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来,翻译研究领域后殖民主义思潮兴起后,许多翻译理论家开始关注和重视隐藏在翻译文本中的权力差异和历史语境,着手研究翻译与帝国、翻译与文化身份、翻译与殖民主义霸权之间的关系等热点问题。翻译本身就是一个对外展示自我的窗口,可是长期以来,处于文化弱势地位的东方只是透过窗口去欣赏西方文化,而自我的展示却处处受制于人。而作为翻译学和社会学等其他人文学科跨学科结合的后殖民翻译研究为此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本土化翻译吸取归化和异化之长,使“他者”文化和本土文化得以和谐共存,为弱势文化和强势文化的平等交流带来了曙光。
关键词: 翻译 后殖民主义 本土化 权利 差异
1?郾引言
20世纪中叶以来,建立在语言学——普通语言学或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上的翻译研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许多积极的理论成果,在翻译研究领域逐步形成了独具范式的语言学派。90年代初Bassnett和Lefevere等学者把翻译研究的范围扩展到了文化领域,他们认为:“翻译的单位不再是词语或句子,甚至不是语篇,而是文化。”(Susan、Lefevere,1990:8)因此,“文化转向”和“文化派”开始进入翻译研究领域。当代翻译研究范式的“文化转向”要求把社会文化、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等翻译的外部历史环境因素纳入研究范围,而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后殖民主义理论把理论的触角伸向西方以外的世界,以其鲜明的政治批判色彩契合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范式,给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郭澜、郭韵,2006)。采用后殖民理论的视角,将翻译活动置于更广阔的政治文化视野内进行审视,注重探讨隐藏于翻译文本下的权力关系和历史语境,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为翻译学的发展提供了另一个方向。
2.后殖民主义的理论概述
后殖民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后期趋于成熟。“它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和法农(Frantz Fanon)的民族文化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又受到福柯(Michel Foucault)的权力话语理论的深刻影响”(吴琳,2008),其理论成熟的标志是1978年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的出版。
在《东方学》中,萨义德讨论的并不是对东方本身的研究,而是研究一种存在于西方人脑中、作为一种观念的“东方主义”(孙会军,2005:29)。一方面,东方在他们眼中是一个神秘、具有浓郁异国风情、令人向往的国度,另一方面,东方文化在他们眼中又是愚昧、落后、缺少文明教化的代名词。对于欧洲殖民者主义者来说,前者引起了他们对东方的占有欲,后者又给他们带来了文化优越感。这样构建起来的东西方文化概念,背后隐藏着的是东西方之间文化地位的差异,以及文化间的权利斗争,而这正是后殖民主义所关注的问题。
对于后殖民主义这一学术术语,道格拉斯·罗比森在《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的解释》(Translation and Empire: Post-colonial Theories Explained)一书中作了系统的归类,他认为后殖民研究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研究欧洲殖民统治结束之后,在20世纪下半叶殖民地怎样适应、抵制和超越殖民主义的文化残余;二是研究欧洲殖民统治开始之后,从16世纪起到现在殖民地怎样适应、抵抗和超越殖民主义文化;三是研究20世纪末期所有的国家、社会和民族之间的文化权力关系,主要指弱势文化对强势文化的反应、冲突和抵抗。因此,后殖民研究包含殖民主义结束以后的文化状态、殖民主义开始之后的文化状态,也包含当代的政治和文化的权利关系。”(Douglas,1997:13—14)
后殖民理论与后现代理论相呼应,以其对文化、政治的批评性和对意识形态的解析来考察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统治对其旧有殖民地文化、政治上的影响,以及这些殖民地又是如何应对这些影响的。
3.翻译研究中的后殖民问题
3.1后殖民翻译研究。
随着翻译研究从最初的语言学转向,之后的语用功能转向,到如今的文化转向,许多学者开始把注意力置于后殖民视角,把翻译放在社会文化、政治权利、意识形态等外部环境中进行研究,同时也把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文化霸权、文化殖民、第三世界的反文化殖民主义抵抗运动等宏观的影响纳入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