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呼唤“新”教师

2011-12-29 00:00:00王金良
考试周刊 2011年39期


  奉献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它不因时代变化而改变。但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尤其是在各种教育改革思想、观念的冲击下,教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奉献者,同时又能使学生在各方面不断发展呢?我认为,合理定位教师的专业化角色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新课题。要成为新一代教师,至少要坚持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理想色彩,但不神化
  教师是天底下无上光荣的职业,教师的职业形象应该具备理想色彩。因为教育首先是育人,是培育一颗颗健康向上的心灵,是为了社会更文明、更和谐。对教师的伦理或精神性要求理应比对别的职业者更严格、更理想。教师应是爱的化身,是学生心灵的保姆。
  在此基础上,我们也需承认,现代教师也是“人”。而且,教师只有以活生生的“人”出现,才可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使教学能够朝既定目标发展。相反,如果教师不具备最基本的亲和力,而是把自己摆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结果就会使教师的形象变得苍白无力,让学生敬而远之、避之。这样会让教学变为一个很“糟糕”的活动。曾经有一个小学生,不经意发现自己的数学老师在办公室笑了,竟当作重大“新闻”向同学宣布:老师也会笑。
  二、坚持专业化方向,但不诗化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北京师范大学著名的校训。教师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伦理性的职业,品德、人格是居第一位的职业素养,但仅有道德是远远不够的。现代教师属于专业工作者,只有通过np8SyF8/q7grPRH9QdRg7BdQUCgB1laV/vng5tdYLpY=良好的专业服务、创造,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充满阳光。当然教师也应是教学的“万金油”,对各个学科知识都有所“研究”,这对一个教师来说是一笔财富。它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具魅力。如在讲《圆》这一章节时,教师作以下引入:我国唐代诗人王之涣在他的诗中写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请问诗人在诗中所讲的楼到底有多高?在我们的身边是否有这样的楼呢?诗人的这一想法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可以实现呢?这样的问题就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吸引过来。这也就要求教师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成为一个又专又“博”的人。
  教师在专业化的基础上对课本中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教学,让知识变得更具主旋律,如:教师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时,要能从①一元二次方程ax+bx+c=0(a≠0)根的个数;②二次函数y=ax+bx+c(a≠0)与x轴的交点个数;③二次三项式ax+bx+c(a≠0)是否是个一个完全平方式;④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交点个数;⑤形如的分式一定有意义的条件;⑥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的交点等方面,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进行深入的剖析,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充满阳光。
  有些人认为,只要教师有良好的态度、爱的热情,就能产生教育的奇迹。而实际上,一个中小学教师如果没有良好的知识结构,没有对所教学科的深入理解,没有基本的教育学、课程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素养,不懂得与学生、家长相处,品德再好,也难以获得好的教育效果。著名数学教师华应龙说过,教是因为需要教。没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你怎么知道什么是“需要教”?如何教?新一代中小学教师必然要习惯过一种知识性的生活:他们不诗化现实,而以坚韧的态度面对职业,以专业的服务赢得尊严和荣耀,去征服一个又一个的教学“山峰”。
  三、坚持教育的灵性,但不虚化
  教育是一门艺术,但是这艺术的一面是扎根于坚实的专业土壤、可敬的人格品质之上的。否则,教育就成了不可捉摸的虚无飘渺之物,就成了纸糊的玫瑰。语文及其他文科教学,课程内容本身可能就是文学的、艺术的,我们不难理解其教学具有灵性的色彩。那么数学等理科教学呢?思维的愉悦、求知的乐趣、教学语言的准确、推理的严密都可能是数学等理科课程教学独有的魅力。如:-2(2的四次方的相反数)和(-2)(负2的四次方)的数学语言表述对计算的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可见数学语言的准确魅力。教师如果能带领学生享受到数学的这些独特魅力,师生在课堂上就能灵犀相通,这样的教学不就是教育的美妙境界吗?
  教育灵性的一面,决定了教师角色某种程度上具有艺术气质。新一代中小学教师应该是具备这样的素养的群体:他们对一切新鲜的东西保持好奇,对生活和职业充满激情,通过坚实的专业化劳动,创造教育的幸福图景,通过自己的劳动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堂认可。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育工作者要时常变换角度、思维看待问题,这有助于认识教育观念和教育现象的本质,更加关注教育现实,思考教育问题,实践最新理念,实现教育理想。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