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职高语文教学现状的几点思考

2011-12-29 00:00:00孙沐洁
考试周刊 2011年39期


  近年来,轰轰烈烈的普高语文教改,确实给死气沉沉的语文课堂注入了活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影响了职高语文教学。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职高语文的课堂教学也凸显出一些问题,无论是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还是教学关系的形成方面,都出现了一些误区,急需施教者的关注。
  职高语文教学相较于普高有着相通之处,也有着独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职高生的语文基础差、水平低、能力弱,加之学生和家长重专业轻语文,对语文教学效果考评的要求也不高,这使得很多教师的教学处于一种自由散漫的状态,对教学大纲的理解过于片面,教学实践也有了偏差。
  一、教学目标上,忽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数年来,职高语文的教学局限在知识的领域,教师只停留于系统的讲清字、词、句、章,教懂语、修、逻、常,学生人手一本大词典,每篇文章必分段落、划层次,最后总结主题思想和写作方法,忽视了文章的艺术性和人文性,更谈不上审美和鉴赏。
  而今,我们更关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关注教学内容的思想内涵,部分教师就从只讲工具性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重人文性。一节节语文课变成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讲坛,《富春江上》就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包身工》就是对日本资本家的控诉,《淡淡的深情》是一首母爱的颂歌,《离太阳最近的树》是呼唤环境保护的悲鸣,尊老爱幼、伦理道德成了教学的主要目标。的确,课堂上丰富的思想情感的迸发是可以感人至深的,可是这些作品本身的风格、特色都被忽略,学生甚至不知报告文学、元杂剧为何物,何谈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只讲工具性或者只重人文性都有失偏颇,这种整合统一性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基本特点。我们既要教会学生学懂文体常识、语法修辞,又要教会学生领悟文本的思想艺术精髓,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二、教学效果上,忽视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语文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绝大部分的职高生毕业时直接面对的就是就业,这就意味着职高的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紧密衔接,长期以来,无论是作为施教者的老师还是作为受教者的学生,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也只停留在教材的狭小范围内,只有课堂,才有语文。语文与生活的统一性被割裂,这种教学观念,在现行的职高考试制度下是可以让学生顺利地拿到毕业证书,但怎么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终身受益呢?
  我们必须对职高培养目标和培养对象的特殊性有充分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刘国正先生说:“语文训练,联系生活则生动活泼,脱离生活则死气沉沉。”如果职高语文的教学内容仅局限于大纲和教材,教学方法就是简单地借用照搬普高,那么势必会与职高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疏离。在这种形势下,对教材的加工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我们可以改编、更换、补充教材的内容。例如,对幼师、营销等专业的学生,应增加培养表达能力的训练,演讲、朗诵、辩论等都能够让学生得到很好的锻炼。对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应加强普通话的培训,可以进行交涉、应聘等情景模拟演练,可以让学生走出去寻找商业招牌的错别字并与商家沟通修改,还要培养学生撰写商业信函、公文及简历、求职信等方面的能力。吕叔湘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这样,把语文课堂拓展到社会上、生活中,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三、教学关系和方法上,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接受学习
  现今的中学语文课堂,在对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关系这一问题的理解上,也出现了一定的偏差。过去的教师主导论过分夸大了教师的作用,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现在的学生中心论又过分贬低了教师的作用。
  实际上,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不应该绝对对立,接受学习和自主学习也不应该完全地被分裂。我们提倡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其实现的前提是学生要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是绝对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组织和激励尤为重要,否则,自主学习就会变成信马由缰的自由学习,合作学习就会变成热烈而无效的形式主义,探究学习就会变成不够开放的浅尝辄止。职高生大多基础薄弱,对文化课不感兴趣,这是不争的事实,正因为如此,很多语文知识要靠教师去教授,对学生而言,脚踏实地的接受式学习是夯实语文基础的重要方法之一,只有基础扎实了,才有能力展开更高层次的追求。
  四、教学手段上,只重“演”和“说”,独尊多媒体
  新课程改革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于是,有些教师把讲和练的多与少作为评价一节课优劣的标准之一。为了表现出学生的主动参与,有些语文课变成了形式主义的“戏说”、“表演”。我曾经观摩过一节《窦娥冤》的公开课,当扮演蔡婆婆的憨憨男生画着妆跑上舞台,同学们哄堂大笑,我则强忍着想笑的冲动,不高明的课本剧表演,冲淡了学生对作品和人物命运的领悟,虽然学生们表现活跃,但疏于思考,缺乏知识和思想的碰撞,必然是收获甚微。乐学教育是课程改革的一种方向,但绝不意味着一味追求强烈的情感体验。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教学手段的巨大变化。在提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今天,能否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成为评价一节课优劣的另一个标准。不可否认,恰当使用多媒体课件,确实能加大课堂容量,丰富教学内容,但合理使用变成过分依赖则又走入了误区。仅就语文学科来看,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使学生在了解情节、归纳总结等方面有个直观的感受,但是对于帮助学生体味文本语言的魅力、作者的情感方面却收效甚微,甚至可能会喧宾夺主。而且课件的制作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有声有色”,变得“牵强附会”,声光色图,转换切入,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看不到老师生动的表情,粉笔和板书也基本退出教学舞台。语文是极具个性化的学科,学生的个人感受和情绪体验,往往不是简单地利用多媒体就可以调动出来的,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综合运用教学手段,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社会应用型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语文作为基础学科,责任重大。在如火如荼的教学改革的大潮中,职高似乎是一块被人遗忘的角落。职高语文教学有自己的难题和困境,但因为没有升学的压力,也便有了更多可以发挥的空间,我们不能够矫枉过正,不能够照抄普高,只有结合职高的教学实际,才能在改革中摸索前进,走出适合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