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卫视深度报道的发展思路

2011-12-29 00:00:00郭学文
新闻爱好者 2011年6期


  摘要:电视深度报道是省级卫视新闻节目当中的重要类型,然而当前此类节目却陷入了整体困境。本文从对东方卫视《深度105》节目的个案研究出发,思考当前省级卫视电视深度报道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电视深度报道 省级卫视 品牌 解释性报道 资源整合
  
  电视深度报道是深度报道理念和电视媒介表达方式逐步融合的产物。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以央视《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的开播为标志,电视深度报道作为一种成熟的新闻报道类型,逐渐得到我国新闻业界的认同和效仿,带动了上海电视台的《新闻透视》、河南电视台的《中原焦点》、山西电视台的《记者调查》、福建电视台的《记者行动》等一批省级卫视电视深度报道节目的出现和繁荣。这些电视深度报道栏目,在我国社会转型期间起到了重要的“社会瞭望者”和“排气阀”的作用,推动了媒体舆论监督功能的深化,并取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江苏台的《大写真》、北京台的《今日话题》等栏目曾连续3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专栏。
  电视深度报道在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的辉煌之后,当前陷入了整体的滑坡。电视研究者荆雷的研究表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开播的央视和各省级卫视的深度报道节目,20%已经消亡,55%处于波动状态,仅有25%的深度报道节目能保持基本稳定。而且,与上世纪90年代收视高峰时期的10%~20%的收视份额相比,各省级卫视深度报道节目如今1%~2%左右的收视使深度报道的生存地位变得“岌岌可危”。①
  省级卫视电视深度报道的当前困境
  民生新闻对于新闻节目的软化。我国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始于2002年江苏卫视《南京零距离》的开播。这类节目倡导草根视角、民生内容和口语化表达,以信息的本土化和贴近性得到了受众和市场的认可,迅速成为各大电视台竞相创办的节目。民生新闻满足了老百姓“了解身边事”的新闻诉求,也促成了民生新闻和主流严肃新闻共存的格局。而在此格局中,民生新闻俨然已成为更主要的新闻话题。以西安地区为例,2010年3月西安地区电视节目收视率,除了天气预报、新闻联播和电视剧《老大的幸福》外,陕西电视台民生新闻《都市快报》以7.0%的收视率排名当月第四,是西安受众关注度最高的地区新闻节目。②电视台纷纷上马民生新闻,而受众选择民生新闻,更多体现了对于接近性新闻和故事化叙事的呼应。在电视业界决策和受众选择的合力当中,电视新闻呈现出更多的软性、娱乐性因素。作为硬新闻代表的深度新闻节目,就失去了更多的话语空间。
  电视娱乐节目的合围。从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超级女声》、《天天向上》到浙江卫视的《我爱记歌词》,再到当下走红的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从这些节目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上星电视频道格局正在重新洗牌,省级卫视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收视份额。“电视娱乐节目作为当前最具广告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电视节目形态之一”③,成为各电视台争夺市场的核心手段。各种娱乐节目层出不穷,满足了当下受众对于快乐和放松的需求。在整个电视业界发力娱乐节目的大环境下,电视深度新闻因制作周期长、投资回报慢、播出政策压力等因素,为娱乐节目让位。而受众在娱乐环境中,狂欢取代理性,视听愉悦取代了价值判断,也与深度新闻渐行渐远。
