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初中“植物吸水的原理”基础上及高中学习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相关知识后,重点讲述植物渗透吸水这一生理过程。一方面它与前面所学内容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又为今后学习植物的矿质营养、细胞呼吸、生物与环境等奠定了基础。学习本节能使学生建立以“植物与水”为中心,并与前后知识相联系的完整知识体系,进而正确认识水,对科学利用水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内容编排。
本节主要讲述渗透作用的原理,植物细胞的吸收和失水,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及合理灌溉等内容。教材是按“原理→应用”的特点进行编排的,即从“为什么能够吸水”→“怎样吸水”→“吸收的水分是怎样运输、利用与散失的?”→“如何合理利用水(合理灌溉)?”展开的。其中,“渗透作用的原理”是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来的,“植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则是通过“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进行证实的。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理解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的原理。
(2)理解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利用和散失。
(3)了解合理灌溉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
2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成熟植物细胞可以看成是一个渗透系统,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及对科学知识的探究能力。
(3)通过图表分析,学会将知识用图表系统表达的能力。
(4)在水分运输、利用、散失和合理灌溉的学习,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认同水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2)树立科学用水节约用水及保护环境的意识。
确定目标之依据:大纲在要求上对知识目标(1)(2)是从识记层次进行的规定,但由于水分与植物的生理活动及农作物增产增收紧密联系,水分代谢与其他代谢活动相互联系,并且这些知识是考查学生能力的良好载体,故在实际教学中把这两个知识的要求提升为“理解”层次。
(四)重点、难点。
1 重点
(1)渗透作用的原理。
(2)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 难点
(1)渗透作用的概念。
(2)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
渗透作用涉及到生物学知识与物理知识的结合,对此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另外,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得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有一定困难。为了突破难点,上课时我采用演示实验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方法,将微观过程通过动画展现在学生眼前。通过动态演示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问题具体化,这样会让学生在鲜活的动画中轻松过关,突破难点。
二、教法分析
(一)学情分析与教学策略。
本节是教学的重点之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发生于微观世界,过程复杂,概念难理解,同时还有实验。过去由于受注入式教学方法的局限,学生对水分吸收的理解停留在静态分割层面,对实验原理及过程难以理解。故本节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对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进行观察分析,主动建构。
(二)教学方法。
1 探究教学法
创设联想,提出探索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推理。
2 直观教学法
通过演示实验、动画等,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 通过设疑引入
演示实验与动画相结合,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新知,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法分析
(一)基础知识主动学习法。
(二)重点难点合作分析、自主探究。
四、教学设计
我首先提出第一个思考问题:从市场买回的新鲜蔬菜,放久了会萎蔫,再放入清水中又会变得硬挺,为什么?(回答:植物吸水了。)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事例真实可信,学生体会深刻,激发探究热情。
第二个问题:在地球重力作用下,水往低处流。那么在植物体内是这样吗?为什么?同时让学生观看西双版纳望天树图片,水又如何从土壤运往80米高的大树顶端?水分进入植物体后又有何用处?
设计意图:事例鲜活,引人入胜,步步设疑,又紧扣本节内容,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顺理成章引入新课。
(一)渗透作用原理。
1 活动探究法
教师演示渗透作用与水分流动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描述漏斗管液面的变化情况,并说明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设计意图:学生很容易答出:漏斗管液面上升了。但其原因就未必清楚了,从而引发进一步探究。
下面我结合动画演示水分子进出半透膜的过程,让微观的问题形象化,从而突破难点,理解渗透作用的概念。又提出问题:如果将半透膜换成纱布,漏斗液面会不会上升?那么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是什么?由此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渗透作用的概念和条件。
概念:渗透作用是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
条件:半透膜两侧溶液有浓度差。
2 问题解决法
师生共同归纳出渗透作用的概念、条件后,进一步探索成熟植物细胞是一个完整的渗透系统。在此过程中,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链的解决获得新知。回顾比较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细胞膜、液泡膜的结构,说明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原生质层包括那些结构?有何特点?要发生渗透作用,还需哪些条件,对应成熟植物细胞是什么?
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体操,由问题而研究,由研究解决问题。既通过问题指引学生由旧知识推出新知识,又引导学生巧妙迁移所学知识,从而培养能力,获取新知。
(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成熟植物细胞与外界溶液构成了一个渗透系统。液泡中的细胞液就会通过原生质层与外界溶液发生渗透作用了。事实是否如此呢?
下面用课件动画演示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的过程。
设计意图:观看动画,形象直观,印象深刻,既缩短了教学时间又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化难为易,使教学事半功倍,再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生能深刻地理解成熟植物细胞相当于一个渗透系统: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细胞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细胞吸水
(三)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
自读自答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自我或小组思考解决下列问题:植物根吸收的水分通过哪一结构运输?吸收的水分去路有哪些?吸收和运输水分的动力是什么?自答之后,结合课件演示,肯定学生答案。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信他们,能自己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让他们自己解决,既锻炼能力又增加信心;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放手让学生独立行走,关键时刻指点迷津。
(四)合理灌溉。
材料和信息处理法: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分析小麦一生的需水量变化曲线,总结归纳合理灌溉的注意问题及我国水资源现状。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对材料和信息的处理能力,同时让他们联想实际情况,树立节约用水、科学用水的意识。
五、总结反思
在本节教学中,我通过演示实验,媒体动画,自读自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激趣引学,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获取新知,从而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并注意把握最近发展区,布置的学习任务难度适中,让学生既能充满挑战性,又能获得满足感。总之,我的教学目的就是给一个探究的机会,搭建一个放飞梦想的舞台,让他们尽情地展示青春的才情和少年的睿智。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