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语文与教师口才诗意化

2011-12-29 00:00:00罗小娟
新闻爱好者 2011年6期


  摘要:语文教学的诗意化必须依靠教师的诗意口才。诗意口才,即教师以诗意情怀、形象化手段创造性地赋予事物以深意,用含蓄、凝练而又意蕴丰富的方式,将真挚的情感和智慧的哲理极具审美意味地进行表达,从而创造出诗意氤氲的精神空间,召唤师生共同提升诗意境界的口语表达才能。其本质特征就体现在“召唤”二字上。要构建诗意语文必须倡导教师口才的诗意化。因为,语文教学的情感化、形象化、审美化需要创造灵性的诗意口才。
  关键词:诗意语文 诗意口才 教师口才诗意化 语文教学
  
  自从王崧舟提出“诗意语文”的概念并身体力行地积极倡导,“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已受到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以至整个语文教育界的关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人们纷纷从教学层面乃至哲学层面对语文教学的诗性和语文课堂的诗意进行热情的研究。诠释诗意语文,构建诗意课堂已逐渐成为众多教师追寻的目标。
  但经过多年的实践,众多一线教师却仍然深感诗意的课堂还是在水一方。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研究的视角多集中于课文的诗意解读、教学的诗意设计和学生诗情的培育。在追问什么是“诗意”和“诗意语文”,极力“诗意地教学”的同时,对于自身的诗意口才却缺乏应有的研究。当然,也有人已经关注到教师诗意化的语言,比如王崧舟和沈大安,但相对于“诗意语文”其他方面的研究,对教师口才诗意化的关注显然还远远不够。毫无疑义,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要想通过引领学生感受和体验语文的诗意美来培养学生的诗情、诗思、诗语,实现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必须借助教师的诗意口才。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这一命题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
  诗意口才的概念
  “诗意”的内涵。诗意就是像诗一般给人以激动和美感的情意或意境。它是人们经历生命感动后,借助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用超越生活的审美眼光过滤现实,把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情感、志趣附着于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境界和审美情趣,从而营造出来的凝练、和谐、新鲜、优美的动人意蕴和境界。
  什么是诗意口才。教师的诗意口才,指的是教师以诗意情怀、形象化手段创造性地赋予事物以深意,用含蓄、凝练而又意蕴丰富的方式,将真挚的情感和智慧的哲理极具审美意味地进行表达,从而创造出诗意氤氲的精神空间,召唤师生共同提升诗意境界的口语表达才能。它是教师情感与智慧高度融合的结晶。
  教师诗意口才的特点。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诗意口才具有情感性、形象性、审美性和创造性等特点。但教师除了要诗意地表达,还必须“创造出诗意氤氲的精神空间,召唤师生共同进入诗意的境界”。其本质特征就体现在“召唤”二字上。可见,教师的诗意口才并不表现在一味地进行文学描绘、大段的独白抒情或肆无忌惮地堆砌哲理,而是体现于课堂氛围恰到好处的诗意点染与导引——在教学中灵活地捕捉文本和课堂的诗意点,不失时机地进行点拨和引导,于文本和作者的动情处极富智慧和情感地进行诗意召唤,将学生带入文本,使之进入真正的对话情境,激发他们潜藏于内心深处的诗情,诱导他们蛰伏已久的诗思和诗语。因此,教师的诗意口才还必须具有诗情的激发性和诗思、诗语的诱导性。
  构建诗意语文必须倡导教师口才的诗意化
  要形成师生精彩、灵动的诗意对话,创造诗意充盈的语文课堂,就必须有教师的诗意口才来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他们自由驰骋的想象,启发他们灵活敏锐的诗思。
  语文教学的情感化需要情感性的诗意口才。语文教学的文本是作者情感激荡的产物,而语文教学的对象则是天性易感的。他们总是以纯净美好、充满感动的眼光看待周边的一切,他们的思维也总是饱含着情感的思维。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是情感化的。但要发掘教材生命的激情与价值,触发学生生命感动的情感点,还必须借助教师的诗意口才。例如,《我与地坛》第一部分写古园风景、作者思绪。如果教师不懂得引导学生去发掘蕴涵其中的生命激情,学生很难读懂作者在这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下,对“生命”对“世界”的重重思绪。蔡焕杰老师用情感性诗意的语言引导学生深入作者的内心,使学生被一种更深层的东西吸引,引发他们对课文更深意蕴的思考:“露珠坠地的声音很大吗?为什么说是‘轰然坠地’?草木生长能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这都是心灵中的声音。露珠这样普通的事物都在不断积蓄能量,并且寻找时机释放自己的美。那种坠地的声音在史铁生听来是震撼性的!……作者曾长时间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中,现在草木竞相生长又激起他心中生的热流,这声音在他听来是那样的真切!”教师将教材中感人的信息内化成自己充沛的激情,然后酿化成强大的感染力,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引导课堂和谐美妙的情感共振。
