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学习情

2011-12-29 00:00:00高宏
考试周刊 2011年39期


  俄国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并且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在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多次反复中获得发展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这样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为此,教师必须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一、设疑激趣,诱发动机
  教育心理学中强调,学习动机是指学生个人的意图愿望、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因、内在力量。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我们可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穿插各种化学史知识、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在学习卤族元素知识时,引入加碘食盐的重要性;氯化银在指纹鉴定中的作用;碘化银用于降雨弹;溴化银做变色眼镜;都源于其感光性等。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仅丰富了生活常识,而且激发了探索知识的欲望。
  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外界刺激物新奇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时,在大脑皮层就产生稳固而强烈的兴奋中心,使得暂时联系更容易形成和巩固。有经验的老师善于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培养他们的有意注意。当发现学生的注意维持不下去,可把他们的注意转到另一个问题或活动上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教育要与化学知识教学紧密融合。当学生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他对化学事物的感受就会敏锐而牢固,同时他就能产生满意和愉悦等情感体验,进而有力地、主动地学习。
  二、勤思多想,乐而不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做”。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积极地开展实验探究式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从而大大激发他们探究未知的兴趣。化学教学离不开化学实验。化学实验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集声、光、色于一体,千变万化,丰富多采,趣味性强,能吸引学生。
  三、揭示矛盾,探寻规律
  教师创设问题的情境,应引起学生“注意”,把学生带入问题与已有知识矛盾的境地,产生一种困惑的悬念,引起求知欲,从而唤起“注意”与“反映”。教师通过对学生诱导、示范、引路,使学生对悬念进行积极思维,造成学生积极参与的局面,通过师生共同配合,达到教学目的。
  四、改变课型,改变做法
  在课堂上,学生往往不希望老师总用一种方式教学。也就是希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适时地改变教学方式。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积极探索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化解知识难点,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增加演示实验,化解知识难点。高中化学有些性质、概念抽象难以理解,增加演示实验可以把知识难点简单化。如在讲解钠与盐溶液反应的原理,并不是简单的置换反应,通过补做钠与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反应的实验,可以让学生从直观的现象中理解化学知识的难点、重点,使抽象知识直观化。
  五、做到五让
  让学生讲,让学生议,让学生看,让学生做,让学生练。化学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除了以上几点外,还有不少。如通过化学实验对学生进行观察、思维、记忆、意志等的培养;通过生动有趣的化学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情感与情绪的培养,等等。这就要求化学教师,不仅要熟练地掌握本专业的知识,钻研业务,改进教学方法,而且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特别是教师心理学,并且善于把心理学知识运用于本学科教学之中。
  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青年学生,他们的感情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在很多方面的可塑性是极强的。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的人才,才能尽到做教师的责任,才能算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