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谓名称琐谈

2011-12-29 00:00:00张帅旗
新闻爱好者 2011年6期


  称谓名称,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符号的一种类聚系统。它架设了许多框架,你属于哪种框架,就去用哪种称谓名称。称谓名称,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公用的,不属于某个人专有。
  该系统符号有多个子系统,这就是亲属称谓系统、社会称谓系统、职官称谓系统、民族或地域称谓系统、指代称谓系统等。当然,也包括姓名称谓系统。而这些子系统又有各自的历史阻隔与延续。因此,称谓名称极其繁杂,我们只能选其一隅,就称谓名称的社会用名以及它同文化的关系谈一点粗浅看法。
  生活中潜在着称谓名称危机
  称谓问题不仅能反映人际之间的关系,也是调整人际关系的润滑油、表达感情的显示计,还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一个标志。
  早在1984年,日本《朝日新闻》在评述中国人与人之间的称谓问题时说:“新中国成立后,作为表示一种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称呼而广泛使用的‘同志’,最近有点使人感到不久于人世了。在饭店如果对女性服务员呼一声‘同志’,她会立即把脸扭向一旁,不予理睬。但是如果叫一声‘小姐’,她会马上高兴地答应‘是’。”
  《北京晚报》也在同期发表一篇报道:“最近我在公共汽车上,一个年轻人客气地说:‘师傅,往里靠靠。’我是个军人,没有想到人家会这样称呼我,怔了好半天,才明白是在叫我。”
  目前国外称谓名称的状况呈现一种美誉化、规范化趋势
  美国医学界的新潮流是:不要把来看病的人叫病人,他们喜欢你叫他“客户”。美国人多喜欢找医生,有病要找,没有病要找,就是要人听心事也去找。用他们的说法,他们不过是去“寻求专业医学意见”罢了。美国人钟爱一些富于弹性,容许想象力发挥的美称。例如,保姆的正名为“家务助理”;化妆小姐叫“美容顾问”;公职人员则几乎皆称“主任”,不知底细真会吓一跳。有的美国人解嘲道:倘若有一天你在饭店里听到把招待员叫做“部长助理”,把卖点心的阿姨叫“食物运输主任”别吓傻了眼,这证明美国人的无限美化运动深入民间。
  在德国,人们普遍地称对方为“您”。假若称陌生人为“你”,往往会冒犯对方。如果你需要向陌生人问路,千万不要用“喂”这一词直呼对方,而应该走上前去,说:“对不起,您能告诉我……”如果对方正在看书或正在与人交谈,那你就得先致歉意,如“请您原谅我的打扰……”孩子们之间都用“你”称呼对方,直到他们认为自己已长大成人,“你”的称呼才带上感情色彩。同事之间无论关系多么密切,上班时往往仍然互称“您”。“夫人”这一称呼已不再是受到结婚与否的限制,你不必担心称一个未婚女子为“夫人”会引其不快。
  最近,韩国公布了一份“改善职业称呼方案”,规定对那些“给人以卑贱印象”的和留日本统治时代烙印的职业称呼加以更改。如把“开车的”改称为“驾驶技师”;把“用人”改称为“家政妇”;把“擦皮鞋的”、“擦背的”,分别改称为“美靴员”和“浴室员”等。
  日本曾有两次废除法律中的粗俗称谓。如“哑巴”改称为“嘴巴不能讲话者”,“聋子”改称为“耳朵听不见者”,“瞎子”改称为“眼睛看不见者”,“废疾”改称为“障碍”,“白痴”改称为“精神发育迟缓者”等。
  我国称谓名称随意性大,没有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和限制
  我国的称谓名称十分繁杂,这同文明之邦和传统的繁文缛节是分不开的。
  称谓种类繁多。可分为本称、代称、别称、谦称、尊称、贱称、俗称、雅称、昵称、爱称、泛称、戏称、卑称、鄙称等一二十类。在一二十类的称谓中,每类里还可分若干小类不等。如代称中,有以特殊的人的名称作为一般属类人的代称的。例如“梅香”,原只是白仁甫《东墙记》里一个婢女的名称,后用于整类婢女的代称。现在的“叔叔”、“阿姨”,也是由特指到一般的代称,更有以析字的方法用于代称,如称兵为“丘八”等。名目称谓庞复。仅熟知的谦称来讲,常见的就有愚人、洒家、寡人、孤、臣、卑职、小的、小人、在下、仆、妾、奴、奴家等。有的称谓还颇为费解。名目称谓庞复还表现在,一个称谓有多种叫法。如“妻子”,除一般的称呼老婆、爱人外,还有称呼小君、细君、内人、内子、室人、拙荆、山荆、荆妻、发妻、继室、续弦、内助、贱内、贤妻、内掌柜、内当家、家里、屋里、堂客、婆娘、婆姨、孩子他妈、做饭的、太太、夫人等。
  称谓不断变化。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革命队伍内部曾调整过一些称谓。如把“伙夫”改称为“炊事员”,把“剃头的”改为“理发员”,把“勤务兵”改称为“警卫员”等。新中国成立后,也曾对一些称谓进行调整。如把商店里的“伙计”改称为“营业员”,把“戏子”改称为“演员”,把“掏粪的”改称为“清洁工人”,把“脚工”改称为“搬运工”等。但从宏观上看,我国称谓的状况比较混乱,由此而带来的是,从人际关系上讲,给人的印象是不够客气、不够文明。
  提倡称谓的科学化、规范化是推进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
  称谓是人际关系的“商标”,它包含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提倡称谓的科学化、规范化,对促进人际交往、净化社会风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蔡天相在《团结报》撰文说,中共与其他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关系问题十分重要,在提法上应尽可能准确、得体一些。“党与非党”的提法不妥,称“党与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仍觉欠妥,不如直称“友党”或“兄弟党派,无党派人士”。
  总之,实行称谓的规范化、科学化,必须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像进行我国的文字改革工作一样,由政府出面,对一些不规范、不科学的称谓进行革新。这样做,才会加速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
  (作者单位:中州大学中文系)
  编校:施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