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视角下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2011-12-29 00:00:00庞彦杰
新闻爱好者 2011年6期


  摘要:英语新闻标题是新闻内容的集中和概括,它用简约的文字浓缩了新闻报道中最精华、最值得关注的内容。本文从翻译与美学的关系入手,结合实例,从精练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修辞之美、典故之美五个方面探讨英语新闻标题汉译的美学再现原则,以期翻译出更加精彩的汉语标题。
  关键词:翻译美学 英语新闻标题 审美再现
  
  新闻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组成。标题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和提升,它提纲挈领,言简意赅,犹如点睛之笔。标题恰当得体、引入入胜可为新闻内容增色添彩,在第一时间吸引受众。在今天的国际新闻报道中,对英语新闻的翻译占较大比例,标题更被视作报道全文的缩写。近年来国内媒体越来越多地采用翻译后的英语新闻满足受众的求知需求。因此,如何准确翻译和传递原文所呈现的信息和内涵,让题目言简意赅、新颖独特且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已经成为现代传播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翻译与美学的关系入手,探讨英语新闻标题汉译的美学再现原则,意在翻译出更加精彩的中文标题。
  翻译美学和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翻译美学运用美学和现代语言学的基本原理来研究和探讨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编辑、读者)、审美客体(原文、译文)、审美活动、审美标准和审美再现诸手段等。①傅仲选认为翻译是审美主体(译者)通过审美中介(译者的审美意识)将审美客体(原文)转换为另一审美客体(译文)的一种审美活动。而翻译美的标准就是要求译者忠实地再现原文的内容及其审美品质(即审美客体的特征、特点和属性),要求译文具有与原文等同的内容和审美品质。作为一种语际间的交际行为,新闻标题的翻译涉及新闻原文、译者、译文三方面。译者的任务决非表面的文字转换,他更要把原文中的美学要素移植到译文中去。然而,由于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历史和发展各不相同,也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标准。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就需要译者对原文进行审美加工处理,让译文最大限度地接近或具备与原文等效的审美效果。所以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来说,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就是译者通过他的审美意识将英语新闻标题转化为中文标题的一种审美活动。
  英语新闻标题汉译的审美再现
  在对英语新闻标题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再现原文之美必然遭遇到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差异的影响。英语新闻标题往往迎合本国读者的阅读需要,而且由于思维习惯与中国人不同,英语新闻标题的表达方式也与中文有所不同。同时中英两种语言存在巨大的差异,如英语重形合,英语造句注重显性接应,所以英语中连接手段和连接形式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使用频繁。此外,英语强调句子形式和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义。然而汉语则重意合,汉语造句注重隐形的连贯,很少使用连接形式和连接手段,但是注重功能、意义,注重以神统形。在修辞和表现手法上,英语中头韵、尾韵和双关常常使用,注重表达形式的多样化,力戒无意义的重复。汉语讲究均衡美,习惯重复,重叠、对偶等表达形式出现的频率远远超过英语。
  因此,在翻译英语新闻标题过程中要坚持“内外有别”的原则,要充分考虑国内受众的阅读心理,对他们不太熟悉的信息、文化背景知识以及表达方式进行必要的变通,在译文忠实通顺的基础上,通过措辞再现原文的风采。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透彻理解原文内涵,领悟其妙处;其次要善于比较英汉语言新闻标题的特点,充分发挥汉语的优势。下面我们结合实例,从精练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修辞之美、典故之美五个方面探讨英语新闻标题汉译的美学再现原则。
  精练之美。在有限的容量里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是新闻语言的一大特点,唯有如此,读者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加丰富的新闻信息。所以,新闻语言务必做到简洁精练、措辞明了。而作为统率全文、吸引受众眼球的新闻标题则更应言简意赅、别具匠心。对英语新闻标题进行翻译时,应遵循这一原则,力求译文的精练流畅,让读者充分领略标题的独特魅力。2008年5月12日W4+1VSgHY26Hx93BNVvIRw==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对于此次灾难,中外媒体都进行了及时充分的报道。英语媒体对中国哀悼地震死难者的情况也进行了报道。如“Nation mourns quake dead”,意思是全国人民哀悼地震中死难的人们。此标题的译文是“举国同悲”,该标题简洁自然,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受汉文化思维模式的制约及美学心理和表达习惯的影响,汉语表达讲究匀称,追求均衡,这样词语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给人以舒适平稳之感。因此,合成词和四字格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如“When It Comes to Romance,Listen to Your Friends”,没用译为“谈及情感问题时,倾听朋友的见解”,而是采用了结构紧凑,兼带韵律的四字短语“爱河泛舟,求教朋友”。又如“American Online:Often Down,Never Out”一句,也没有翻译为“美国在线:常常遇挫,而却从没一蹶不振”,而是译为四字短语“美国在线:屡挫不败”。这种形式对信息进行了高度的浓缩和概括,彰显了简约之美。正是这一原因,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喜欢选择四字格。
  音韵之美。新闻是人们普遍关心的事实,有群众性。新闻语言必须接近生活,接近受众。接近生活,就是要求新闻语言要接近口语体,不能艰深拗口。新闻标题亦是如此。在对英语标题新闻翻译时,需要反复推敲其字数、节奏和声律等,使其朗朗上口,从而增添新闻标题的神采,使读者感受新闻语言的内在韵律。2008年5月12日中国汶川大地震给当地造成重创,群众损失惨重,无家可归,美国《新闻周刊》采用如下标题进行报道:Hurting and Homeless,这个新闻标题采用了押头韵的修辞方法。其字面意思是“深受创伤、无家可归”,照此翻译意思也清楚明了,但显得过于平淡。将其译为“心无所依,身无所栖”,“心”与“身”相对,“依”与“栖”呼应,两句相对仗,同时又押尾韵,这样的恰当运用增强了语言的美感,也渲染了情感氛围。又如Save and Save or Stuff and Starve,标题采用了押头韵修辞格,同时使用了平行结构,译文也是下了些工夫,将其译为“要么当牛做马拼命赚钱,要么大吃大喝最后挨饿”,同样是平行结构,字数相等,前后相对,颇具形式之美。如果将后一句译为“要么大吃大喝挨饿受煎”,这样就和前一句形成押韵之势,“钱”对应“煎”,便可将形式美和韵律美融为一体。
  意境之美。新闻标题的语言不仅应该言简意赅,朗朗上口,还必须生动形象、传神达意,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在翻译英语新闻标题时,需要调动各种修辞手法,运用描述性的语言把新闻信息形象化地记录下来,写出事物发生、发展的生动场面,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概念的东西形式化,使新闻标题具有立体感,从而唤起大众对事件的丰富联想,诱发其阅读兴趣。2010年感恩节来临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主持了火鸡赦免仪式。After election stuffing,Obama pardons turkey(奥巴马感恩节前赦免火鸡)。想想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的总统,在白宫举行仪式“赦免”的不是战俘、囚犯,而是两只火鸡,“赦免”的结果是它们可以在华盛顿故居安度余生。此处“赦免”和“火鸡”搭配,的确是别有一番风味,让人读后忍俊不禁,哑然失笑。也难怪奥巴马自己也坦言,这是11月初美国国会中期选举惨痛失败以来感觉最棒的时刻。花旗银行于2005年10月提出收购广东发展银行的股份。此番收购不同寻常,因为以花旗为首,其中包括美国凯雷集团的竞购团打算买入广发银行85%的股份。这种通过一次性收购来实现对一家中国银行的控股,对外商来讲可谓是“破天荒”之举,且很可能从此改变中国银行业的面貌。新闻以Year of the Citi in China?为标题进行报道,译者将其翻译为“花旗招展之年?”,这里将“花旗银行”中的“旗”字做其表面之意理解,实为故意而为之,也是生花之笔。因为花旗之招展自然是风顺时利的昭示,译者把花旗的明媚前景以旗子的招展形象化、具体化。而呈现于受众眼前的会是一个诗意的世界:蔚蓝的天空,和煦的阳光,飘扬的五彩旗帜。那迎风而起的旗帜上当然是标示着“花旗银行”的醒目字样。
  
