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蛇灰

2011-12-29 00:00:00戴德芳
考试周刊 2011年39期


  将学科课程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是聋校新课程改革理念之下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体现的重要特色。在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之间建立链接,让聋生在其熟悉的、感兴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
  一、案例背景
  现行的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数学),是在上世纪九十年初编写并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虽然编者注意到了力求全面贯彻方针,并使教材符合听力和语言残疾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对他们进行全面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注意到了教材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但有相当多的内容和生活实例距离聋生的现在生活实际已很遥远。时隔近20年,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工农业生产突飞猛进,知识更新瞬息万变。如何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让聋生数学学习有轻松的捷径,是摆在我们教者面前具有广博内涵的教改问题。
  简单的统计内容是近年来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趋势之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统计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让学生及早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聋校教材要求学生掌握的统计学知识有:简单的数据收集与整理、统计表和求平均数、三种统计图。三个方面的内容是有着内在联系的一个整体。尤其是条形、折线、扇形统计图部分,能够更加直观、鲜明地反映事物本质。
  教材编排优点:1.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体现了统计知识的系统性,又便于聋生学习和掌握。2.初步渗透与集中编排相结合。
  统计图的数学目标:1.让聋生能看懂条形、折线、扇形统计图。2.会制作简单的统计图,掌握一般方法和步骤。
  教材编排弱点:统计图表知识在整个教材体系集中出现在两处,其一是第九册,零散且内容较少;其二是在第十五册的第三部分。学生在接触学习这部分知识前后相隔三年之久。
  二、教学设计及其过程
  为了让学生掌握简单的统计知识及其图表的认识与制作,克服相关知识点时间跨度大的弱点,针对本班情况,我对整个聋九年制数学教学中的统计学知识作如下设计。
  1.初步渗透,潜移默化。
  本班学生处于低中年级阶段时,利用好教材,特别是要用好第九册教材“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的内容,向学生渗透统计有关知识。
  例如:在一次体育活动中,我班七名同学参加爬竿比赛,我根据学生的爬竿成绩,及时设计了如下统计知识的作业:
  五年级同学爬竿比赛前5名成绩如图所示。看图并填空。
  (1)()爬得最高。
  (2)潘江宜比陆景俊多爬()米。
  (3)平均每人爬()米。
  把图中的数据填写在下面的统计表里。
  以上设计涉及到了条形统计图的认识、求平均数等知识。由于是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因此学生很容易理解,也非常乐意去完成练习,并在练习中潜移默化地学习统计方面的知识。
  2.超前应用,不露痕迹。
  由于有上述知识的铺垫,学生对统计的一些知识并不陌生。在学生进入到六、七年级阶段的学习时,我将全班七名同学学习成绩用统计图的形式及时地、动态地反映出来。
  例如:在六年级第一学期刚开学,我制作了如下条形统计图,挂于教室的墙壁上。
  以上条形统计图,将学生每天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反映出来。谁今天的作业全对了,就在图上对应的位置涂满一格,每两个星期总结一次,更换新图。看谁的条形图升得又高又快。此举不仅仅是对统计知识的进一步渗透与实际运用,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此图一出,每个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课后作业一丝不苟,以求在条形图上上升一格。条形统计图每天都在动态的变化之中,学生也在变化中感受到了学习乐趣。
  把学生日常学习状况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既是对统计知识的运用,同时又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一种新颖的评价。而作为聋生学习的一种评价方式,统计图也不一定能够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将统计图知识应用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
  当本班学生进入七年级上学期时,我又制作了“七年级学生数学阶段性检测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共打印七张,每个学生一张。在一个学期的6次阶段性检测结束后,要求学生填表并在图中找出相应的点,用折线连起来。
  下面是周益霞同学的一学期6次阶段性检测统计图:
  在六次检测全部结束后,我要求学生观察自己的成绩折线统计图,并帮助学生分析本学期哪一个阶段成绩是上升的,哪一个阶段是下降的,总体是上升还是下降,并选择了两位成绩一般的学生的统计图用多媒体制作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分析。
  在六、七年级的四个学期结束的期末考试,我还将四次考试结果的及格率、优秀率等要素,制作成扇形统计图,让学生了解本班同学学习的质态,鼓励同学们将及格率或优秀率的扇面扩大。同时渗透着有关统计图的知识。
  3.突破重点,水到渠成。
  关于统计知识,聋校教材集中安排在第十五册第三部分:简单的统计(八年级上学期)。共有四个方面的内容需要掌握: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2.统计表;3.求平均数;4.统计图。由于我在之前的几年时间内,将统计这一知识摸块的相关内容分阶段由易到难地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所以我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感到非常轻松。学生对统计学的意义、作用,图表的认识、分析、制作等学习要求,都能很好掌握。
  三、案例反思
  其一,数学课程不仅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当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要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其二,一个数学知识的模块,不应突然呈现在学生的面前。相关的知识传授隐伏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之中,有些方面的生活实践要长达好几年,如同巨蟒伏于草丛,人们可能只看到其中的一段,实质上都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打下了伏笔。一道由草灰划下的疆线,随时间的推移可能看不见,却永远留下痕迹。这就是学生从生活中探究并掌握新知的线索,也体现了教者的苦心孤旨。真可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