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重点探讨的是在新的教学形势下,对读与写的进一步思考,对人才也作出了相应的要求,并就新课程强调人的主体性发挥,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分析了如何在读与写中增强人的主体性的发挥。
关键词: 新课程 语文教学 读写技法
一、当前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著名的多种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的智能可分为七种。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是最受注目的两种智能,拥有这两种智能,你在学校里往往能有良好的表现,但一旦离开学校,你是否仍然有良好的表现,这要看你是否拥有另外两种重要的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人际智能就是理解他人的能力;自我认识智能就是深入自己内心世界的能力,即建立准确而真实的自我模式并在实际生活中有效地应用这一模式的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历来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点。但社会在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新型的社会要求新型的人才,传统的人才观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全球一体化、专业细致化,对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际交往障碍、缺乏正确的自我定位,都会阻碍个人才能的正常发挥,造成人才错位和浪费。
而学校教育就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已任的。为保证向社会输送各类合格人才,学校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调整教学策略。
二、传统的语文教学存在的弊端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知识没有经过学习者的消化、吸收、反思和批判就机械地记忆在大脑里,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处于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导致学习无异于呆读死记和囫囵吞枣,就如同去吃别人咀嚼过的食物,永远不会知道食物的美味,也不会吸收到多少营养。由于记忆和背诵的知识大多是标准化、统一化的答案,学生没有了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和批判性思考的空间,再加上一些学生的独特见解、另类思维和创造性观点得不到相应的重视,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单调、枯燥和乏味,从而丧失了课堂教学应有的活力和乐趣。
三、改善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具体途径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堂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学生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问题,学生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如何,不仅取决于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而且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及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整体把握。
(一)阅读
课堂教学是学生以简捷、有效的方式继承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然而,继承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方面,为了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学生还必须具有主动发现、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大胆质疑、敢于批判的精神。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应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注重培养他们应用知识和发现知识的能力。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关键之处在于要营造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里,让学生意识到他不是整个过程中一颗可以任人摆布的棋子。教师的授课方式最大的革新之处是不再把课文支解成小块,再由学生品尝。学生不是食客,而是厨师,只有其他学生、教师才是食客,食客的反映是厨师最关心的。因此,教师的作用就在于让食客的反映最大效度地提高厨师的厨艺。厨师和食客是一种互动关系,发言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也是一种互动关系,而且这种互动关系是占主导地位的。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习惯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高位对低位的灌输,这种方式容易造成对学生主体性的漠视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为了增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上课提问时要注意所提问题应具有开放性,开放性越强,越具有发散性,越容易全方面、多角度地分析理解,也就越容易激起学生论争的欲望。论争是一种全方位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学习方式,年轻人都年少气盛,在论争中一般不太容易认输,为了让他们的发言更精彩,他们会积极地寻找资料、收集信息以支撑他们的观点。这样学生的参与度与参与状态都会达到最佳点。
如何使所提问题具有开放性?如何使语文课不再纸上谈兵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备课时思考的核心问题。教师要敢于突破教案和标准答案的辖制,要入得教材,出得教材。语文本就是包罗万象的,要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和社会的结合点并不难,只要引导得好,每堂课都可以上得很精彩。
例如,《说“木叶”》讲的是“木叶”在诗歌中的意象,通过课文分析不难明白,意象往往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就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诗歌之所以能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情感,关键在于意象和典故的运用。“木叶”或“木”在诗人的反复运用中感情色彩沉淀了下来,借“木”或“木叶”就可写出那种飘零萧瑟之感。回顾中国诗歌会发现有很多意象的存在,如“黄昏”意象,从《诗经·君子于役》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到《天净沙·秋思》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人总在用“黄昏”来表达“盼归”、“思归”的思想。又如“柳”的意象、“月”的意象,等等,这就可以提出问题了:
——就你所知,哪些东西反复出现已成为“意象”?
——这些意象是在哪些诗中得到体现的?
