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的背景下,试题以考查能力为主,特别是增强了对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勇于发表个人见解的能力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包括: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记忆能力、表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培养实际能力是为了切实掌握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尽快提高教学质量。
要培养这些实际能力,一方面要依靠教师的启发和诱导,另一方面要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高中文科班学生来讲,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阅读能力的培养
首先,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为享受阅读的乐趣而阅读,这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前提。“兴趣是阅读的动力”。学生一般来说都有较强的求知欲望,但他们的求知欲望是建立在兴趣之上的,只要合理地调动和引导,培养其兴趣就相对容易些,但应当是有目的地培养兴趣。例如在讲“戊戌变法”时可以设置问题:如果袁世凯不告密,戊戌变法是否会失败?假如你是谭嗣同,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请你谈一谈……请你说一说……这样的问题类型比较新颖,学生的主动性很容易被调动起来,有利于积极地进行阅读和思考,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其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例如讲“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时,有一则材料:
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的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并且一般地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制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马克思
如果只是简单地阅读一遍材料,对理解教材并没有多大的帮助,许多隐性知识也无法得到重视。所以,可设计如下疑问:
①火药、罗盘针、印刷术何时传入欧洲?
②如何理解“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③“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指的是什么?
④印刷术传入欧洲又有何作用?
学生阅读后基本上能按照课文准确地做出回答。接着指导学生在课文相关的地方加注一些要点,从而化繁为简,不但便于学生理解,而且便于复习。与此同时,还会学会读书的方法。
2.思考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下的高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克服不动脑筋、消极被动的缺点,集中精力听讲,积极思考,养成“多思”的好习惯,课下复习时,既要巩固课本的基础知识,又要对课本中的结论或分析多问几个“为什么”,从根本上吃透课本,问题多了,知识面自然而然就宽了。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呢?
首先,充分利用新课标教科书,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设问题情境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开端。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地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激起学习的动力,养成爱思、多思、会思的习惯。
其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促进积极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不断启发和鼓励学生质疑,并对历史认识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唯书,不唯权威。还要善于启发,鼓励学生质疑,形成一种师生共同探讨的气氛和习惯,逐步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如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曾被迫签署了一些盟约,结果大都是以北宋送给少数民族政权大量的绢、白银、茶叶为代价。我在教学中就启发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虽然这些盟约换来了边境各族的安定,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但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这是北宋积贫的一个很重要历史原因。通过这些引导,学生积极质疑问难,一方面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另一方面促进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3.记忆能力的培养
记忆是历史学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基础,是一切能力的源泉。所谓“强闻博记”,就是强调记忆的重要作用。教师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巩固和记忆,并能灵活应用,反对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做法。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学习兴趣是提高记忆能力的前提条件。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对你所讲的知识感兴趣,或者认为重要,注意力就能集中,而集中注意力对提高记忆水平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理解记忆是提高记忆能力的关键一环。心理学把记忆分为理解记忆和机械记忆。实验表明,理解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对记忆材料理解得越多,越深刻,便记得越快越牢。
最后,复习巩固是提高记忆能力的良好途径。如对于“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这部分,学完德意志帝国宪法时,学生可以及时将德意志君主立宪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德国与英国虽然都保留君主、议会,但英国国王是虚君,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议会真正掌握立法权;德国皇帝掌握实权,主宰议会。
4.提取有效信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自从高考试卷中出现材料解析这一题型以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找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运用有效信息为解答问题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到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课前预习,重视资料信息的获取,促使学生正确认知。
(2)课堂教学,重视对信息的分析比较,促进知识内化,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课后练习,重视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提高对信息的加工、运用能力。如历史材料就得看出处、提示语,看懂材料的时间、地点、类别和具体要素,充分提取有效信息。
总之,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