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科学学

2011-12-29 00:00:00王春梅
考试周刊 2011年39期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方法指导。要求学生联系实际,相互交流,掌握最佳的学习方法。教学实践表明,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把教与学有机融为一体的现代高效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带着问题学习,并且总是处于用眼看、动手做、动脑想的积极思维状态,在不断解决问题的同时,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课程实施中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才能真正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实现课改目标。
  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过程中,我们遇到很多问题,如学习常规还要不要?如何在尊重学生主体,张扬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关注全体学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郾正确认识学生的个性差异
  正确认识学生个性差异是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必要前提。第一,以往我们将学生按知识的掌握程度分为优生、中等生和后进生。这样区分,优生是否真优,后进生是否真后进,值得深思。第二,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至少存在以下几点差异:(1)生活经验的差异。生活在城市和乡村的孩子有差异,生活在同一城市中的不同家庭的孩子有差异。(2)思维水平的差异。这是遗传造成的,是孩子先天的差异。(3)原有认知基础的差异。[4]有的孩子上了校外辅导班,有的孩子文理偏科,有的孩子兴趣广泛、勤学善思,这就必定造成孩子们的差异。第三,既然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我们就不能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衡量所有学生,也不能寄希望于仅仅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消除差异,否则,将使我们的教学又回到过去只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上去,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教给学生知识。我们只能通过恰当的教育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长足的发展。第四,既然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我们对于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出现的简单问题,有的可以即时解答,有的需要冷静思考,对此不必大惊小怪,更不该急于求成,我们应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只要学生在学段时间内达到目标即可。
  2?郾注重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要实施个性化教学,必须实施开放性教学。
  (1)教学目标的开放性。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必须综合考虑三大目标。
  (2)教学问题的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是尊重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前提。开放性的问题有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指每节课提出的问题。如应该学什么?怎样学?学会了没有?学好了没有?第二种情形是一个主题。如“走进图形世界”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熟悉、了解一些基本图形,对抽象出的几何体进行一些直观认识。让学生在这一主题活动中,动手、动脑,合作交流,掌握生活中的基本图形及其构造,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
  (3)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教师应多采用探究、合作等多种开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开放性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构建,不要强求学生只用一种方法获取知识。
  (4)练习设计的开放性。如教学“生活数学”后,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对一些生活实例的观察与探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认识现实世界,从而根据有关情境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5]
  3?郾实施个性化评价
  评价形式要求通过评分+评语形式呈现,而现实的升学压力和功利性,使教师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不考不教”成为课堂主旋律,更关注中考命题走向、题型分值,面对全新的中考命题新框架、新思路、新亮点,部分教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缺乏细致深入的专业化研究。
  个性化的评价也是实施个性化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通常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学。那么,如何实施个性化评价?
  (1)评价主体多元化。过去我们的评价主体仅限于教师,这就限制了多元化的评价作用。如果让学生、伙伴、教师、家长四个评价主体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就能比较全面而客观地对学生作出中肯的评价,从而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2)评价反馈途径多元化。应试教育的评价只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教师只注重知识的教学,甚至只教考试的知识,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目标的达成。
  (3)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过去适应应试教育的评价方式就是百分制。百分制能精确地看出学生在知识掌握方面的情况,也便于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这种评价方式极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专家认为,应试教育是失败者的教育。实施新课程,评价标准必须有利于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评价方法应该多样化。
  总之,教师迫切需要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整体素质,努力构建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氛围,做到精研、精思,方能晓其义,识其神,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2]教育部.新课程标准实施纲要.
  [3]王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P89.
  [4]曹炎.劳伦斯中学“自主研究”课程设置.外国中学教育,1997,(3).
  [5]高剑森.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与教学.学科教学,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