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因出去参加一次会议需要两三天时间,学校因课务紧张未能安排其他教师去代课,所以我只有大胆地尝试着要求我班语文课代表××同学担任此项任务。回来后,听学校领导和同事们的反映,××的《梦圆飞天》一课上得是有声有色,同学们听得也认认真真。我抽空检查了一下,效果确实令人满意。由此想到,我平时对学生进行的素质教育所起的潜移默化影响,今天或多或少得到了检验。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素质呢?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加强学习的流程管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最终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是教学的最终目标,要实现从“学会—会学”的转化,最有效的途径是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流程。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流程为“上课—作业”的循环往复,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要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一个主动探索和积极获取的过程,我要求学生形成“预习—上课—作业—复习”的学习循环流程。②突出学生预复习的能力培养。在预习教材时要按照这样的步骤:读通—疏通文字,感知内容;读懂—理解课文,试着解答课后问题;存疑—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复习中,指导学生学会整理归纳,抓住要点,循序记忆的能力,并在培养过程中反复训练,使学生逐步把这些要求内化为能力。③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一是提出明确恰当的要求;二是自学不流于形式,给予充分的时间;三是交给学生自学方法,让学生在划、圈、点、注、批、思中存疑、解题;四是教师作必要地巡回指导。经过这样的指导,学生的自学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二、加强单元教学的“教读”,搞好本单元的自读
所谓“教读”,即“教学生读”,教师传授本质的带规律性的知识和方法。所谓“自读”即“学生自己读”,学生把教读课上的知识和方法用于学习其他课文。一般每单元的一、二两课既是本单元训练重点的范例,又是“自读”的台阶。如: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美丽的南沙群岛》这课运用的是典型的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第二自然段紧扣“巨大的蓝色宝库”这句中心语,从珍贵的海洋生物“难以计数”、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海洋动力“用之不竭”三个方面及曾母暗沙一例,具体描绘南沙群岛资源的丰富。在学下一课《庐山的云雾》时,可放手让学生运用前一课的学习方法去自学《庐山的云雾》,因为《庐山的云雾》这课的写作特点与《美丽的南沙群岛》非常相似,在分述庐山云雾的特点时也是采用的总分结构,且层次十分清晰。再如仍然是这一册的《雪儿》一课,这一课有一条非常明晰的情节线索:救雪儿—伴雪儿—知雪儿—送雪儿;同时又有一条感情发展的线索:爱怜—惜别—欣慰。以此课可以指导后面的《“你必须把鱼放掉!”》,因为《“你必须把鱼放掉!”》这一课的情节结构是“去钓鱼—钓到鱼—放掉鱼—永难忘”,在这样的情节线索中隐藏着汤姆的情感变化的线索,那就是:惊喜—不情愿—无可奈何—不舍、惋惜。
在单元教学中,无论是教读课还是自读课,都必须突出这样一个重点,即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力避“教读”满堂灌,而“自学”无指导。在教读课上,教师的“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知识的“灌输”,而要抓住“读、讲、思、练”等几个环节,把讲授知识和教会方法结合起来,坚持教知识规律,教学习方法,重视培养能力。自读课时,教师要精心设计自读提纲和思考练习,密切联系教读课新授的知识和方法,用以启发引导,并激起学生运用知识的兴趣和欲望。
三、抓好“课内”延伸到“课外”,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必须在搞好课内学习的基础上,努力向课外延伸。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根据本单元的训练点,阅读些与之相配套的自读课文的有关课文。除此之外,我们还开展各种各样的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活动,如办手抄报、演讲比赛、语文知识和作文竞赛等。
另外,在小学里大多数语文教师都兼任班主任工作,因此我们可充分运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如每个学习日的晨会、活动课、每周的班队会等,除特殊需要外,我都让学生自己主持,讲故事、唱歌、即兴演讲、交流收集到的名言、格言、好词、好句、好段等,让他们在这些机会中崭露头角,发挥才智,锻炼胆量,培养能力,提升素质。
四、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1?郾尝试学生教学。学习的主人是学生,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错位”教学——让学生讲课。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未必一定都是教师讲,学生听,那些易学易懂的课文可由学生去讲,因为教师讲,学生听,即使课堂再活跃,学生实际上也处于被动地位,这对于学生的智能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我有时有意识地让学生讲,自己充当“学生”去坐下来听,这样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二能提醒自己讲课时的某些弊端,因为教师讲的时间久了,常形成某些口头禅,课堂上也时常会讲些废话,自己却觉察不到。
2?郾进行小组教学。教学过程的本质不仅是认识过程,而且是交流过程。为此,我们进行了小组教学的尝试。即把个人、小组、班级三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基本的操作程序(主要针对自读课文):个人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其中个人自学是基础,通过感知教材,独立获取知识,提出疑难问题,形成自学能力;小组讨论是重点,小组成员充分发表意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全班交流是集体交流的高潮,要求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自己小结,概括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