  网络新闻专题对电视深度新闻的冲击。网络新闻专题是指“围绕某个新闻事件或社会上存在的某种现象和状态,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运用消息、通讯、背景资料、书评、评论等文体,调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表现形式,结合电子论坛等互动手段,通过页面编排与栏目制作,进行连续、全方位、深入的报道”。④网络新闻专题被称为网络媒介的深度报道,它极大地分流了电视深度报道的受众。这种分流来源于四方面的原因:一是网络新闻专题选题的广泛;二是背景资料的翔实;三是更快的时效性;四是受众能够对内容进行主动选择,并能够参与交流。与电视深度报道闭合的文本结构相比,网络新闻专题动态的开放性文本更能吸引年轻受众。
  东方卫视《深度105》的经验
  在当前电视深度报道整体环境黯淡的情况下,一些深度报道节目通过对深度报道理解的深入、品牌的构建和对深度新闻理念的坚守,获得了较好的收视效果。如东方卫视《深度105》节目,是东方卫视于2005年元旦开播的一档电视深度新闻节目,由东方卫视与新华社联合制作。据央视索福瑞公司调查,开播后,《深度105》栏目的收视率很快登上华东14个城市省级卫视新闻排名榜的首位。2007年1月8日该节目改版,目前为一档周播的电视杂志式深度新闻节目,时长为1小时,由“天下事”、“非常道”、“说旧闻”三个板块构成。笔者认为,《深度105》的三点经验能够为国内电视深度报道提供借鉴。
  品牌建设凸显栏目识别价值。《深度105》有着清晰的电视深度新闻品牌化建设思路。
  1.醒目的节目标志。《深度105》形成了自己醒目的特色。节目名称“深度”表达节目内涵,“105”米是人类徒手潜水的极限深度,配合片头蓝色的海洋、勇敢的潜水者形象,以及“竭尽所能,让事实浮出水面”的节目宗旨,完整地诠释了深入探求事实真相的节目诉求,使《深度105》能够在全国五十多档电视深度新闻节目中凸显自己的个性特色。
  2.恒定的节目内容。《新闻调查》第四任制片人张洁曾说:“观众对名牌栏目的认可其实是对栏目品质的认同。品质的认同有两个前提,一个是量的积累,一个是节目形态及内涵的恒定。”稳定的内容呈现是受众形成固定收视期待的前提。《深度105》内容分“天下事”、“非常道”、“说旧闻”三个板块,“天下事”彰显新闻价值,“非常道”展现新闻人物的观点,“说旧闻”结合时事回顾往昔新闻事件,也形成了固定的节目内容与风格,容易培养受众的收视期待。
  3.稳定的制作团队。制作团队的稳定是保持节目风格统一的基础。《深度105》节目围绕三个板块形成三个稳定的制作团队,保证每个板块的内容统一。改版之后着力培养适合栏目定位的主持人,主持人群体的知名度也在逐渐提高。
  立足解释性报道凸显选题差异化。地方卫视制作深度新闻报道,必须要走与央视差异化发展的道路。无论从权威性、影响力还是政策支持度如异地监督等,央视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可复制性。从央视《新闻调查》改版的思路看,专注做调查性报道的定位也是将这种优势扩大化。从东方卫视《深度105》的经验看,立足差异化发展,充分占据新闻事实材料,做解释性报道,是该节目选题富于特色并能吸引受众的关键。有学者研究证明,《深度105》中的解释性报道占到了节目样本总量的66.67%。⑤解释性报道的核心是新闻事实的深度挖掘和有序呈现。学者喻国明认为“深度报道‘深’就深在以现实问题的解释分析为核心,为呈‘点’状分布的有关新闻事实编织出一个正确地确定其社会位置的经纬度坐标系来”。⑥例如《深度105》2009年7月26日节目《走样的经济适用房》,透视郑州市须水镇西岗村在经济适用房土地上违规建别墅事件,不仅仅是对这个违法事件的个案调查,而是通过对受害村民、公安局副局长、房地产商、政府监管者、大学教授的分别采访,揭示了此次事件背后政府相关部门监管失位、公权力部门的不作为现象。通过事件调查、政策解读和解说分析,使受众获得了深刻和清晰的认识。
  运行模式:合作带来生命力。对于地方卫视而言,深度报道是最难驾驭的领域。一方面,在整个媒介竞争环境下,各电视台主打民生新闻、娱乐节目和电视剧,压缩了深度报道的空间;另一方面,地方卫视由于缺乏新闻资源、覆盖网络等,制作的节目常常需要借助央视、凤凰卫视等的视频资料,缺乏独立个性,对新闻事件的二次加工也很难吸引受众的注意;要不就主打猎奇、刺激,失去深度报道的品位。东方卫视《深度105》的创办和运行模式,无疑为地方卫视突破新闻资源的桎梏提供了思路。东方卫视立足上海,拥有播出平台但受人才、地域、政策等的限制;而新华社作为我国最大的新闻产品提供商,却缺乏播出平台和渠道。从2003年开始,双方就围绕重大新闻事件的采访、直播进行合作。在此基础上,基于电视深度报道的理性价值与监督作用,《深度105》栏目创办。该栏目是东方卫视与新华社跨媒体合作和资源整合的产物,是内容生产商和内容运行商的结合。这种合作,既使新华社有了从单纯的平面媒体内容生产商向电子领域发展的机会,也使东方卫视摆脱了做“无米之炊”的尴尬,能够使《深度105》拥有其他同类节目无法获得而又有重大新闻价值的新闻选题和新闻素材,使其能够迅速脱颖而出。
  