  语文教学的形象化需要形象性的诗意口才。生动具体的形象总是最能震荡学生的情感世界的。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作者的智慧才华、思想情感、审美趣味无一不是借助于感性形象来表现的。这就决定了其教学过程需要的不是更多的逻辑思维,而是引导学生从对形象的感受和品味开始,进而把握、领悟形象的意义。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形象化。这时,教师必须借助生动活泼的教材,为学生创造一个个想象的空间。通过诗意口才,把教学语言转化为可视可感的形象语言。例如,李森祥的《台阶》是一篇十分感人的小说。但如果只是引导学生对人物的形象特点和作品的主题思想作理性分析,学生是很难深刻地体会课文诗意的。元培双语实验学校许波老师却用诗意口才引导学生去感受细节的魅力:“细节是什么?细节是做完作业后母亲的一句‘早点休息’;细节是讲完题后老师问询的眼光;细节是生病后同学送来的笔记。很多轰轰烈烈的事情最终会被记忆之海吞噬,但其中鲜活的、个性化的细节却像散落的鱼鳞,漂浮在海面上熠熠发光。今天就让我们放慢脚步,细细品味铺陈在文中的一个个细节,来读懂父亲,读懂作者,读出自己。”
  语文教学的审美化需要审美性的诗意口才。语文教材是作者对现实审美地观照和诗意地表现的结果。它不仅具有优美可感的“形”和“意”,更表达了超越生活的“情”和“味”。因此,要引导学生充分领略语文之美,语文教学过程本身就应该是诗一般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审美创造过程。但语文教学要达到形和意交织、情与味浑成的审美境界,离不开教师具有高尚的思想情趣和审美意趣的教学口语。例如,温州市育英国际实验学校的史剑波老师在教《掌声》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感受英子“那一刻”的心情以及需要,读懂“是什么力量改变了英子”,一边以诗意的教师配乐旁白,一边让学生闭目想象:“就在四十多双眼睛的注视下,英子低着头,眼圈红红的,她一摇一晃地,一瘸一拐地,艰难地朝讲台前挪动。顷刻间,整个教室显得异常安静,我们似乎可以听到英子急促的心跳。这不足十米长的教室,此刻对英子来讲,好像比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还要长,怎么走也走不到头。一秒过去了,两秒过去了,五秒……十秒……四十秒……终于,英子终于站定了……你看到了吗?看到什么了?”教师很善于捕捉语文教材中艺术形象的审美特征,用生动而美妙的口才激活学生的审美情感,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用含蓄而蕴藉的表达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体悟作者的独特情感;用极具审美意味的语言,优化学生审美心理,从而达到情与意通、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
  语文教学的形成过程需要创造灵性的诗意口才。语文教学形成的过程,不但是一个对生活的情感把握、审美超越的过程,也是一个将其丰富的价值旨趣和精微的义理诗意地再现的过程。语文教学要将这样一个富于创造性的过程清晰、完整地呈现于学生眼前,借以帮助他们构建自己的诗意人生,就必须将“知、情、意”与“真、善、美”巧妙地融合,用理想、真情和饱含智慧的哲理敲击学生的心扉,点燃他们生命的火种。因此,语文教学的本质正是一个诗意化的创造过程。而这样一个创造过程依赖的恰恰是教师具有精湛的思想张力和独特的创造灵性的诗意口才。例如,有位教师执教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就颇具创造灵性。他突破常规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找出表现父爱的典型语句,领着全班同学将自己对课文的解读吟成动人的诗句:“父爱,是簌簌落泪时/‘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的劝慰/父爱,是再三的叮嘱/和最终的不放心/父爱,是迂/也是害怕(儿子)夜间着凉的一件紫毛大衣/父爱,是攀越铁道蹒跚的背影/和一个朱红的橘子/父爱,是一封让自己泪光晶莹的书信/和终生品读不完的背影。”教师以富有创造力的眼光和饱含诗意的情思发掘出教学素材中诗一般的内容和意境,又通过吟咏指导将自己鲜活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感悟,诗意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激情,使他们在这诗意的表达中顺利地完成了对于作品的理解与吟咏。
  参考文献:
  1.高万祥著:《语文的诗意》,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盛新凤著:《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年版。
  3.王崧舟著:《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王崧舟:《诗意语文挥洒诗意人生》,《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04(11)4-11/(12)8-11。
  5.周一贯:《对语文教学“诗性”“诗情”“诗意”“诗化”的叩问》,《语文教学通讯》,2005(10)。
  6.成尚荣:《诗意语文:哲学的尺度与实践的智慧》,《语文教学通讯》,2005(10)。
  7.冯铁山:《“新诗进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5(7)。
  8.冯铁山:《诗意言说与德育的实效性》,《教育评论》,2007(6)。
  9.冯铁山:《“新诗进课堂”的多向度价值》,《教育评论》,2004(2)。
  10.史剑波、朱瑛:《“诗意”缘于“情意”——〈掌声〉教学案例及评析》,《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08(11)。
  11.蔡焕杰:《〈我与地坛〉课堂实录》。
  12.许波:《〈台阶〉课堂实录》。
  13.谢庆华、王剑:《〈背影〉是一首诗——接纳学生“挑战性”的个性化感受》,《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3)。
  14.徐润润:《诗人的审美感悟》,《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1(4)。
  (作者为韩山师范学院副教授)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