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三案六模块建构模式下的探究模块是一个可控的、可调节的动态生成系统。要高效地探究,必然要遵循最基本的教育原则。促成探究的高效需要教师发挥主导性作用,及时搜集教学活动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不断地进行相应的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探究模块 高效组织
三案六模块建构模式下的探究模块是其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和具体的实施过程。探究模块的组织,其作用就在于衡量探究过程中诸要素执行教学计划的进度,揭示偏差,以及指明纠正的措施,等等。正确地组织可以确立新的目标,提出新的计划,改变原有的教学系统结构,收到意想不到的功效。
一、教师对探究模块的组织是外部力量的适时介入
在探究教学中,课堂组织可分为内部自主与外部介入两个相辅相成的部分。学生对自我认知的过程与特征进行监控与调节,就是自主组织。探究过程中的自主组织日益受到重视,但这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适时介入,这主要是因为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学生,其认知能力、注意力、意志力肯定不强,自主组织能力不高。即便这种外部介入或许不能完全实现其目标,但必定会使探究逐步由混沌蒙昧走向规范有序。我们在尊重学生的同时,不能坐视教育机会的流失与资源的浪费。因此,教师的适时外部介入是不可或缺的,它与学生的自主组织一起是课堂探究的一体两面。比如在学习《张中丞传后序》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对“巡起旋”中“旋”注释解为“小便”感到好笑,引得课堂上一片骚动,此时我及时介入,梳理了这个解释的由来,并顺势和同学一起探究了究竟应如何解释才符合情境和人物形象的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教师对探究模块的组织是主导地位的柔性外现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常被视为只有共性的抽象集合体,组织常被理解为教师对学生的操纵,课堂完全按照教师的意图进行,不但设定了讲授的步骤、速度、教师的提问,而且设定了学生必须做出的唯一的答案。学生的思维被收束挤压在一条通道上,只有唯一的标的,不允许停顿,不允许发散,于是获取了貌属学生实属教师的学习结果。学生成为教师活动的附属物,思维的自主性、创造性备受限制与约束,甚至摧残,机械记忆和被动敷衍成为应付这种课堂最有效的办法,个性、天斌、奇思异想在这种控制中被消磨。有鉴于此,教师的组织应是对探究过程中各种信息的扬弃,是对影响学生思维的各种因素的控制,是在尊重个性,承认学生的差异性的前提下的柔性外现,是对探究结果的设定,更是对探究过程的灵活掌控。
三、教师对探究过程的组织是应变能力的直接展示
探究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点。在探究由预设到完成这一段时间里,探究系统的内部要素状态、外部环境都可能发生变化。教师应在探究过程中把握这些变化,并对各种因素带来的机会和干扰做出有力、正确的反应。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教师首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与学生一起完成双边互动的“特殊认识过程”。同时,教师的心智活动要超越师生间的直接交流,对包括自己在内的整个探究活动随时进行监控、反省,履行管理职能、控制职能。
对于教师而言,探究活动没有固定不变、静止的万能组织模式。学生是具体的,教学目标是流动的,即便是一堂课,陈述性知识与探究性知识都可能交替排列;同样的课程内容,对于不同认知结构、学习风格、情绪、性格特征的学生也应有不同的演绎方式。因此,在探究过程中对探究内容正确地辨识确认,并善于表达只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技高一筹的教师善于根据周围环境的某些变化来决定和调整自己的行为策略,也就是有敏锐的观察力与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驾驭能力。
四、教师对探究过程的组织是对课堂变量的加工处理
影响教师探究教学组织的变量很多,有环境因素,也有心理因素;有个体因素,也有群体因素;有稳定性因素,也有不稳定性因索。在探究展开之前教师应分析教学环境的特征,即明确稳定的不可控因素,以便使探究方案顺应这些既定的教学条件。在课堂上,探究过程同时也是教师组织整合不稳定因素趋向于探究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首要环节是观察,即信息的收集。学生的目光、面部表情、体态﹑语言,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中体现的思维路径,以及学生群体对探究的态度等都是信息的来源。掌握这些信息后,教师要进行判断,即信息的加工处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把收集到的信息纳入已有的经验或类似的经验中,一方面划分学生的类别,另一方面反思自己,并与探究目标相对照;最后拟定相匹配的教学策略并付诸实施,实施的效果又形成新的反馈信息,成为新的观察内容,作为再决策的依据,以及后续教学的准备。
一般来讲,探究过程中各参与要素出现偏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小的偏差、失误并不会使教育对象明显偏离目标。例如,学生的离奇荒诞的设想,教师漫不经心甚至刻薄的评价,一次并不能完全破坏探究的兴趣与热情,中止探究的过程。但这样小的偏差在较长的时间里就会积累放大并最终对计划、目标的正常实施造成影响。因此,高效组织就在于及时获取信息,及时采取有效的矫正措施,防止偏差的“累积”,影响目标的实现。
五、教师对探究过程的组织是师生交往的特殊方式
探究过程中的师生交往不是对学生的监管,探究状态也不是拘束、紧张,训斥、惩戒不是真正的组织手段;同样,这种特殊的师生交往也不是对学生的放任,探究状态更不是混乱、无序。因为探究毕竟是目标性、指向性、时间性极强的教育活动,不等同于课下的师生交往。适应不同的教学情境,教师应该灵活地设计出更多的组织模式。成功的组织模式其基础是教师对学生的熟悉与了解,以及师生间已经建立的融洽、和谐、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
高效探究从表面层次来看,表现为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它是一种融学生认知建构与情感激活、教学控制与情境创设为一体的教学形态。从较深层次来看,又是一种教学理想,其意义是为现实教学产生一种推动、牵引、导向作用。因此高效探究是一个动态的转化过程,即从追求高效的教学理想转化成实现教师高效地“教”和学生高效地“学”的教学状态。课堂探究教学高效是新课改永恒的主题,是教师永远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