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优势

2011-12-29 00:00:00罗秀
考试周刊 2011年39期


  摘 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改的深入,多媒体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必将发挥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更是日益受到重视。为了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了多媒体教学优势。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中学生物教学 教学整合 优势
  
  随着新课标理念的深入推广,采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为师生打开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生物世界,增强了教与学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提高了教学效率,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生物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由于具有逻辑性、抽象性和概念性等特点,因此不少人感到学习生物比较困难,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不少困难得到新的突破,收到很好的效果。下面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生物学素质教育的一些优势。
  一、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有关遗传与变异的基础知识中,仅从理论上讲,是非常枯燥和难以理解的。如果每一节课都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针对性地做一些多媒体课件,以其优美动听的音乐,图文并茂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表现出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在教学《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一节时,我利用媒体手段把多姿多彩、形形色色的菊花和玉米果穗展示出来。这些画面不但生动有趣,而且蕴含着有关的生物问题——同是菊花,同是玉米,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这种差异会遗传下去吗?这样,学生在认真观察画面时,便会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在兴奋愉快的心情中学习生物,获得知识,激发了学习生物的兴趣,避免了课堂注意力的分散。
  二、突破时空限制,化微观为宏观
  在DNA结构和功能的教学时,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用板书、模型和挂图来讲,虽然也采用了直观教学手段,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现在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就拿“DNA分子结构和复制”这一重点和难点内容来讲,DNA的结构和复制这个课件可以从DNA的相对整体的双螺旋结构开始,然后到一一分解的结构,特别是碱基的组成和配对,形象直观地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到碱基互补的原则。进而在接下来的DNA复制过程的学习中就能很快掌握DNA的半保留复制。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真实、生动、形象地展示了DNA从结构到复制的全过程,使DNA分子这部分内容从微观世界走向宏观化,使不易理解的教学难点轻松自如地得到解决。通过测评85%的学生能回答出DNA的结构和碱基互补原则。
  三、多媒体教学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
  在有关人体微细、动态、抽象的教学中。这些内容看不见、摸不着,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例如,在教学《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一章中的“肾脏的结构”和“尿的形成”时,过去我们用“讲述+板画”的形式讲授,以语言讲述为主,板画为辅,虽然也能强调重点,但缺点是既不真实,缺乏动感。如果我们运用多媒体来显示这一过程,就能真实地再现肾脏的结构和尿的形成的动态过程,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枯燥乏味的生命运动现象变得新颖有趣。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可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在准备多媒体教案时,有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解决了传统教学中信息来源的有限性;多媒体教学能全面优化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上,能不拘一格,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愉快教学和视听强化教学从而达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目的。在教学形式上,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改变了过去每节课时间紧张的问题。教师在精讲与启发的基础上,还能够增加与学生的沟通反馈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和讨论。多媒体教学还能设计形式多样的检测题,教师能对有共性的问题作适当的评讲。学生也能通过自检自测,达到技能与知识的双向提高。
  五、多媒体教学更适合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
  农村学校教学条件普遍较差,生物学又是一门实验性强的学科,通过多媒体教学,能运用直观教学方法,使学生观看到有些无法开设的实验课情境,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如《生物的变异现象》中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的过程,我们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模拟,分步展示它们的变化特点和整个过程,使学生有直观的感受,而且通过三者的比较,能够熟练地把握三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再如《生物圈中的微生物》这一节知识既微观,又不易直观讲解。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了一个发酵池中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的整个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加深了学生对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过程的了解。
  六、多媒体课件使教学难点更易突破
  在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