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着重分析了半命题作文审题,提出了审题要分三步进行:审导语、审题目、审要求。
关键词: 半命题作文 题型特点 审题
【题型特点】
半命题作文就是指命题者只提供一个不完整的作文题,由考生将题目缺略的部分自行补充完整后再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形式。半命题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另外一半或一部分由考生自己去补充。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考生立意、选材有较大的自由度,在一定范围内考生有一定的自主权,与全命题作文相比,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可以较灵活自由地进行写作;与话题作文相比,适当加以限制,既可使评分更准确,又可避免考生千题一文的套文现象,因而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其结构形式有如下几种:
1.补前半题:如《______,太棒了!》;2.补后半题:如《善待______。》;3.补中间部分:如《在____中前行》;4.补首尾部分:如《____是______》。
【题目回放】
人生路上风景好。一路与老师同行,在老师的教诲下我们受益匪浅,茁壮成长;一路与朋友同行,在朋友的影响下我们取长补短,携手并进;一路与书籍同行,在书籍的滋养中我们获取真知,提升品位;一路与拼搏同行,在拼搏的历程中我们砥砺意志,实现梦想……
请以“一路与______同行”为题写一篇文章。
【审题步骤】
上面的作文题目是一道十分典型的半命题作文考题,题面包括题目、提示性导语和要求三个部分。对于这样的作文题目,我们在审题时要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审导语。
半命题作文的导语或阐释,或举例,或提示,往往有着激发写作情思、界定选材范围的作用。我们细心研读上面的导语,可以梳理出如下的一些重要的信息:提示语有四个分句组成,内容上是从老师、朋友、书籍、精神四个角度提示了我们,帮我们打开了思路,但我们不能被提示语所限制,最好不要用提示语来写作,而是应该展开联想,从不同的角度打开思路,拓宽写作素材。例如我们可以联想到:人(亲情、友情、师生情)、事、物、景,兴趣爱好,意志、精神、品质等,思路打开了,可写作的材料就很多了。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新颖的材料作为写作的素材。
第二步:审题目。
把握已有的那一半题目所透露出来的信息:认真推敲“一路”这个词语,它可以实写路上发生的事情,也可以指人生之路,写作时要注意点明。“同行”是指彼此双方共同完成,而不是写一方。
仔细揣摩自己所填内容和已定部分的搭配,如果是后面的两种形式,还要注意自己所填内容的前后搭配问题。我们在填题时要考虑到前后所填内容的搭配问题。
第三步:审要求。
作文的要求常常包括体裁、篇幅及表达等方面限制,仔细阅读,才能写出符合考场要求的作文来。
在经过以上三个步骤的严格审题后,我们就可以胸有成竹地去补全作文题目了。
【易错点再现】
一、拟题俗套,重复雷同。
这种现象在半命题作文中十分突出,写出的作文“撞车几率”也相当高。这次作文很多学生写《一路与老师同行》、《一路与友谊同行》、《一路与拼搏同行》、《一路与月亮同行》,不仅太直白,而且老师看得太多,就会出现审美疲劳。当然,也有少数同学命题甚佳,能够找一个很小又吸引眼球的角度,例如:《一路与马头琴同行》、《一路与越剧同行》、《一路与蔷薇同行》。
比如“ 的味道”这一半命题作文,大多学生会首先想用“爱”来补充,如《爱的味道》、《父爱的味道》、《母爱的味道》,如通过一碗姜汤来怀念爷爷,命题为《一碗姜汤的味道》;还有同学以妈妈每天早上把稀饭为自己盛好凉好为素材,将题目命为《一碗凉稀饭的味道》就很新颖。所以,半命题作文,我们首先应该将题目补充得新颖独特,俗话说“题好文一半”,命了一个新颖的作文题目,作文就成功了一半。
二、拟题过大,难以下笔。
《一路与大自然同行》、《一路与爱同行》、《一路与青春同行》,这类范围过大的拟题比比皆是。显然,拟出这样的题目,写起来不易把握,只能泛泛而谈,要写深写透很难,更不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类既无新意、涵盖范围又过大的拟题比比皆是,只能泛泛而谈,要写深写透很难,且不说内容的创新。
三、脱离文题,我行我素。
半命题作文在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就相当于一篇命题作文了,因此文章的内容就应围绕题目来表现,但有些同学却抛开题目,任意为文。如有位同学拟题为《一路与老师同行》,这是一个缺少新意的文题,且这位同学在文章里歌颂老师的伟大崇高,显然与文题相距甚远,造成失分。“贴标签”的作文出现的比较多。例如《一路与拼搏同行》写的是妈妈教他学游泳,明显不合题意。
【审题注意点】
一、寻找关键词。
关键词是试题中的重点,文章该写什么,甚至该怎么写,都可以从这个词中看出。如2009年福建卷《这也是一种______》。题目中的“这”显然是关键词,它是指示代词,指代比较近的事和物。比较近,就暗示你所写的要突出真实、真切之感,最好是写你自己的感受。把“这”字替换一下,就可以明了写作的内容,如失败、挫折、平凡、缺憾等。另一个关键词是“也”,“也”表示同样。写的内容表象和实质有差异,但经过写作者个体独特的理解、认识和升华终于有了感悟。一个“也”字,要求文中有作者认识的转变,你可以不交代这个认识的变化过程,但要有体现“也”字的点题。又如作文题《我终于______》,有的考生对“终于”两字视而不见,所写作文只有“终于”产生的结果而没有写“终于”之前的经过情况,这样就偏离了题意。我们在拿到题目后,先要分析已有文字部分所表达的意思。
二、化大为小。
就是选择一个比较小的切入口,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切入题目,从而将一个相对比较“大”的题目缩小为一个比较“小”的题目,像《走近____》这样的题目,学生经常会把题目拟得过大,难以写出情真意切的佳作来。如果把题目补为《走近科学》、《走近自然》、《走近名著》,对于这样大的题目,文章容易写得空泛、笼统,难以写出真情实感。所以,在补题的时候要尽量把题目具体化,贴近自己的生活实际。例如补为《走近扬州剪纸》、《走近大观园》、《走近东关街》等,这就具体得多,就能用真实的生活细节来写活名著、生活等对自己的深刻影响,生动形象地展现自己的体验与观感。
三、力求新颖。
由于半命题作文有限制的一面,考生中最常见的毛病便是补题雷同。写的作文“撞题几率”也相当高。比如,半命题作文《难忘的______》,极易雷同的补题是《难忘的一天》、《难忘的一件事》等,由于平时习作中多出现类似的命题,相当多的考生似乎只有“一天”、只有“一件事”是“难忘的”;又如写《当我面对______的时候》这一半命题作文时,题目拟为《当我面对挫折的时候》、《当我面对成功的时候》的作文便会成批出现,要“面对”的似乎不是“挫折”就是“成功”。这样写思路老套,缺乏创新,填题,要力求创意新颖
补好了文题,也就成了命题作文了,那我们就要按照命题作文的要求,对已经补好的文题进行审题,审人称、审体裁、审题眼、定选材范围。要将选择的材料进行认真的筛选,选出最有代表性的材料,用恰当的表现手法和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文章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