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众文化以其极强的娱乐性刺激着当代大学生的眼球,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但是,由于大众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带有一些“非道德化”的因素,因而非常容易使学生趋向感性化、鄙俗化和功利性,并且还会导致审美追求的迷茫。作为大学教育,对于大众文化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应该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消解大众文化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大众文化 大学生 负面影响 策略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性文化,以其极强的娱乐性刺激着当代大学生的眼球,以“诗意”的形象化包装,满足了大学生的日常娱乐休闲需求,成为他们缓解就业压力的主要途径。但是,大众文化的商品性特点,使其带有明显的“非道德化”“非政治化”倾向,缺少高尚的精神内涵,因而对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正确认识这种负面影响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成为大学思想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审美情趣的感性化。大学生的审美追求更倾向于对直观形象的接受。当今,读图成为大学生最主要的阅读方式,图形、图像成为他们阅读的主体内容。大众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满足和刺激大众的文化消费欲望,它在为人们提供在现实中不能得到满足的欲望的想象性满足的同时,又刺激人们产生更多的欲望。大众文化对形象化的追求使得大学生更注重对文化的直观性体验而缺乏对丰富内蕴的深入思考,从而使他们的审美情趣呈现感性化特征,如大学生对电影的诉求更为强调视觉的冲击。调查表明,视觉效果突出、娱乐性强的情感片、动画片和武打片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首选。欲望极强的大众文化不再负担任何道义责任,变成了一种供人消费的产品和谋取利润的工具,文化价值本应具有的理想塑造、理性沉思和审美追求则降低为纯粹的感官刺激。
同时,由于大众文化把一切文化因素都平面化为形象,其游戏操作又瓦解了“历史和现实的真实内涵”,从而使文本的“原有的意义和情感深度”被遗失;此外,大众文化为追求高额的商业利润而一味地求新、求异、求奇,也使其缺少了历史积累。因此,大众文化也就不可能为大学生“提供恒久性的精神动力和超越性的价值追求”。
审美情趣的鄙俗化。当代文学中充斥着一些低俗的作品,这些作品极力地“发掘本能和刺激”,将冲动和乐趣概括为生活的全部。文学内容在鄙俗化的同时,它的本质也逐渐被异化,从而“滋生出人的肤浅俗气的娱乐需要,这有悖于人性的自觉提升”。文学的鄙俗化使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日趋鄙俗化,他们冷落古典、严肃、优美的文学经典,而对通俗浅薄的文学作品却极力推崇。在审美追求上,不再崇尚含蓄古朴,而追求露骨的男女性爱和金钱关系。
审美情趣的功利性。大众文化的娱乐性,使得大学生仅仅滞留在一种表演性的快感中,遗忘了生活的意义和生存本身,形而上的追求化作形而下的感觉上的欢娱,缺少了审美想象力的参与,从而把学生推向“单调和平庸”,使他们成为失去对现实进行批判性反思的“单向度的人”。当今大学生把“考级”、“考证”、“考研”作为人生的唯一追求便是他们审美情趣功利性的明证。审美情趣的功利性,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处处以“我”为中心。北京六所高校择业心理调查表明,大学生在择业方面考虑更多的是把福利收入、自我价值实现、社会地位放在第一位,在人数和比例上都是最多的,分别占36.6%、27.1%、23.4%。更有甚者,一部分大学生由于心理的不健康和意志品质的缺乏而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审美追求的迷茫。大众文化的娱乐消遣特性导致了大学生审美追求方面的迷茫。营造一个虚拟氛围,使大众释放情感,获得快感,是大众文化的主要传播手段。文本所传达的情绪都是经由生产程序制造出来的,迎合受众当下某种感情的诉求,淡化乃至消解了文化的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它所制造的虚拟的“幻景”,使大学生只能在一种想象性的满足中找到慰藉。
消解大众文化对大学生负面影响的策略
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大学生选择那些给他们的眼球带来快感的作品进行阅读,这是一个无可改变的事实,那些纯娱乐性的文学作品能给他们带来一时的快感,这也是现实的存在。要想真正改变目前大学生文学阅读的状况,消解大众文化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首先要求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引领和教育作用。因此,作为教师要“操守最基本的职业伦理,应该拥有独立探索精神和慧识,以经典型的文学标准融入新作品的推介,激活教育主体对文学的感觉和感情”,“要把文学教育当成职业伦理,并将其具体地用心地实践于教育环节”。①
