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轮的高中化学教学,每上完一节课,我都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感觉。教学后的反思,是每一位教师都会经历的环节,它完善了每一位教师学科知识体系,同时也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捷径。下面我就课堂反思的具体内容,结合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吗?
设计完一节课,教师首先应自问:“我设计的这节课,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重点十分突出呢?”所谓目标明确,体现在目标十分完整,即情感目标与知识目标和谐地融为一体,两类目标都很明确,都有落实的具体措施。所谓重点突出,体现在教学的重点很突出,时间上有所体现,难点得到较好的突破,有具体的突破方法。
二、结构科学、训练落实吗?
衡量课堂结构的主要指标是课堂时间结构。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地方,而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教师应该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更多的课堂表现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人。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简明教程、简练语言,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挤出尽可能多的时间,保证学生进行当堂练习、当堂互助、当堂检查、当堂反馈、当堂过关。
三、帮助有效、评价到位吗?
在课堂上学生最需要得到的帮助不是教师的泛泛而谈,而是实实在在的具体帮助。教师必须把课堂中的相当一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有明确目标与任务的自学与合作学习,而把自己“脱身”出来,用于帮助学生解决不会做的题目。课堂评价,尤其是激励性评价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集中表现。激励的时机、方式至关重要,教师必须研究本班每位学生的特点,采用恰当的激励办法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课堂激励。
四、学生有多少思维空间?
判断课堂高效与否的关键因素是学生思维空间的大小。决定课堂学生思维空间的因素至少有4个:一是教师提问的质与量;二是教师的教学艺术;三是教师课堂替代的量;四是属于学生的思维空间。
所谓教师提问的质与量,是指教师所设计问题的数量与质量。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与教学内容的不同,初定提问的基本数量,以保证课堂上的问题出现的频率适中。
所谓教师课堂替代,是指原本属于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眼或是通过学习与同伴讨论与互助能够完成的事,教师进行了有意无意的替代,从而剥夺了学生的学习权利。教师替代得越多,学生的思维空间就越少。
所谓教师教学艺术,是指教师采用的课堂教学策略、方法与技巧。教师应先提出一个明确的问题,要求全班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独立思考,并把思考的结果写在纸上,教师逐个检查,而后再进行提问,那么全班学生的思维量就会大大增加。
所谓属于学生的思维时间,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思考、自由学习的时间。如果教师整节课以讲代教、以教代学,那么学生就没有课堂思维的时间,自然也就丧失了课堂思维的空间。
五、有几位学生课堂表现?
在课堂上那些重视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教师就显得特别高明;与学生的集体表现相比较,课堂上的个体表现将对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一次成功的课堂表现机会,将可能树立学生一辈子的做人信心。有意识地多创造几次学生个体表现、体验成功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尝试到好处,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初步设计完一节课后,教师要反思这节课上能给学生创造多少次的个体表现、体验成功的机会。
六、是否响起课堂的三声
课堂的笑声、掌声、欢呼声,是师生情感交流与树立学生学科情感的最佳途径。它不仅可以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激励学生产生自信心与学习动力,而且可以帮助改变学校与教师在青少年中的形象。
七、是否感悟到做人道理?
我们不能要求教师每节课都能让学生感悟做人的道理,但是教师完全有办法让学生感悟做题后的收获,谈谈学习一节新课后的最大收获,总结一节课中最难以理解的地方,归纳完成一份练习后做错的题型。
八、赋予学生那些生存力?
在学校里、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赋予学生未来意识,而且应赋予学生在未来社会生存的能力。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生存能力有以下几种。
1?郾自学能力
自学,尤其是在他人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2?郾合作能力
合作能力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生存能力的范畴,学习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是一个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
3?郾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的收集能力、处理能力、信息生成能力、信息感应能力与信息筛选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阅读、交际、沟通、上网检索等有效手段,获取跟课文有关的所有信息,并通过选择、重组、运用已有信息,概括、综合表述所需信息,使之成为对利用者有用的富有特性的再生信息。
4?郾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包括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无论社会怎样变化,都要重视教育和培养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主动地作出判断和行动,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和能力;能够自律,善于和他人协调,善于为他人着想,感情丰富和充满人生;能够强健地生存下去的健康和体力。动手操作能力是最重要的发明创造的基础能力。
5?郾共处能力
共处能力包括与他人共处、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能力,现代人应当具有基本的人际交往常识、强力的环境保护意识;要掌握对美好事物和大自然的感动之心、憎恶扬善的正义公正之心、尊重生命和人权之心等基本伦理观;具有懂得体贴他人的亲切之心,能够从他人立场考虑问题并产生共同理解的温暖之心,有志愿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
九、本节课都有哪些创新?
学校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基础。每设计完一节课后不断地反问自己,这节课与上节课比较都有哪些创新?不论是教学方式、方法、技巧,还是教学程序与内容,都要追求不断地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十、多数学生能够应试吗?
学生必须逐渐学会独立选择学习内容,制定符合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会逐渐脱离教师的教,主动自觉地学下去。无论学生的学力如何,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主动学习的追求都不能放弃;无论什么时候,教师都要坚持培养学生良好的应试心理、强烈的应试意识与较高的应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