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使学生主动发展,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会创新,能实践。作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在政治课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关键词: “新时代的劳动者” 搭台 唱戏
不同的人对教师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教师应该是风,一缕春风;学生是水,一池春水;风吹水起,在素质教育的天地间,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激越的浪花,翻卷成一幅幅壮丽的美景,教师要驾驭好这股“风”,既不能“无风不起浪”让课堂死水一潭,又不能如狂风暴雨,让课堂失控。润物细无声是春风的追求,百舸争流忙是春水的境界。为此,我在教学中进行了教师“搭”台,学生“唱”戏的尝试,结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我就“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一教学内容,谈谈做法。
一、铺设平台,让学生“自动”
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竞争、实现自我价值的意识。为了调动学生的这种意识,我引领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我国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等方面的信息;为了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我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支持,并指明方向,如信息搜集的渠道有网络、报纸杂志等,信息搜集的要求是材料要有权威性,如政府劳动部门的信息、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人才市场发布的信息等。这样可以避免盲目性,学生马上积极行动起来。在收集的过程中,我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成绩,学生的热情更加高涨,对材料的把握更加到位,对信息的处理更加细致。通过“自动”,学生培养了有效提取信息的能力,学会了主动“觅食”。在此基础上,由学生毛遂自荐,推选出五位学生充当就业问题专家,这几位同学为了全方位了解我国的就业状况,正确分析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对策,都积极地行动起来。有一位男同学平时学习不太认真,却被同学们选为就业问题专家,当时他很为难,认为自己不可能做好,让我换其他同学,我对他说,既然大家选了你,那就说明大家信任你,我相信大家的眼光没错,你能行。听了我的话,他深受鼓舞。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就业状况,他进行了网上搜索,并亲自到一个劳动力市场去采访,获得了大量的信息,结果证明,他真的很棒,他的发言博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他的自信心一下子增强了。“自动”是一个潜移默化提高自身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觉悟的过程;“自动”让学生打开了狭小的窗、封闭的门,把自己和社会紧紧联系在一起,站到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上。在这里,他们有展示自我的强烈渴望,这种渴望虽然早已存在,但教师往往熟视无睹,甚至轻易践踏,无形中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扼杀了学生创造的冲动。因此,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给学生一方沃土,唤醒尘封已久的思考种子,他们将会释放出无穷的能量。由被动走向主动,要靠学生的“自动”。
二、构筑舞台,让学生“互动”
在课堂上,胸有成竹的五位“就业问题专家”闪亮登场,他们首先分析了我国的就业形势及对我国就业问题的看法:成功者扬眉吐气,挥洒自如,侃侃而谈,俨然是这方面的专家;失败者总结教训,不卑不亢,显示了失败面前不气馁,百折不挠再奋进的气度。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此刻却妙语连珠,有的不甘心当配角,不甘示弱地当起了小记者,一个个精彩的问题颇有专业水准。台上台下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可以说问得精彩,答得巧妙,在双方短兵相接之后,学生对各方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全面总结了我国的就业形势,尝试找到解决就业问题的方法,懂得了树立正确就业观的重要性。在轻松愉悦中学会了知识,在互动中锻炼了口才,提高了应变能力,擦出了灵感的火花,碰撞出了思维的亮点,促进了彼此间的交流。学生参与面大大提高,情绪空前高涨。这种互动由于是双向的,更易于教师把握学生的脉搏,透视学生的思想动态,从宏观上对课堂进行调控。互动不仅局限在个别学生之间两种观点的冲突,两种方法的交锋,而且是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小小的课堂在互动中成为演绎学生主体作用的大舞台。但由于互动具有不可预测性,教师要审时度势,及时进行疏导,防止“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发生,让两股泉水自然地汇聚、融合,形成强大的合力,把课堂变成磁场。
三、架起看台,让学生“联动”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互动,为部分学生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也让部分学生失去了这一机会。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捕捉七彩的阳光,我通过让学生设计用人单位的招聘广告和应聘者的求职自荐表等,积极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学生马上跃跃欲试,踊跃参与。在课堂上,学生们各展所长,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各种广告和就业技巧。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让课堂妙趣横生,特长、能力得以充分的展现,甚至连被公认为老实的学生也出其不意地露了一手,使大家刮目相看。正当大家讨论正酣对未来充满憧憬时,我话锋一转,引出了现实生活中劳动者权益特别是农民工权益受到侵害的种种现象,并提出了一连串问题:他们的权益为什么会受到侵害?当他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怎么办?如何才能更好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一个个问题犹如催化剂,让学生“炸开了花”,这便是灿烂的思维之花。通过探讨,学生激发了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整个课堂成为一片澎湃的海洋。在“联动”中,即使是再懒惰的大脑,也愿意思考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动起来,关键是摸准学生的兴奋点,找出学生的动情点。“联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为主角的机会,让每一颗心都有飞翔的可能。
四、搭建跳台,让学生“跃动”
通过自我准备、自我表演、自我展示,学生提高了动手动脑能力。这仅仅是量的积累,要达到质的提高,还需要教师“火上浇油”,在恰当的时机加速这种转化。于是,在学生表演之后,我又顺水推舟地提出了相关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并由学生搜集资料,设计用人单位的广告词和自我推荐表等。这便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由简单模仿到自主创新,不仅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而且加强了生生情感交流,增强了学生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五、营造擂台,让学生“振动”
在课堂上,一个亮点只会吸引学生短暂的目光,一片涟漪过后便无声无息。因此,要让学生有所获,就要让学生形成“浪打浪,潮赶潮”的思维冲击波。我在课堂的安排上,先从“记者招待会”开始,引导学生分析了解我国的就业形势,形成第一轮冲击波,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其次,通过学生设计招聘广告和自我推荐表,模拟招聘情境,引出树立正确择业观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性,形成第二轮冲击波,让学生的双手动起来;最后,让学生联系现实探讨如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形成第三轮冲击波,让学生整个身心都投入进来,波浪相连,体现了教师巧妙搭台,学生好戏连台。教师巧在问题具有联系性、启发性、阶梯性,让台搭得稳,建得牢;学生好在功夫来自日积月累的培养,来自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来自教师充分的信任。“振动”是有频率的动静协调,在巨大的冲击之后,要进入一个缓冲地带,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是必要的“反刍”阶段,防止学生思维“触礁”,从而避免了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后一片空白的弊端,提高了课堂效率,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教师搭台,是以开放的观点为基石,以先进的理念为载体,以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为旗帜,以教师角色转变为突破口;学生唱戏,是让学生呼吸自由的空气,释放鲜活的生命力,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享受成功的喜悦。在这一番“动”的天空下,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提高、自觉发展,张扬个性,如闪闪的星光,辉映着素质教育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