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反思

2011-12-29 00:00:00孙慧敏
考试周刊 2011年39期


  摘 要: 生物新课标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关注学生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生物新课程的内容满足了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充分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新课程三维目标。
  关键词: 生物新课程 新教材 反思
  
  生物新课标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关注学生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生物新课程的内容满足了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充分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新课程三维目标。我在使用生物新教材这几年来,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反思,现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要有终身学习的思想理念
  生物学新教材在内容上有很多反映生物科技发展前沿的内容,时代性和实践性更强。比如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25章现代生物技术中介绍了如何制作酸奶、米酒,以及沼气发酵技术等生产生活中常用的传统发酵技术,另外还介绍了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现代生物技术。这些新内容的出现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教师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媒体充斥我们的生活,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从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中获取新的知识,大大拓宽了视野,书本上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不能把眼光局限在课本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上,要不断从各种媒体获得新的信息。尤其是在二十一世纪这个生物科学的世纪,教师更加要注重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多了解生物科学发展的前沿信息,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挥洒自如,使自己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二、要淡化自己的学科角色
  新教材强调各学科知识的综合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全面拓展自身各学科知识,提高自身修养,在课堂上能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淡化自己的专业学科角色。比如生物新教材中有很多实验涉及到化学知识,如:甲烷气体的性质,用双缩脲试剂检测食物中的蛋白质,二氧化碳遇石灰水变浑浊,用加碘变蓝的方法验证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等等。新教材中还有不少地方用到数学知识,如探究“植物对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时,要用干湿计测量,还要将测量数据进行整理,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数学知识,教会学生画坐标的方法。另外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充分应用一些古诗词,如“春来江水绿如蓝”说明春天藻类植物开始生长;“应怜屐齿印苍苔”说明苔藓植物在雨后生长;“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说明鸟类的繁殖行为,等等。这些诗句可让课堂变得优美丰富,富有文学韵味。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淡化自己的学科角色,将科学知识融会贯通,在课堂上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使课堂变得丰满,让学生学起来更有情趣。
  三、要灵活调整教学方式
  以前我们备课,教案上都比较详细地规划了本堂课的时间安排,甚至学生回答问题的内容、活动的内容、活动的结果都在教案上有所体现。现在我们强调探究式学习,教师在课前就很难预测学生某个环节到底会出现什么探究结果,即使课前有一个大致的设计,到了实际上课时还是会有很多出乎预料的情况发生。例如有一次下午第一节,我到一个班上课,学生正在看教室里的电视,我仔细一看,是中央10套的“走进科学”栏目,节目是“揭秘熊猫犬”。上课铃响后,我没有让学生关上电视喊上课,而是走到教室后边与学生一起看电视。原因是我本节课安排的内容就是“遗传与变异现象”,要求学生能初步区分出生物的哪些现象是遗传,哪些不是遗传。熊猫犬是松师犬被宠物美容师经过复杂的修剪、洗烫、染色后改造出来的很像熊猫的犬,这个事例正好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遗传与非遗传的内容。节目完了,我临时改变策略,把本节课的课题改为:由“熊猫犬”说开去。学生兴趣高昂,讨论激烈。下课了,我发现虽然没有按原计划授课,而是临时调整部分内容,但学生成为本堂课学习的主人,对课本内容理解得非常轻松、非常透彻。因此可见,如果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的教学,教案中只能预先设计教师的教学行为,而很难准确地对课堂上学生的行为进行预设。
  四、教书更要注重育人
  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能且只能通过培养人、育人来间接地得到实现,恰如鲁迅先生所言:“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科特点,找到激发点,及时触动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然后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例如:在讲“人的生殖和发育”一节时,教师在讲台上必须大胆开放,严肃认真,用科学的态度来引导学生学习,在这种前提下,学生会端正学习态度,逐步走进一个科学而神圣的学习环境中,在严肃的气氛下逐步感悟到新生命的孕育过程,深深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从而富有一颗感恩的心。又如在讲保护环境的内容时,举例:黄河,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土高原曾栖息着多种动物,为我们祖先的生存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优美的生存环境。然而,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疯狂掠夺,这里茂密的植被遭到了严重破坏,曾经水草丰美的黄土高原今天已经变成了只生寸草的秃岭。黄河水中含沙量逐年增加,黄河断流现象已经使我们司空见惯。现在,我们到哪里才能体会到那种“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观呢?再从我们身边的环境说起,看看那些污染的河流,那些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的新生儿、畸形儿;随着电锯声响,成片的森林消失,许多珍稀动植物品种濒临灭绝;世界各地吞噬一切的海啸,臭氧层出现空洞,等等,这都是由于我们人类的贪婪和无知造成的。同学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要随手乱丢垃圾,不要浪费粮食,节约用水,节约用电,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筷子,等等。这些内容的点拨,可以强化学生对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的关爱对人类所生活的环境的关注,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更加向真、向善、向美。
  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不断学习,不断反思,及时总结,及时重建,这样才能不断超越自我,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知识渊博,与时俱进,深受学生喜爱的好老师。
  
  参考文献:
  [1]管向群.中国教育最需要的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