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过对2001—2010年间发表在国内11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上97篇关于情感因素与外语教学的文章从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三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1)研究方法以材料性研究为主,非材料性研究为辅;材料性研究中,量化研究占主导地位;(2)研究对象不够全面,分布相对集中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和英语专业大学生;(3)研究内容涉及范围逐步扩大,但深度与广度仍然不够。最后探讨了该领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外语教学的相关启示与建议。
关键词: 情感因素外语教学 实证研究
一、 引言
随着外语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日趋明显。如何提高学习者外语综合运用能力成为教学活动的重点。根据Noam Chomsky的理论,如果所有的正常人具有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LAD),而不同的外语学习者学习效果还是存在不同,那么后天获得的触发输入(triggering input)至关重要。如何获得这些输入与个人的动机、焦虑、性格、态度等情感因素密切相关[1]。目前,有关情感因素与外语教学研究的综述较少,本文对2001至2010年发表在国内11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上相关的97篇文章进行回顾:分析现状、指出不足、预测前景,为研究人员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法
根据Jane Arnold(1999)的观点,外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学习者的个体因素,如:抑制、焦虑、动机等;二是学习者之间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因素,如:移情、课堂交流、跨文化意识等。我在中国知网11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上以2001—2010为期限,“情感因素”、“动机”、“焦虑”等为关键词,确定97篇文章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统计。
表1 2001—2010年国内11种外语类核心期刊上情感因素与外语教学相关文献分布统计
三、结果与讨论
(一)研究方法
本文参照高一虹(1999)[2]的观点,把研究方法分为材料性研究与非材料性研究,其中,材料性研究又可分为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前者的数据材料以数字形式呈现,后者的数据材料以文字陈述形式呈现[3]。有时,同一个研究既采用量化法,又采用质化法,即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方法[4]。
首先,研究方法以材料性研究为主,共使用74次,非材料性研究为辅,共使用23次,2008年至今,材料性研究方法的使用呈显著上升趋势;其次,材料性研究方法中量化研究占绝对优势,共使用57次,质化研究、量化质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比例相当,分别使用7次和10次,质化研究最早出现于2001年。这表明,研究方法从主观性较强,逐步转向以实验与数据为基础,从而更加科学,这与高一虹(1999)的研究结果一致;质化研究虽然应用于情感因素与外语教学的研究当中,但其发展相对滞后。
(二)研究对象
从年龄阶段、专业方向、学历水平三个方面,研究对象可分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44篇),英语专业大学生(13篇),硕博士研究生(7篇),中小学生(2篇),教师专家教授等(7篇),以及其他(3篇)。(注:部分文章采用非材料研究方法没有被作为研究对象,部分文章则同时包括两类甚至三类研究对象,因此此处文章总数与97篇不一致。)
数据表明:首先,研究对象集中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和英语专业大学生,分别占到57.89%与17.11%,而对其他人群如中小学生的研究较少;其次,研究对象涉及范围不够全面,没有对儿童、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等进行研究;此外,以英语之外的外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很少:《关于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2009);《俄语专业大学生学习情感障碍的原因及对策》(2006)。这与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在国内受重视程度最高有一定联系。
(三)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类:情感因素相关理论及应用;情感因素与影响外语教学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情感因素与外语教学具体内容。相关文献分别有22篇、38篇和37篇。
第一类几乎涉及到情感因素所包括的各个内容,如动机、自信心、焦虑、内外向性格、兴趣等。其中对动机的研究最多,共18篇。因为动机是解决学习的动力问题,是对学生学习热情的分析度量,可以说动机问题是外语教学中至关重要的问题[5]。对动机研究数量虽多,但是未达到理想效果:(1)动机的定义缺乏一致性;(2)二语学习动机研究在视角上存在问题:社会心理诸模式、自我决定论、社会视角等;(3)动机研究方法论上的问题:过分依赖定量的研究方法,未能解释复杂动机因素之间的关系;(4)动机测量工具上存在问题[6]。
第二类包括学习者个体差异和学习者外部因素。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研究有年龄、策略、性别等,其中策略的研究占主导地位;学习者外部因素主要集中于社会环境,对其他因素的研究不多,如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母语迁移,分别只有一篇。
第三类包括写作、口语、听力、阅读等外语教学科目,其中对口语的研究最多,出现9篇相关文章,原因在于近几年随着我国加入WTO,对有较强口语能力的外语人才需求急剧增加,外语教学界对英语口语教学的研究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7]。
存在问题如:只涉及实践性较强的科目,理论性强的科目如语言学等未作研究。
四、启示
首先,高一虹(1999)指出:我们从印象式的“定性”走向量化,西方从量化走向质化并进而尝试二者的结合;我们从“前范式”走向现代的范式统一,西方从现在的范式统一走向后现代的范式多元;我们努力将“研究”与“教学实践”区分开来,西方努力消除二者之间的“铁幕”。可见中西方在研究方法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对情感因素与外语教学的研究方法上虽然突破了非材料性研究一统天下的局面,但是在材料性研究中量化研究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摆在广大研究学者面前的是如何从量化研究主导的局面逐渐向质化主导的局面转变,并且使用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8]。
其次,今后应该加大对不同外语学习者情感因素的研究,以避免研究对象集中,从而更加科学准确地把握不同人群在外语学习上存在的差异,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进行不同教学方法的选择。
最后,研究者应该重视动机之外的其它情感因素对外语教学产生的影响;学习者之间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因素也会对外语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外语教师的情感因素也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当前全球处于高速的信息发展时代,情感因素与外语教学的研究也应更多地使用这一先进设备;加大对理论性较强科目与情感因素关系的研究,推动学生外语运用能力的全面提高。
五、结语
当前社会对外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外语学习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需要不断的理论探索与完善。情感因素作为影响外语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我们在看到情感因素与外语教学这一课题研究取得成就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不足。戴曼纯(2000)[9]指出,也曾经有人(刘润清、吴一安等,1991)研究过情感因素与外语学习的关系,但是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因此该课题研究大有发展和提高的空间,希望本文可以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杨连瑞,张德禄等.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高一虹,李莉春,吕珺.中、西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2):8-15.
[3]文秋芳.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刘润清.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刘东楼.外语教学中动机问题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2002,(4):58-62.
[6]秦晓晴.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研究及其存在的问题外语教学,2003,(3):16-19.
[7]蒋超,李丽霞.我国英语口语教学研究十年评述[J].外语教育,2009,(0):53-59.
[8]文秋芳.二语习得研究方法35年:回顾与思考[J].外国语,2004,(4):18-25.
[9]戴曼纯.情感因素及其界定——读J.Arnold(ed.)《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6):470-47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