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实施,“减负、增效”几乎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这就要求教师切实行动起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把减负增效落到实处。但如何将这种思想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乃至每一个教学细节,形成一个步步为营的教学链条,并不是一个十分容易解决的问题,需要教师精心编制学案和练习,宏观把握教学内容和课堂结构,既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严格要求,实现教学资源校内共享。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提高策略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实施,“减负、增效”几乎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既要减轻负担,又要提高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切实行动起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把减负增效落到实处。但如何将这种思想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乃至每一个教学细节,形成一个步步为营的教学链条,并不是一个十分容易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潜下心来去探索和实践。
一、精心编制课堂学案和巩固练习
学案教学是目前多数学校都在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我校也十分强调每一堂课都要有学案。但是,将学案设计成什么样子才是有效或高效的,却没有统一的标准,实际上也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因为不同学科和不同年级的教学都有不同的特点。但我觉得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你所设计的学案要与课堂教学紧密配合。学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书面形式,要通过学案来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思考、讨论和笔记。我听过许多课,发现有些课堂虽然也下发了学案,但教师在课堂上根本没有利用学案来组织教学,教学过程与学案毫无关联,这样的学案就失去了意义。
对于练习题的问题,很多人认为书店里和网络上的资料很多,拿过来用就是了,没有必要去费心费事。不,有必要。我们在讲别人现成的习题资料时经常会发现许多习题是不适合的,不是难度过大或过小了,就是超纲了。目前处于新旧教材交替的时期,这个问题更值得注意,许多与新教材配套的习题资料选的却是教材中已经删掉了的内容。还有很多题目,表面上看起来图文并貌十分新颖,但你一深入去做却发现是道错题。我们讲评试卷,有时不是给学生纠错而是在给试卷纠错,这对学生没有意义,但又不能不对学生有个交代,结果是浪费了老师的精力、学生的时间。
曾有位领导和我们交流时建议我们要“洗课”,要把课文中你认为不重要的东西忽略不讲。我说,课我们不敢洗,但试卷一定要“洗”。可以将两份试卷糅合成为一份,将不符合自己要求的题目大胆删去。让学生明明白白地答题,老师顺顺畅畅地评讲。
二、宏观把握教学内容和课堂结构
有的教育学说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建构关于某个学科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强调要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和课堂教学结构有个整体的把握。在一堂课的开头要说明本节课要学习哪几个内容,在课尾总结时要帮助学生建立一棵“知识树”——以课标题为干、目标题为枝、知识点为叶。一个单元学完了,可以将几棵小树叠成一棵大树;一个本书学完了,可以将几棵大树再叠成一棵老树。虽然这些知识树在试卷上可能考不到,但对学生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内容却大有好处。
高三总复习,一般来说都是采用三轮滚动的复习模式。我觉得,第一轮复习重在“细”,宜采取“面状”复习策略,按照教材顺序,按部就班地全面复习,夯实基础;第二轮复习重在“实”,可以采取“线状”复习策略,打破教材顺序,按高考要求的能力体系来设置专题组织复习,引导学生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进行比较,就某一问题在不同情况下应该如何回答作出规范性的指导,从而提高考试得分率;第三轮复习重在“准”,可以采取“点状”复习策略,就高考试卷中出现频率较高或估计可能出现的一些重点和热点问题进行探索和挖掘,为应对高考作一些必要的心理适应性训练,从而降低学生考试的失分率。
三、突出主体,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代教育理论也有许多新的阐述,如“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用来填充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如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等。道理谁都明白,但实际做起来确实很难。我们平常评课时都会说“某某老师课堂发挥很好,个人素质很强,唯一缺点就是老师讲得过多,学生活动空间不足”等类似的话,但轮到自己去上课时,可能仍然会犯同样的错误。
当然,在目前这种必须正面应对考试与竞争的背景下,我们不可能真的完全放手给学生,但是可在保证教学进度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多给学生一些表达和表现的机会,多给学生留下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多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空间。课文中需要朗读的部分,让学生先读;一个习题展示出来了,让学生先做;一堂课结束了,让学生先总结。
“先学、后教、再练习”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要努力把学生推到自己的前面。推着学生走要比拉着学生走的效果好。
四、严格要求才有好成绩
不论教育改革怎么改,人与人的竞争都是回避不了的,考试也就会长久地持续下去。考试终究要由学生自己去考,老师只能是帮手。这些道理,高中学生都懂,但学生的自觉性是有限的,持续性更有限。这就要求老师平常在课堂上要严格要求学生,时时提醒他不要走神,不能出轨,成绩对于他比对于老师更重要。很多人以为,只有后进生才会上课走神,其实,所谓的优生,上课时也会走神,他也希望老师能经常提醒自己。如果因为他是优生,就疏于管理或放松要求,最终他很可能就不“优”了。有些老师平常上课很认真,教学能力很强,学生也很乐于听他的课,但考试成绩却并不突出,这很可能就是由于他平常对学生尤其是优生的要求不够严格的缘故。只要不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和身体健康,善意的批评和教育,学生是能够接受的,而且也是十分必要的。
考试成绩突出的班级可能有三种情况,一是任课老师能力很强、游刃有余,学生因敬佩而勤奋学习的;二是任课老师要求严格、善于管理,学生因敬畏而努力学习的;三是二者兼顾,既能教得好,又能管得住。应该说第三种情况是我们期望达到的理想模式。
五、教学资源要实现校内共享
目前大多数学校都实行“大循环”、“跟班走”制度,一个年级学生毕业了,这一年级的老师也就开始了新的循环。那么,上一届老师所积累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料就没有用处了,而新一届老师却一切都要从头再来。如此循环的结果是加大了教师备课的成本,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
比如,前面讲到的“洗试卷”,事实上,如果要求每个老师在每一份资料付印前都进行“清洗”和编辑就是不现实的,因为他要写教案、编学案、改作业、批试卷,还有许多其他工作,时间不允许。如果你在讲过之后,能及时地在电子文档里将这些问题纠正过来,将其改造成为一份宝贵的校本教学资源,留给下一届老师和学生用,那么你所付出的心血就更有价值。
我们看到那些名校确实有很多好资料、新试题,但这决不是任课老师上课之前现抓现挠出来的,那一定都是经过长期的积累而形成的,是多个老师集体智慧的结晶。
参考文献:
[1]陈国平.如何在新课程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余文森.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