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与“嫁接”

2011-12-29 00:00:00刘茹
考试周刊 2011年39期


  摘 要: 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已是大势所趋,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主要分为分段模式、主辅培养模式和厚基础、宽口径混合培养模式。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也不太成熟,为解决其两难性问题,应兼顾“自主”与“嫁接”。
  关键词: 综合性大学 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自主” “嫁接” 二者兼顾
  
  传统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高学历教师的需求,加上国外教师教育改革趋势的推动,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把综合性大学纳入到教师教育的培养体系之中。传统的封闭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正走向开放和多元化,面对专业师范学校,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有自己的优势与特色。但目前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也不太成熟,而且进展程度不一,培养模式多,模式之间既有相通之处,又各具特色。
  一、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的主要培养模式
  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大致有两类:其一是院校合并或者改制成的综合大学,如宁波大学、聊城大学等;其二是原来的综合性大学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成立了教师教育机构而开始进入师资培养的队伍中,如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教师教育在新的办学环境中地位和功能会发生变化,是得以强化还是被弱化到边缘地带,都需要我们在新时期新的教育改革中作出明确的选择。
  (一)分段模式。
  “4+X”、“3+X”、“2+2”三种分段模式是我国综合性大学普遍采用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4+X”的分段培养模式要求前四年对师范生与非师范生“一视同仁”,进行相同的通识教育和学科专业教育,后一年、二年、三年在教育学院对师范生进行教师专业教育。前四年的通识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的培养使得师范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综合素质,体现了“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统一,此种模式适合综合实力较为雄厚的重点综合性大学。“3+X”、“2+2”的培养模式较适合地方综合性大学或师资资源匮乏地区的综合院校。“3+1”指前三年进行通识教育和学科专业教育,后一年进行教师专业教育;“2+2”指前两年按文理两个方向组织教学,后两年根据学生志愿分为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
  分段培养模式突出了师范性,加强了学术性,拓展了综合性,学生专业基础较深厚,有利于从事教师生涯的后续发展,但是实际操作会有许多困难。[1]比如“4+1”模式用五年来培养师范生显然是不经济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吸引优秀的学生从事教师这门职业尤为重要;“3+1”培养模式在后一年时间里学生还要面临就业或考研,一年的教师专业教育对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显然是不够的。
  (二)主辅培养模式。
  教师教育所进行的是一种双专业(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的培训,这为主辅培养模式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主辅培养模式的优点是尊重学生选择的自主性,有利于“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统一,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的学习都较为系统,目标明确。主辅培养模式作为一种可供选择的培养模式有它的不足之处,如教育实习这一重要环节很难深入开展下去,学生选择辅修“教育学”第二专业是为将来多一条就业出路,若教师这一职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就很难保证充足的生源。
  (三)厚基础、宽口径混合培养模式。
  厚基础、宽口径的混合培养模式是把教育专业类课程按照“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分布在二、三、四年级的本科教学计划中,使得教师教育类学生在减修部分专业课程的前提下,既能与非师范专业人才共同学习专业类课程,又能学习一批师范教育专业类课程,从而既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又确保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学术性。[2]厚基础、宽口径的混合培养模式的优点是:教育专业类课程贯穿整个教学计划中,教育专业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相互交叉融合,发挥学校学科优势,更易于学生的思维训练和知识掌握。缺点是:教育专业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相互交叉融合,这就使得各自所占比例难以把握。
  二、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兼顾“自主”与“嫁接”
  综合性大学具有多科性、基础性、协调性特点,多科性指学科门类多且全,基础性是指学科基础厚且广,协调性是指各学科之间的协调,还有人文与科学的均衡。因此综合性大学具有文化底蕴丰厚、教学科研水平较高、规模较大、学科门类齐全、教学科研资源丰富等优势,在这样基础雄厚、资源丰富的环境中举办教师教育无疑给现代的教师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由于大学发展的文化传统、制度建设、功能导向等原因,综合性大学发展教师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所谓的“两难性问题”,成为深化大学改革和教师教育发展的“瓶颈”。[2]
  (一)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两难性问题”。
  1.“质”与“量”的问题
  我国教师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实现这种转变,鼓励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3]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为了提高师资水平,而不是为了增加师资数量。由量到质的转变,要求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根本落脚点是“质”。为实现这种转变,教师教育的发展途径是师范院校逐渐综合化和综合性大学的参与。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同样适用市场经济规律,应以满足不同层次学校的师资需求为目标,在更高层次上举办教师教育,利用优势,凸显特色。
  2.“学术性”与“师范性”的问题
  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的问题是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不可回避的难题。有学者将其比作一枚金币的两面,两者之争是综合性大学教师培养的“斯可尼芬”之谜,学术性是铸有徽章的背面,师范性是铸有面值的正面,正面的发展在意义上赋予背面以价值,而背面则为正面之价值的有效性提供了基础。[4]学术性与师范性是教师教育专业化的两个方面,学术性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即通识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师范性解决的是“怎么教”的问题,即教师专业教育。从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角度来看,学术性为师范性的基础,师范性是体现学术性的价值。前面所提到的培养模式不管如何变通,其目的都在于更好地在综合性大学这样的大环境下融合师范性与学术性的关系,形成合力,促进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发展。
  3.“专业化”与“综合化”的问题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这个职业群体符合专业标准的程度,即职业专业化过程。[5]教师应像医生、律师那样作为一门职业来进行培养和培训,并逐渐完善资格认证制度、从业标准、课程标准、评估认证体系等。综合化不仅指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培训的一体化,而且包括“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统一。综合性大学区别于专业的师范院校的一大优势就是知识结构的综合化,利用多学科的有利资源,培养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新时期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所以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既要解决“专”的问题,又要考虑“全”的问题。
  (二)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应兼顾“自主”与“嫁接”。
  权衡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两难性问题,综合性大学在教师教育培养模式上应注意“自主”与“嫁接”的应用,且应二者兼顾。
  “自主”原指自己做主,不受他人支配,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可见自主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能力。教师教育的“自主”是指专业自主,分为外在的自主和内在的自主两个维度,即包括“从外部环境控制中获得的自由”和“自我主体性的自由”两个方面。“嫁接”是生物学的一个概念,指植物的人工营养繁殖的方法之一,教师教育的“嫁接”是指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应建立在大学多学科、厚基础、浓文化的资源之上。兼顾“自主”与“嫁接”既能保证教师教育的专业自主,又能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各种资源优势,所以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才能有特色,有优势。
  
