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议论文是学生在高考作文中选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文体。学生写议论文最大的困难是素材化用。熟练掌握组合扩充法、对比映衬法、旧例新用法、一材多用法这几种素材化用的方法,将对写好议论文产生极大的帮助。
关键词:议论文 写作素材 化用方法
议论文是学生在高考作文中选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文体。从考场作文评阅及平时作文批改情况来看,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写出一篇有理有据的议论文,是因为没有素材或有素材却不会化用,不善于对素材进行叙述、分析、说理,使其为文章中心观点服务。下面介绍几种素材化用的方法。
一、组合扩充法
课本中有许多名篇名句或名人事迹,适当地对这些素材进行扩充引申、添枝加叶,就可以成为使文章内容丰富。
如以“直面挫折”为论点: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可谓“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然而直面挫折,他却能达人知命,笑看人生。试想,如果没有开朗阔达的胸襟,哪能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长安市上酒家眠”,笑对痛苦,面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
在写作时,把一些热点素材进行加工组合,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
我给这种品牌时尚下个定义,时尚的本质就是绑架女人的头脑,然后索求男人的腰包。
这种唱之时尚我也给下了定义:愚者自愚,娱者娱人。
头之时尚,我也赐个定义:脑袋里的东西越来越少,脑袋上的花样越来越多。
这种博之时尚我还给配个定义:就是把所含口水成分差不多的人集中到一个圈子里去吐。(高考满分作文《品味时尚》)
作者用调侃的笔触、俏皮的语言,将这些素材组合到一起,“品味时尚”这样的严肃话题写得轻松洒脱且意味深长。
二、对比映衬法
对比论证既是一种论证方法,又是一种应用素材的方法。把性质上相反的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能有效地说服读者,使作者的观点鲜明突出。因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比较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了。古人说:“无反则正不显。”正反一对比,人们就会更清楚地发现真理,认清事物的本质。
例如这样一段话:贝多芬甩开了尘世的喧嚣,在音乐的国度里尽情跳跃;居里夫妇抛弃了名利的纷扰,在科学的世界迈出了更深远的步伐;陶渊明忘却了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中悠然采菊……他们的人生轻松徜徉,嗅着人间的芬芳。而别里科夫被世俗束缚在套子里,葛朗台被金钱拖至了死神的身边,他们没有全力轻松地奔跑,最终被卷入世俗的浊流中……(选自高考满分文《轻松起跑》)
再如:孙膑与庞涓同出于鬼谷子门下。他们二人可说是精于谋略,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当孙膑来到庞涓任职的魏国时,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表面恭敬,内心狠毒,多次向魏王进谗言,以致孙膑被挖去膝盖骨,不得展其才志。而转到另外一个方面,齐王听说孙膑之才,不惜费尽心力,将孙膑请到齐国,委以重任。齐军终于有了马陵道之胜。
同是孙膑,为何落得两种境遇呢?就是因为他效劳于优劣不同的两个统治集团。在魏国,庞涓只为私利,妒贤嫉能;魏王昏庸,偏听偏信,而且缺乏识别千里马的伯乐眼光。试想孙膑在这么一个集体中,如何施展大志呢?然而齐王任贤用能,身边的臣子也不像庞涓那样谋私,因而上下齐心,孙膑在此,可说计出即行,正得以充分发挥作用。可见,好集体不会埋没人才。
我们面对同一个话题,总能找到正、反两方面的人物素材,运用对比手法将这两种人物放在一起做一个深入的比较,优与劣、好与坏、美与丑自然会更加鲜明突出,说服力更强,这种方法可以广泛运用于各种文章的写作中。
