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五个方面

2011-12-29 00:00:00王红利
考试周刊 2011年39期


  摘 要: 学校教育的基本价值是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优势,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与完善,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得到自由的发展。这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也是一个学校是否成功的标志。而学生的全面发展,源于学校、教师的正确科学引导。
  关键词: 榜样激励 模范引导 心理疏导 方法指导 文化陶冶
  
  学校的办学思想,育人目标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行之有效的各项制度与强有力的措施是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制度和措施是手段,引领和督促学生追求全面发展是目的,学校通过各项制度与措施在实践中被不断地深化执行,从而促进了在校学生各项素质的不断提高。学校教育的基本价值是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优势,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与完善,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得到自由的发展。这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也是一个学校是否成功的标志。而学生的全面发展,源于学校、教师的正确科学引导。下面从五个方面说明如何引导。
  一、榜样激励,促进学生精神发展
  榜样激励,就是以先进的典型人物为榜样,宣传其先进思想和行为,使人们从他们的事迹中受到启迪和鼓舞的一种教育活动。古往今来,榜样教育始终被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强调了“要用良好的榜样教育学生”;洛克也认为“对儿童行为发生最大的影响的是周围同伴,是他的监护人行为的模样”。榜样可以感染并带动学生对先进人物的精神学习和行为模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是促进学生精神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我们应该着眼榜样教育,立足学校,充分挖掘校内资源的激励功能,及时刊出英才榜和奥赛明星榜,让身边的人做榜样,来激励在校就读的学子;邀请名牌大学学生来校作报告,从精神方面为学生树立标杆;让拾金不昧的学生与在校的学生面对面交流,筑牢学生的精神堤坝,使学生找到精神支柱,进而学有追求,求有所成。
  然而,榜样激励并不是把榜样摆在那里就可以了,而是应以学生群体的心理需求为基点,深度挖掘榜样的内涵,建立以践行为主的多样化教育手段,让学生主体以个人的道德提升为目的,从生活小事做起,在生活中体悟,把榜样教育抓出实效。因此,我们还可以开一些讨论会,让学生真正体悟到榜样的精神力量,在日常生活和行为中把学到的东西落到实处,切实发挥榜样的力量。
  二、模范引导,促进学生道德发展
  除了利用榜样激励学生以外,我们还可以将社会中的一些先进模范引入校园,让他们更好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学生道德发展。模范与榜样不同,如果说榜样为学生的精神成长画了一条航线,那么模范就是为学生的道德成长建了一座灯塔。只有道德发展的方向明确,学生的道德发展才不会迷失方向。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模范引导,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我们可以将评选的全国道德模范、十大感动人物、勇于拼搏的奥运键儿的事迹张贴在橱窗、报栏、黑板上,围绕这些模范的评选积极开展主题班会,让先进的人物引领学生,让先进的事迹感染学生,让先进的思想鼓舞学生,培养学生道德意识,提高学生道德水平,促进学生道德发展,使学生在道德情操、精神面貌、行为举止方面有较大的改观。让学生在心里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这个形象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以让学生在道德问题出现的时候有所参考,并且明白自己想要达到怎样的道德高度。有了目标,就能找到到达的办法,可是如果没有目标,就像断线的风筝一样不知道自己在日常的行为中该何去何从。
  三、文化陶冶,促进学生人格发展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首先,文化作为精神层面的东西,它必定与人的认识、善恶、审美相连。其次,作为一种财富,它一定是优秀的,能引导成长的、代表先进性的东西。最后,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因此,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成员在学校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教育教学与管理过程中长期形成、共同认同并遵循的能引导成长的、代表先进性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校园文化对于传承文化成果、引导价值观念、陶冶师生情操、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推动社会发展进步都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始终把环境育人当作一项重要工程来抓,培养高雅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首先,我们要突出基础设施和教育技术装备的人为特色,在校园内设置读书凳、阅报栏,安装健身器材,使校园成为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的乐园。其次,我们要重视高品位校园文化建设,对楼宇进行励志命名,在花坛、走廊、厕所张贴温馨标语,从各个楼宇的命名到书画作品的布置,从内涵丰富的宣传标语到琳琅满目的板报专栏,从百花齐放的班级文化到特色鲜明的德育基地,校园的一墙一柱无不蕴涵着育人的深意。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发展特点、兴趣爱好设计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实践活动,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节日文化活动,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结合国内外时事要闻,开展热点文化活动,进行时事和国情教育,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开展兴趣文化活动,彰显个性,发展特长,利用寒暑假,开展假日文化活动,以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实践能力;利用休息日,开展周未文化活动,让学生自主参与,提高组织才能。努力营造引导人、激励人、感染人和陶冶人的教育氛围,让学生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优美的校园,传承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学生长期置身于这种环境,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人格、品格和知识便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
  四、心理疏导,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家长盼子女成龙成凤,学校要求成绩,社会需要人才,经济大潮袭来后学校教育的逆势发展,使学生面临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多重压力,致使部分学生心理畸形,加上中学生心理成长中的特殊性,一些学生平日厌学逃学、打架斗殴、早恋等事例屡见不鲜。这些现实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也把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推向一个高度。学校应该进行心理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解除学习压力,增强自信心,热爱祖国,培养出有健康人格、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另外,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还能够防止青少年犯罪、自杀等行为的发生。因此,我们应该及时地识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采取有效的疏导策略,帮助中学生顺利度过“疾风骤雨”时期,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针对目前学生交友等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诸多问题,学校应该建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电话,聘任心理学专业教师担任心理咨询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向学生发放心理调查问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疑难问题,指导学生正确与人沟通、交往、合作,处理好人际关系,正确抒发各种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充分展示个性,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与困难,树立积极的人生观。通过运用调查研究、疏导跟踪等手段和方法,学生能正确面对现实,调适心理,正确处理与同学、与家长、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健康成长。
  五、方法指导,促进学生学业发展
  学业发展是中学生的最主要任务,只有学生学习成绩提高了,学业得到发展了,学校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如果学生精神、道德、人格、身心得到充分发展了,则会带来学业上的发展。然而,对于学生的学业发展来说,良好的学习方法却是能够提高其学习成绩的最主要途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并把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首先,可以每周安排一次讲座,让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承担讲座任务,帮助学生分析试题,指导复习方法。其次,可以利用学校黑板群、橱窗定期刊出各科学法经验,热点难点,学习心得体会,用无声语言指导学生收集积累信息。最后,可以针对学生实际,适时召开以学法指导为内容等主题班会,让学生结合学习实际,互相交流学法经验,取长补短,互学互用。
  总而言之,学校要抱着人人得到尊敬、信任与激励,校园里充满了人文智慧和人文关怀,艺术魅力得到最大的发挥,是师生生活、发展的乐园的愿景,用校园的文化教育力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和谐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1]王景尧.论“三育人”的育人观[期刊论文].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
  [2]王玉斌.坚持全员育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期刊论文].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3]夏书堂.略谈学生全面发展和学校全面育人全员育人问题[期刊论文].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4]张雏平.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心理干预[期刊论文].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