  《深度105》对于省级卫视深度报道节目的启示
  重新认识电视深度报道对于省级卫视竞争发展的价值。2009年,央视和地方卫视新闻节目纷纷改版,从内容到形式都力求突破。有学者在对此现象进行分析时指出:“改变源于现实需要。”“从经济动因来看,各家电视台在经历了综艺节目、真人秀、电视剧的竞争之后,重新意识到新闻节目对于树立媒体权威、吸引受众的重要性。对于地方电视媒体而言,打造符合本土受众口味的电视新闻栏目,是其抗衡其他媒体的重要手段。”⑦当前,国际国内大事不断,社会转型又使人们的价值观不断解构和重构,在这种情况下,受众需要媒介来释疑解惑,提供观点。央视此次改版中加强了评论比重,《新闻联播》、《朝闻天下》等节目引入评论员机制,《新闻1+1》、《环球视线》等新闻评论节目也逐一亮相。而地方卫视也可在此契机下重拾电视深度报道,特别是解释性报道,对当前多样的新闻事件和媒介现象加以分析评述,凸显解读新闻的视角,增强电视频道的识别力和竞争力。
  资源整合,增强省级卫视电视新闻节目的丰富性。2009年7月1日,由黑龙江卫视与新华社联手打造的电视杂志栏目《新华视点》开播。这是新华社与省级卫视合作制作的又一档深度新闻节目。新华社与省级卫视的合作,使省级卫视在面临新闻重大选题时能摆脱地域和新闻资源的限制,节目更具说服力和可看性。当今是一个传媒竞争的时代,竞争也在催生着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区域合作实现资源整合、市场共享、跨媒体交流,为当前省级卫视谋求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立足特色,体现深度新闻报道的个性化、差异化。省级卫视电视深度报道当前整体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在于节目形式和内容的同质化。克隆和盲目跟风一直是我国电视业界的整体弊病。娱乐节目是这样,新闻节目也是这样。央视《焦点访谈》节目大获成功之后,全国各卫视创办了诸多的“透视”、“焦点”类节目,进行揭露性报道和舆论监督。摆现象、谈原因、找责任、归纳普遍意义的内容模式成为这类节目的共同叙事框架。形式缺乏创意而又缺乏广泛选题,再遭遇政策压力和收视瓶颈,这类节目的命运可想而知。实际上,深度报道的内涵不仅仅是舆论监督,它还承担着释疑解惑的作用。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现有四档深度报道节目,坚持差异化定位方针,分别赢得了不同的市场空间。除了《深度105》将新闻、观点、历史讲述相整合,凸显编排特色外,《新闻透视》定位关注民生、针砭时弊,进行舆论监督;《东视广角》强调平民视角和人文关怀;《七分之一》每期一小时,坚持做大型电视新闻周刊,内容包括硬新闻、软新闻和人物志。从选题、解读视角、节目样式、栏目编排、主持人风格、叙事手法、镜头语言等方面挖掘个性,凸显特色,抛弃同质化的节目模式和简单说教,电视深度报道就一定能重新赢得受众。[本文受陕西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ZX09-52)资助]
  注释:
  ①荆雷:《“焦点”类节目的困境与对策》,《视听界》,2005(6)。
  ②数据来源:央视索福瑞《收视中国》,2010(5),第43页。
  ③刘真:《品牌时代电视娱乐节目格局浅析》,《中国电视》,2010(2)。
  ④李肖璨:《网络新闻深度报道与网络新闻专题》,《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5)。
  ⑤孙丽敏:《SMG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广度、深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版,第21页。
  ⑥张玲玲:《论电视深度报道与公众的关系》,《新闻界》,2006(6)。
  ⑦周小普等:《2009年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综述》,《电视研究》,2010(1)。
  (作者为陕西科技大学外国语与传播学院讲师)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