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集体备课流程\\模式\\评价的分析和研究

2011-12-29 00:00:00张文中
考试周刊 2011年65期


  对教师而言,备课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教师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结合教材进行教学设计的再创造。然而,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强调的正是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因此,集体备课作为教师间交流、合作、互助的一种有效形式,它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分享经验、共同成长的平台。但是,当前不少学校集体备课流于形式,集体备课内容简单,集体备课流程粗糙,对集体备课的评价不力等,造成教师参与集体备课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教学研究的氛围不浓。因此,集体备课的实效性差。如何在集体备课中充分调动教师参与集体备课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个性的发挥,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是当前集体备课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我校从规范集体备课流程、采取多种集体备课形式、建立集体备课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改进集体备课工作,促进教师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使大部分老师享受集体的智慧,使课堂教学科学、高效,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得以全面、健康、生动发展。
  一、规范集体备课流程
  1.拟定计划和分工。学期初由备课组长牵头,组织备课组成员集体研究并制定本学期的集体备课计划,初步确定集体备课分工,明确主备人的任务。备课组长将分工表打印发给组内每一位教师,并报教管部一份备查。
  2.一次备课。在集体备课前,每位教师都要围绕备课主题进行个人自备。主备教师按学校统一格式备好所承担的课时,于上课前一周写出初步的教案,我校使用的教学模式为我校自创的“六自三交流”建构式教学模式,教案形式也是统一要求的六大模块,即教学目标及达成度、教学过程、导学提纲、知识链接、知识树图及教学反思。
  3.二次备课。备课组按规定时间进行集中研讨。主备人说课,其他教师补充完善并提供修改意见,主备人在一次备课的修订栏中做好修改记录。研讨中各抒己见,讨论修改,集体打磨,形成的教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4.三次备课。主备人根据集体研讨的结果,在二次备课的基础上再一次修改完善,去伪存真,把零散的意见梳理整合,上下贯通融为一体。并重新抄写一遍,形成工整规范的教案。即三次备课,将三次备课交备课组长签字后复印,各学科的主备人提前把教案及教案中的导学提纲复印,下发到每一位教师手中。
  5.四次备课。任课教师要根据主备人的统一教案,在修订记录一栏内,根据本班学情结合自己的教学特色进行适当调整,或列出对问题的各种预设,或细化重、难点的突破办法,设计出个性化教案,即教案使用人采取的第四次备课。但是,不能改变大的内容,在听课检查时,上课与教案基本一致,严禁备课上课两张皮,确保集体研讨的质量。
  6.反思备课。在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写出教学反思,反思内容可以是对教学中出现的亮点进行捕捉,可以是对教学经验的总结与提升,可以是对教学中的不足进行剖析,也可以是对当堂检测中发现的普遍问题的反馈,等等。
  7.检查评比。教案检查评比实行一周一收,一月一考评制度。每周由备课组长收齐本组教案交给教研组长,教管部每月组织一次教案评比,评比由业务校长、教管部主任、教研组长组成领导小组,以教研组为单位排序,记入教师业务考核,与绩效工资挂钩。
  规范化的集体备课流程,有助于克服过去集体备课流于形式的弊病,有助于解决集体备课的假、大、空问题,有助于教师合作研究氛围的形成,有助于集体备课实效性的提高。经过集体备课形成的教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为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采取多种集体备课形式
  针对我校各学科教师队伍的结构特点,我们采取了多种集体备课形式。
  1.同学科同年级集体备课。由于我校的语文、数学、英语、机械、电子和计算机学科教师人数比较多,教师实力比较均衡,他们可以按照上述流程开展同学科同年级集体备课。
  2.同学科跨年级集体备课。我校的政治、历史、地理、书法、音乐、体育、美术学科,由于年级组人数较少,因此就实行以学科组为单位按照上述流程开展集体备课。
  3.同学科跨校集体备课。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我校语文、数学、英语等教学组参加了区内的兄弟友好学校的集体备课活动,个别老师借助QQ、Blog等开展网络集体备课活动。
  4.随机集体备课。上课前同一备课组的几位老师在一起议一议这一课时要注意的问题,某一环节的处理,或交流一些教学实践中的新的想法。课后大家再一起反思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总结教学经验,提出不足,这种随机集体备课活动讨论的问题具体,有很强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效性。
  同学科同年级集体备课、同学科跨年级集体备课这两种形式是我校内部的常规集体备课活动,同学科跨校集体备课是我校大力支持、积极倡导的与先进学校开展教学研讨活动的集体备课形式;随机集体备课是我校教师共同提高、共同成长的一种自发、自觉的集体备课形式。
  三、建立集体备课评价体系
  对集体备课的评价主要从过程和结果两方面开展。
  1.对集体备课过程的评价。集体备课过程的评价关注的是对教师个体的评价,评价的内容是教师个人在集体备课活动中的表现。具体实施办法如下:①对非主备教师进行评价:由包挂学科的校干、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负责对备课组所有非主备教师的评价。主要考察对主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合理的改进建议等,对被采用的有价值的问题或合理化的建议等,每一条给提出者加2分,满分为10分。②对主备教师的评价:由包挂学科的校干、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及所有的非主备教师对主备教师进行评价,主要考察主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是否准确,三维目标的定位是否做到准确、适当、具体,有梯度、易检测;是否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教学设计是否合理,能否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合作、探究、交流为主的学习方式;教学方法的设计,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过程的安排是否自然、连贯;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否进行预设;导学提纲的编制能否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等,满分为40分。在每次集体备课活动结束时,由备课组长汇总得出每位教师的分数。学期末把每位教师的主备得分和非主备得分汇总,得出每位教师在此次集体备课活动中的总分,并纳入教师业务考核。对教师个体的评价提高了教师参与集体备课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
  2.对集体备课结果的评价。集体备课结果的评价关注的是对备课组集体的评价,评价的内容主要看课堂教学效果和教案、论文、公开课、技能比赛的获奖情况等。备课组其他成员按获奖本人的1/5记分。另外,由校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管部主任和教师代表组成的“学校验评小组”,每学期对各备课组的课堂教学至少开展两次综合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各备课组编印的教案、教师个体在集体备课基础上对教案的补充完善情况、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等。评比的结果纳入教师的业务考核,计入教师绩效工资的发放。学期结束时“学校验评小组”综合考虑上述评价结果,评选出先进个人和先进备课组,并给予表彰奖励。这种捆绑式的评价把个人的发展与备课组整体水平的提高结合起来。
  以上评价体系主要是对校内集体备课活动的评价,为了引导教师“走”出去,开展跨校集体备课活动,我校对跨校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的备课组在考评时给予10分的嘉奖。另外,捆绑式的评价促使随机集体备课成为教师之间的一种自发、自觉的需求。
  在近一年的实践中,规范化的集体备课流程克服了过去集体备课流于形式的弊病,多样化的集体备课形式提高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兼顾合作与教师个性发挥的捆绑式评价体系淡化了教师之间的相轻与封闭,促进了教师间合作、交流、团结互助的研究氛围的形成,进一步提升了我校集体备课的实效性,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了我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曲凯.教师备课中应注意的问题与策略.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4,(12).
  [2][美]斯考隆著.陈超,郄海霞译.教师备课指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