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

2011-12-29 00:00:00冯衍庆
考试周刊 2011年39期


  一、基本问题
  当前初中学生很多不喜欢思想品德课,都说思品课枯燥、乏味,说教的意味很浓,从心里非常抵触,导致思品教师很是头疼:一方面学校要求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生在考试中却考得一塌糊涂。我认为导致这一尴尬局面的根源在于我们的课堂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从而使思品教育缺乏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缺乏针对性必然使得思品教育远离真实教育情境中的学生,学生的主动性自然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因此,不管教师如何去启发诱导,从根本而言之,他们都只可能是被动的接受者,无法引起内心的共鸣,产生不了思品教育应有的效果,这就导致当前思品教育缺乏实效性。
  二、解决办法
  我认为要解决上述困境,必须使思品教育回归生活、引导生活。生活是思品教育的起点,也是思品教育的归宿。因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同时,人的思想品德又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因此,我们必须注重个体生活和生命,发掘生活本身对学生品德形成具有的特殊价值。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加强思品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正是要着力从学生成长、发展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现状、问题和需要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地参与课堂,教育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从而以内在促进而不是外在强加的方式,使学生思想品德自主、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称得上有效。
  三、实践举例
  下面我以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爱在屋檐》下第二框《我爱我家》为例,说说我是如何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构建自主、有效的思品课堂的。
  上这一节课之前,我首先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他们的亲子关系,这样的途径有很多。在上一框题结束前,我作了一个问卷调查:书面形式写出你父母的优点、缺点,你与父母相处时有哪些开心的事,又有哪些不愉快的事情,等等。通过分析学生的答卷,我发现学生总体来说是肯定父母的爱心的,但也有不少学生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觉得与父母沟通有困难。此外,我还通过班主任了解到学生上了初二以后变得叛逆了,不少父母打电话来反映:以前乖巧的孩子变得陌生了:对父母的话爱理不理,甚至出言顶撞;经常与同学在QQ里聊天,却很少跟父母谈心;有一个男生小罗沉迷网络游戏,父母不让他玩,他就以离家出走相威胁……了解到这些信息以后,我布置了一个作业——《幸福的童年》:收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温馨的照片、视频,与父母或同学合作,一起做成PPT,下一节课堂上交流。我还暗中叫小罗的父亲也做一个这样的PPT发给我(小罗父亲是一个电脑公司的职员)。
  上课了,在学习“大人讲我小时候”这一标题的时候,我请学生上讲台演示自己的作品,我特意安排了几位与父母相处都有一点问题的学生上来展示,一边暗中观察小罗的反映:他开始很抗拒,有点不屑一顾的样子,看完几位同学的演示后,他的眼中流露出羡慕、妒忌、沮丧……“小罗,你也上来与大家分享分享吧。”我对他发出邀请,“我……我没有做。”他低着头,声音很小,我微笑着说:“不要紧,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小罗爸爸亲自做的PPT。”小罗父亲不愧是一个电脑公司的职员,他把PPT做得非常精美,还配上歌曲《宝贝,你听到了吗》,课件做得很温馨,很感人,不少学生都发出羡慕的赞叹声。我发现小罗的眼里有泪光闪过。
  有了前面的情感作铺垫以后,在第二个标题“无悔的奉献”中我请学生“夸夸自己的父母亲”时,许多学生一ir3Lo2EU4PjjhxApZcTLIg==改过去课堂上“沉默是金”的习惯,纷纷举手说出父母的优点,小罗有点犹豫,但最终还是没有举手。
  在第三个标题“感受家庭温暖”中我首先让学生“说说与父母相处的开心事情”,同样有不少的同学抢着发言,小罗羡慕地听着。讲完开心的事情,我突然把话题一转:“你与父母有不愉快的经历吗?”这个话题与刚才温馨的场面有点格格不入,学生一下没有反应过来,可能学生还沉浸在家庭的温暖当中,居然没有人举手。我又问:“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不少同学说父母老土,不了解自己,甚至有同学说父母不让玩电脑是干涉个人自由,觉得家庭没有温暖。你怎样看待与父母的这些矛盾?”我首先请班里最孝顺的小李发言。小李说:“父母毕竟与我们有着一定的年龄差距,他们的审美观、价值观与我们不一是很正常的,但这并不能说父母不爱我们,父母不让我们玩电脑是担心影响我们的学习,我们要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其他同学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都表示理解父母的做法。小罗低着头,不敢看我,我还故意请小罗的好朋友谈谈玩电脑的危害,小罗的头更低了……
  在课堂的最后,我把课文的知识点归纳了一下,学生声情并茂地读了一遍之后,我给学生留了一道作业:给父母寄言——在感激父母抚育、理解父母心情的基础上,把你最想与父母说的话写出来。
  课后的第二天,我接到小罗父亲打来的电话,对方非常感动,一个劲地说谢谢;该班的班主任也说许多学生与家长的矛盾化解了,问我给学生吃了什么药,这么神奇?而学生则整天追着我问什么时候再上思品课。
  这一节课是我感到最成功、最满意的一节课,也是让我最有感触的一节课。课堂取得成功,首先是因为这节课的内容完全是立足于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觉到思品课的知识并不陌生、并不遥远,知识就在我们的生活里,就在我们的身边,因而让每一个学生都感觉到有话可说;而在课程组织和实施的过程中,我始终都突出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基础的独立思考与积极体验,通过制作PPT、讨论、辩论等合作探究发现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以内在促进而不是外在强加的方式,使学生思想品德自主、健康发展,并内化成习惯,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欢的课堂。
  总的来说,思品教育不是禁锢人、束缚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美德”的容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首先必须立足现实,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在此基础上教师创设氛围,通过调查、访谈、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激发他们内心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积极主动地以自己为认知对象,以自己的生活、以身边的环境为课堂,去正视人生、体验人生、探索人生,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思品课堂才能算得上是有效、高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