三、旧例新用法
在一些经典名著中,有一些众所周知的人物和故事,我国也有大量的古代寓言故事。这些材料频繁地出于高考考生的笔下,成为高考作文素材中的“大众情人”。这些素材或是众人皆知,太“熟”太“俗”;或是故事简单,内容单薄;或是千人一面,彼此雷同;或是缺乏个性,无趣无味。如果把这些内容巧妙地化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并赋予新意,就能化腐朽为神奇。
如唐代诗人罗隐的《西施咏》:“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诗作一反古人“女人是祸水”的陈腐观点,历史地客观地分析了家国兴亡的原因,堪称“翻案之作”的典范。
如关于陶渊明,向来都是肯定的多,这个材料不妨这样翻新:
陶渊明躲进田园,是逃避社会责任,只顾独善其身——
陶渊明归隐田园,也许他对自己算是负责了,但他的肩膀似乎有些柔弱,挑起了自己的人生,却卸下了社会的责任。一个人去喝酒,去采菊,固然可以“悠然见南山”,“而无车马喧”;然而,这种悠然和寂静中,恐怕只是自私的人生态度,给弱者以精神空间,却无法呈现出人类伟大的精神力量。杰出人物有时也难免作出世之想,孔子就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类的话,但他最终还是觉得“鸟兽不可与同群”——他有使命感、责任感,不愿做退耕的“荷蓧丈人”,不愿躲进桃花源般的乌托邦。在孔子看来,任何时候,人都必须以自己的肩膀,担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孔子比陶渊明更为伟大的的原因,就在这里。
运用旧例翻新法有它特殊的好处。至少有两大优点:一是旧例很多,便于我们从容选择;二是旧例人们耳熟能详,易于接受,同时,经过改造后的旧例又融进了独特个性和创造精神,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体现作者的智慧。
四、一材多用法
一些经典材料,只要稍微变通一下,同一个材料完全可以运用于不同的话题、不同的观点的作文之中。这是因为经典材料,无论是历史文化名人,还是经典思想,还是形象化的经典意象或经典场景,都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尤其是历史文化名人,他们的人生具有丰富的内涵,从他们的性格和生平中,能够提炼出丰富的思想,几乎能够对应所有的考场作文。
以“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为材料的运用范例:
1.以“转折”为题化用范例
人生谁能一帆风顺,没有波折呢?“文王拘而《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正是人生中这些灾难性的波折,构成了周文王、孔子、屈原人生的重大转折,成为他们成就伟大人生的重要助力。如果生活没有巨大波折,人生就不会有重大的转折,周文王就可能仅仅是一个平凡的诸侯而非伟大的哲人;没有转折,孔子就可能仅仅是一个活跃的政客而非伟大的文化巨人;没有转折,屈原就可能仅仅是一个普通的政令起草人而非伟大的诗歌巨匠。正处于窘境的人,往往会更迅速地迎来人生的转折,这可以让他们的生活以最快捷的方式发生飞跃。
2.以“人与路”为题化用范例
天生一材,必有一用。天无绝人之路。文王被拘,仲尼困顿,屈原放逐,左丘失明,孙膑膑脚,当此之时,可谓人生绝境,他们似乎已无路可走。但历史证明,他们最后都走出了一条辉煌的人生之路。路,是人自己走出来的。心有多远,路,就有多远。孙膑无脚可走,但他走出了一条兵法之圣的非凡之路;左丘双目失明,但他却看到了历史的最深处。
3.以“留给明天”为题化用范例
时间之矢不可逆转,生命难免“终有竟时”。创造人生的,是今天;而今天是否有价值,关键在于为明天留下什么。文王被拘,他留给明天的是《周易》;孔子落难,他留给明天的是《春秋》;屈原流放,他留给明天的是《离骚》。圣贤也是人,他们终究也是要死的;然而,他们都为明天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从而让自己永垂不朽。
可见,一些经典材料是可以很好地通用于各种作文题目的,关键在于灵活变通地运用。
组合扩充法、对比映衬法、旧例新用法、一材多用法是议论文素材化用的有效方法,熟练掌握这几种方法,灵活地处理各种作文素材,将会对议论文写作产生极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