这两个问题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学生的回答可逐步完善他们对意象的知识构建,同时课文也成了学生玩味诗的桥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拥有玩味诗歌的钥匙就可打开中国古典诗词的大门,继承中华文明的精神遗产。
在阅读教学中,另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I7qoXOb/OmEivqfZ7epXAQ==素养。素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素养可分为:(1)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2)自我体验和激励的能力;(3)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狭义的素养即语文素养,包括审美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
前人的文化遗产是博大精深的,既可激起万丈豪情,又可启人深思,如《人生的境界》、《人是什么》都是启人深思的,一个人只有境界高了,才会反思人生的意义,才会建构人生的价值体系。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这一任务,语文教师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来,这是关系下一代的人口素质的头等大事。如在《中国,强大而不确定》一文中,就提到了要看中国今后几十年的走向,还得研究中国年轻一代的思想动向问题。
其次,才是语文素养的培养问题。对语文素养的培养问题还得落实在感悟上。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1]在布鲁纳看来,学生的认识过程与人类的认识过程之间有共同之处,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学生只要有所发现,就达到了教学目标。如教李清照的《如梦令》,讲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时,学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这微笑就来自发现,这种发现其实就是感悟。
(二)写作
1?郾小作文
即随堂作文,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如果说,课上的阅读教学注重培养的是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话,那么,随堂作文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对上课时引起学生广泛兴趣的话题或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的论争话题,都可成为随堂作文的触发点,这种随堂作文随需要而定,不定时,不定量,字数不限,形式灵活,注重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与理解。
写随堂作文的优越之处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的。首先,随堂作文的写作更具有针对性。不像一般的写作,先定话题,再构思,不管话题作文的外延有多广,都是属于为了写作而写作,而随堂作文就不同,它属于“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要说”的格式。“要我说”与“我要说”,出发点不同,效果也不同。随堂作文指向性更强,目的性更明确,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其次,随堂作文可作为后期作文的资料来源,平时做资料卡,对摘抄者来说带有明显的审美片面性。作为对课堂信息的再创造的随堂作文,可消除这种个人好恶上的偏面性。它的资料更全面、更具有论辩性。最后,随堂作文可增强学生捕捉问题的敏感性。每篇随堂作文都是由具体的问题引发的。对问题的产生、问题的分析、问题的处理,学生在课堂上已体验过,相应的思路也就被打开了,学生可以从更高的层面来重新认识问题,强化得多了,对问题的敏感度也就提高了。
对随堂作文的评价也是自成体系的。传统的作文教学就是学生写,教师批,也就是说学生是写给教师看的,这种单线联系的评价方式不易激起学生的成就感。因此,随堂作文要冲破这层隔膜。随堂作文可写在学生自备的作文本上,教师不必每次都收上来批阅,而是以记录袋的方式记录学生的每次思想火花,每次随堂作文就放在记录袋里,记录袋就张挂在教室里,每个学生可随时翻看其他同学的随堂作文,这有利于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并能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写作兴趣。与传统的作文评价方式有所不同的是:它的评价者除了教师外,还有同学。
2?郾大作文
(1)合作式作文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相互对抗、相互独立与相互促进方式,或者称之为竞争型、个体型与合作型学习,这些不同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当今的社会需要合作型的人才,因此,在新课改中作文的写作也应渗透合作意识。
合作式作文以两人为合作小组,两人共同完成命题的方向,观点的提炼,材料的收集,提纲的编写。具体作文由一人主笔,然后共同署名。主笔人可采用轮换制。合作式作文与个性化作文可配套采用,以促进作文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2)个性张扬的个性化作文
在西方,主张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个人表达其精神、内容及人性最深处所蕴涵的内容的多元智能理论者瑞科说:“写作是一种适用的探索模式,它是导致发现、察觉以及对我们的感受和一般世界有新的发现的学习。”[2]所以就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论,写作包括两个方面:作为一种探索世界的自我活动,它能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作为一种表达活动,它通过交流与沟通,分享体验思想的快乐,人性的美好和交流的喜悦。无论是探索活动还是表达活动,写作都是构成人的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人的生命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毛泽东说:“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又说“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3]。所以写作强调实践,学生的实践就是来自生活的实践,而作文教学也就是引导学生拓宽生活空间。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虽然现在的学生学习负担很重,生活比较单调,学校、家庭两点一线,但只要我们多加观察,勤加思考,写作的内容还是很多的。下棋打球、钓鱼游戏等,只要有所爱好,且能有所体悟,就有了写作的资本。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这“气”可以说就是作者的生活底蕴、人文精神,就是作者的识力与才情,就是作者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宽容些,该做的只是引导学生把他们为之动情的事和理说清楚即可。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渐提高表达能力。正如语文新课标所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参考文献:
[1]当代国外教学论流派.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
[2]中学语文教学,2004.
[3]毛泽东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