“千里目”和“一层楼”的含义。
  ②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In autumn wind for miles and miles the wild geese fly.
  Let’s drink,in face of this,in the pavilion high.
  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和独特的语言表达习惯,有时为了翻译能传达原作者的思想或符合语言的特点,必须舍“形”而取“意”,本句中用for miles and miles(绵延数英里)和from year to year(年复一年)等叠词分别译“万里”和“千载”,是非常恰当的。
  ③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祖泳,《望蓟门》)
  Over the vast expanse of shimmering pale snows,
  Lofty flags against the dawning skies fluttering.
  将“万里”译成over the vast expanse(广阔),尽管翻译时舍弃了数字的直译,但符合英语语言的特点,准确传达了原文的意境。
  数字语义的模糊性在文学作品及习语中使用相当广泛,到底是直译还是意译改译,要从原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出发,结合译入语的语言习惯和民族特色进行灵活处理,这正是语言的模糊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Zadeh,L.A.Fuzzy Sets.Information and Control,1965,(8):338-353.
  [2]许渊冲等.店诗三百首新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8.
  [3]许渊冲.唐宋词一百五十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4]辜正坤译注.毛泽东诗词.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5]郭建民.数词的模糊语义与翻译[A].杜承南,文军.中国当代翻译百论[C].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4:649-652.
  [6]许渊冲.美化之艺术.中国翻译,1998,(4).
  [7]王秉钦.语言与翻译新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