积极倡导文学经典阅读。文学经典“以其‘深刻的直觉’洞察了人性的内在需求与现实的功利物欲之间的冲突,从而为人类精神的全面发展、为人类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普降雨露、灌注生机”。②它可以使人从生命与学习的起点上就占据一个精神的制高点。欣赏文学作品,实际上是在与智慧之人对话,是在精神家园进行心灵的旅行,是在与“真、善、美”遇合。同时,文学经典作为启迪读者心灵的一个因子,它可以在读者心里建立起导向标尺,且一旦被学生领悟和把握便会对其起砥砺作用。因此,文学经典阅读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
努力发掘文学经典的美。文学经典教学的重要目的就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意蕴美,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感知,让他们体会作品对人的终极关怀,从中得到心灵的慰藉、情感的陶冶,从而拓展他们的精神空间,帮他们涂好生命的底色。同时,在文学经典的教学中,还应该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容忍学生的“异端”思想,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让他们的思想冲破牢笼;尊重他们独立思考的权利,让他们勇于质疑、追问和探索。
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情境。文学阅读作为一个精神操作过程,应该充分发挥读者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将文本中的空白加以填补,把未定点加以确定,把蕴涵的各种意义潜能加以现实化,从而使文本这种图式化框架由物的形式变成读者实际感受到的有生命的鲜活东西。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丰富的审美意蕴,只有经过读者阅读鉴赏活动才得以彰显。此外,还必须注意,人只有在自由的审美观照中,才可以抑制感性欲求,丰富理性内容,净化道德情感,实现道德选择自由,完成从审美状态向道德状态的过渡,达到“以美触美”。这就需要文学阅读教学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情境,让他们在一种自由的氛围中,发挥想象力,张扬个性,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尽量减小夸示性阅读的消极影响。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文化群体,在文学阅读中表现出对文化接受的“盲目跟风和集体无意识”,从而体现出一种夸示性阅读的特性。调查表明,经典严肃而具有思想深度的文学作品在一步步淡出大学生们的阅读视野,而大众文化已经深刻地影响到大学生的文学阅读取向。他们的文学阅读体现出当代大众文化消费的鲜明特征,在这些特征中,夸示性阅读正逐渐成为当下大学生文学阅读的重要特点。
夸示性阅读源于“夸示性消费”。所谓“夸示性消费”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社会“有闲阶级”成员的生活方式。他们用这种方式为自己博取名望。这些成员相信“要提高消费者的美誉,就必须进行非必需品的消费。要追求名望,就必须浪费。除非与衣食无着的赤贫者相比,否则,徒有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是带不来声誉的”。③用鲍德里亚的话来说,就是符号消费。这种符号消费,成为普通大众试图改变自己身份地位的工具。夸示性阅读,仅仅为满足读者的娱乐性和消遣性需求,是一种低文化含量的文化消费,不可能从真正意义上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当然,尽管夸示性阅读所带来的功利性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有着消极的影响,但作为施教者,只要对这种阅读取向加以正确的引导,并在文学阅读教学中进行积极的指导,就能真正使文学经典发挥其涵养性情、激趣励志的作用。
总之,大学教育作为一种培养“社会人”的教育,应该对大众文化产生的消极影响,既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更要及时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尽最大可能消解其负面影响。(本文为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计划立项课题“消解大众文化对大学生负面影响的策略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Z2010321)
注释:
刘庆:《关于新世纪中国文学生态——夏康达教授访谈录》,《文学教育》,2007(7)。
鲁枢元:《文学,一种恢弘的弱效应》,《文学教育》,2005(6)。
陶东风:《90年代文化论争的回顾与反思》,《学术月刊》,1996(4)。
(作者为衡水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