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课堂教学看似环环相扣,师生互动频繁,知识点教学到位,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过程很顺利,教师也很满意。但课后留给学生的东西,内化为学生的数学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却不太令人满意。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热情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在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之间架起桥梁,使学生在特定的“境”中产生积极的“情”。
教学片断:
师:小明有一个月饼,吃了1/4,小红也有一个同样大小的月饼,她想比小明多吃一点,应该吃这个月饼的几分之几?
生:2/4、3/4、1/2、1/3……
师:你们的答案是否正确呢?你们有没有办法说服别人?请大家选择一个或两个分数与1/4进行比较,可以借助材料袋中的材料(有纸片、线段图、线团等)来说明。先在小组中交流,再向全班同学汇报。
在汇报中有一个学生说:我发现了1/4大于1/2,因为这个长方形的1/4比那个正方形的1/2大。
师:其他同学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不停地争论,各说各的道理。(大约过了3分钟)
师:1大还是2大。
生:当然是2大。
师:1元大还是2角大。
生:1元大。
师:为什么?现在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很高兴地说):比较时单位要统一。
……
片断中老师要求学生利用手边的学具自己去寻找答案,并提出“你们有没有办法说服别人?”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思考、参与的积极性。在小组活动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范围的交流又为大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思维材料。
二、关注生成问题,产生思维碰撞
教师在预设时,要为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要鼓励甚至帮助学生去生成,同时老师要学会随机应变,发挥教学机智,关注儿童生活,根据学情调整教学进程,甚至课堂结构。
教学片断: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刘德武在教《圆的认识》时,在学生掌握了画圆的方法后,提出了以下问题:
今天我们认识了圆,并会用圆规画圆,如果老师不让你们使用圆规,你能画一个圆吗?
生1:用手夹着两支笔,一支扎在纸上,另一支在纸上用手旋转一周就可以了。
生2:也可以这样,右手夹着两支笔不动,左手把纸旋转一周就可以。
师:如果体育老师让你们在操场上画一个足够大的圆,应该怎么办?
生3:两人拉紧一根绳子,一人站在那里做圆心,另一人旋转一圈。
生4:老师,不用两人,我一人就行,我站在操场上用竹竿扫一圈就成了。
师:如果要求画的圆再大一些,比方说在一个城市的外围修一条圆形公路,应该怎么画出这个圆呢?
生5:我在城市的中心位置放一台无线电发报机,在城市的边沿放一辆车,发报机不断给车发放信号,开车的人根据信号的强弱开车,画一圈。
(马上有学生反对:遇到河流、建筑怎么办?)
生6:把车换成飞机,飞机边飞边撒石灰。
(多个学生反对,有的说石灰不到地面就看不见了,有的说会污染环境。)
(在大家束手无策的时候,一名学生举起了手。)
生7:先找一张城市交通地图,用圆规在上面画一个圆,凡是圆上所碰到的建筑物都写上“拆”,碰到河流就架桥,这样就行了。
刘老师没有止步于教材的要求,而是将教材的要求视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点,通过层层设问,一次又一次地激发了学生探索与创造的欲望。面对一次比一次大的“圆”,学生将已有的画圆方法与新的情境相沟通,通过集体思维的碰撞,产生了新的画圆的方法。这一过程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
三、鼓励学生质疑,激励求异思维
学生心中有了疑问,才会产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诱发强烈的求知欲。
教学片断:
教学进入练习作业之前,老师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在沉默约半分钟之后,一个同学突然举起手来:“老师,四位数的减法,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这是大家都意想不到的问题,不仅使全班学生都向发问同学投去了惊异的目光,而且使老师一下子不知如何是好。怎么办呢?在短暂的沉默之后,老师的“灵感”迸发出来。
师:(语调缓慢,若有所思地)嗯,这个同学提出的问题,我看很有研究价值。现在就让大家来说说,笔算退位减法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呢?
生1:不能!
生2:能!
师:那是为什么?
生1:因为书上说了,要从个位减起。
生2:我看可以!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可以吗?
生2:……
师:好,那就让我们以黑板上刚才大家做过的三道题为例子,一起来研究一下,到底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
……
从此案例可以看出,老师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精神。当学生提出质疑的问题时,老师没有回避、应付,甚至置之不理,而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通过实践,去发现、经历、体验“从高位减起的可行性和局限性”,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土壤。
四、夯实基础知识,掌握思维方法
要培养学生灵活的头脑和多变的思维,就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运用一些数学思想,掌握一些思考问题的基本途径与方法。如果学生能够点面结合、立体交叉,灵活运用知识,则有利于掌握知识和多角度、多方位地认识和解决新问题。
教学片断: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教学设计片断。
(1)给出问题:三角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
(2)放手让学生猜测,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我们已学过的图形?
(3)交流各个小组拼成的图形(如下图),想想:哪些图形的面积你会计算。
(4)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5)想一想:我们刚才是怎样“发现”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的?
上述案例中,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创新发现的过程,老师挖掘了其间的思想内核,将教学过程组织成了学生感受转化思想的过程。最后的“想一想”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将刚才探索活动中的转化思想呈现了出来,让学生在思想观念层面上受到了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