  在综合性大学中举办教师教育要充分给予其自主性,建立教师教育学院或教育系,并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和支持,形成专业自主,鼓励教师多参与社区服务,寻求自主专业发展的目标和行动。专业自主与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这有利于反思研究型教师的培养。教育学院的外部大环境就是提供这种专业自主能够获得长久进步的持续的外在动力。综合性大学较之专业的师范院校在校园人文环境、学科设置、规模数量上都有很多不同与优势,这种文化资源上的差异正是举办特色教师教育的发展契机,抓住发展机遇迎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就能在教育的普及与质量提升上独占鳌头。
  在前面所提到的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的主要培养模式中可以看出,不论是分段培养模式、主辅培养模式还是混合制培养模式,教师教育所进行的都是一种双专业的培训。教师教育培养模式都嫁接在其他院系通识教育的“厚基础”之上,教育院系的嫁接不仅仅是资源的嫁接,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综合性院校非教育类专业学生的就业门径。“嫁接”式的培养模式不仅可以加强师范性,而且可以解决学术性的问题,增强综合性,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这为以后教师的继续教育拓展了发展空间。
  为解决“两难性问题”,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需兼顾“自主”与“嫁接”。若将教育专业嫁接在各院系,没有教育学院整合各部分力量,不能提供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在综合性大学中很容易将教师教育弱化到边缘地带,造成对教师教育职前培养的不重视,从而降低教育学院的专业地位,较之其他院系低人一等。尊重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的自主性,就是要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去培育专业特色,搭建专业平台,尊重自己的学科背影和基础做到量力而行,也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自主性还涉及在综合性大学内部确保其相对独立性,并建立服务于基础教育的渠道。服务基础教育的自主性是指教师教育培养模式要加强与中小学的伙伴合作,主要体现在教育学院的学生见习、实习,承担中小学教师的职后培训任务和对基础教育的指导与引领作用。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为提高师资质量,而不是增加教师数量,所以我们反对改革跟风盲目赶超,否则会适得其反造成资源的浪费。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的“自主”与“嫁接”涉及教育学院(部)的建立、课程设置、运行机制、教学评价等,我们在充分肯定教师教育在综合性大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时,还要用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平台强化这种地位和作用,因此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应兼顾“自主”与“嫁接”。
  
  参考文献:
  [1]张灵,范安平.我国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及其走向[J].理工高教研究,2009,(3).
  [2]于忠海.综合性大学发展教师教育的“两难性问题”及其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68.
  [3]全国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作协会.非师范院校参与教师教育行动宣言[J].中国高等教育,2003,(23):37.
  [4]徐来群.一块金币的两面:师范性和学术性之争何时休——兼谈综合性大学教师培养的专业性[J].教师教育研究,2006,1,(1):7.
  [5]朱旭东.教师专业发展述评[J].中国教育学刊,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