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做中学”是一种兴起的科学教育模式,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后产生的新兴事物,给中学语文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一次全方位的冲击。该方法就传统教学方法而言,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远远优于传统教育,试点工作已初见成效。实践证明,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应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大力推广。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做中学” 授课模式
引言
“做中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后新兴的一种科学的教育模式,其宗旨在于进一步推动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改变原有的授课模式,进而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经过在一些城市试点尝试,初见成效,广为社会各界好评。
一、传统教学模式与“做中学”区别
中学语文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一向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的单向性接受为主要方式,教师授课讲求单向性注入,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客体,严重偏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简单说就是一种“传授—承受”的教学模式。尽管在新课改的实施下,有一些教师开始引入“课堂讨论法”,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和引导者,所有流程都由教师掌控,尽管设计了一些较开放的问题,但限于课堂时间,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所谓“做中学”就是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进行学习。在这种学习方式中,提供的学习材料是一系列的问题,学习者的任务是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学会解决其他类似的问题。从教学方法论的角度,我们所说的“做中学”,是一种问题——发现教学法。与传统的传授——接受教学法相比较,这种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对问题的独立研究,进而发现、获取相关知识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要求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研究获取经验和学习知识,以开发自己的创造才能。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从问题入手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独立研究,学生自己去计划和探索,提高独立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到的知识理解深,记得牢。由此可见,“做中学”教育理念的到来一定会给中学语文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一次全方位的冲击。
二、“做中学”引进中学语文课堂,要确立两个原则
1遵循教师指导和学生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做中学”突出强调学生的能动参与意识,前提是在教师的学习指导下6QmTn4UdEz2Blfs/ukieeQ==进行,因此,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学习指导要求。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自能阅读,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做中学”更体现了这一原则,老师的精心指导必不可少,老师要将学生“扶上马,送一程”,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学习方法。
2遵循独立研究和合作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做中学”要求学生自选主题,自我解决,其优势在于完全尊重学生的能动自主意识,培养了学生的个性。个人独立研究是“做中学”的最基本形式。但限于当前学生个人文化的积累及时间的限制等因素的制约,学生个人的力量很难解决复杂的问题。要想解决问题,同学之间必须交流、切磋,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最大程度地占有资料,相互启发,相互争论,从而取得“突破性”的成果,获取未知的知识。
三、“做中学”提升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积累
课堂教学模式的更新取决于思想观念的更新。当前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积累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最大的难点。一是量大,二是枯燥无味,学生对此无兴趣。面对此难题,师生都有为难情绪。加之社会舆论大肆抨击目前的应试教育,指责学生负担过重,语文课堂教学面临很大的窘境。“做中学”理念的引入,改变了这种局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主动积累基础知识的兴趣,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的牢固程度也明显高于往年。
四、“做中学”有利于处理好课文
传统的认识是把课文当成语言训练的工具,有的还当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结果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教育课”,过多地强调文章的思想倾向、作家的阶级成分、政治立场,忽视作品丰富的人文内涵。实际上,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性质应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这种观点现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认同。因而语文课是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的重要渠道,应该看到语文课文丰富的内涵,应该根据文学作品的特点,启发、诱导学生来学习,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独立思考的习惯、感受美的能力,促成学生完善的人格和成熟的信仰。“做中学”的教育理念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依据这一理念,在教学中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研究课题:借助工具书突破文言障碍,深刻理解课文,从而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到了正式讲课,只须把重点字词和特殊句式稍加点拨,学生便能流利地翻译全文。这样,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陶冶了情操。
五、“做中学”有利于作文教学
一篇完整的作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伴随着一篇文章的诞生进行“全程”训练的过程。即以学生写出的第一篇文章为起点,针对这一篇文章,教师将写作知识、例文参照、具体讲评、范文赏析等一系列教学手段,有重点、分步骤地贯穿到学生认识和再实践的活动中去,也就是让学生审视自己的作品,分析比较,找出差距,一次次地将自己的作品修改、完善,直到作品变了样,自认为是佳作为止。这样,从实践始到实践终,学生真正参与到写作活动中,并确实感受到进步,才算完成了以学生实践为中心的训练过程。这当中,最关键的问题是不能离开学生的实践。对此,我们可以采用学生自行批改和同学相互批改的方式,尽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作文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产生兴趣,让学生每一次作文都有收获和提高。
结语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在于让学习者认识美、把握美、追求美、创造美。而“美”产生于劳动中,因此,只有真正动起手来,才是回归语文教学真谛的必由之路。“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将会为每一个语文教师开辟出更为广阔的教育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周徐兵.中学语文课程价值观教育研究[D].扬州大学,2004.05.
[2]王月娇.中学语文说、写互动教学初探[J].福建师范大学,2005.08.
[3]苟昌革.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感恩教育探索[J].山东师范大学,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