  修辞之美。英汉语言中都有丰富的修辞手段,尽管用法有异有同,但均可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英语标题常借助押韵、比喻、双关、仿拟等修辞格传达微妙的信息,给受众以语言美感。借助修辞格,新闻标题犹如画龙点睛,可以使新闻大为生色。将带有修辞格的英语新闻标题汉译时,译者应善于感受和发掘原文中的修辞美,灵活变通,在汉语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审美等值,以提高译文的趣味性、生动性和可读性。自湖南卫视推出婚恋交友真实秀节目《我们约会吧》,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开播收视飘红,多家卫视相继播出相亲或者交友类节目,一轮“相亲热”席卷荧屏。相亲节目的火爆,也让它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对中国的这种热潮,就连这类节目原产地美国的媒体《今日美国》也感到惊奇:China smitten by TV dating,其中文翻译为“中国人被电视相亲节目征服”。“征服”常指用武力使别的国家或民族屈服,我们通常说人类征服了自然、海洋等。这里采用了拟人手法,将节目赋予生命,国人为其魅力所折服,各地方电视台竞相争艳,相亲节目的火爆自然可想而知。Growing wealth disparity affects campus life(象牙塔里钱做伴)。贫富差距日趋明显,而这种改变也投射到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之中。校园里富有学生的享乐拜金与贫困学生的自卑自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译文使用“象牙塔”借指大学校园,同时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钱视为可以相依相伴的朋友。象牙塔原指一个与世隔绝的梦幻境地、逃避现实生活的世外桃源,这里本该不受世俗的干扰,然而现实却是只有金钱做伴,这其中的鲜明对比跃然纸上,让人顿感世风日下。
  典故之美。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典故分三类,即明典、暗典、翻典。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文化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崇尚权威和前人,使用典故更是这一思想的显现。翻译英语新闻标题时,酌情借用、套用或翻用读者耳熟能详的诗词熟语、人物事件等,能够激发受众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Gore’s dual role:advocate and investor(戈尔:身价过亿的卖碳翁)。美国前副总统戈尔退出政坛后,回归普通老百姓生活的他却因为倡导环保理念屡次成为热点人物,并在2007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2010年美政界认为戈尔利用环保理念赚取巨额私利,甚至讥讽他是全球首位“碳亿万富翁”(carbon billionaire)。译文借用了我们所熟知的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第三十二首《卖炭翁》一文中的主人公“卖炭翁”,以此来喻指戈尔,可以说把原文的讽刺和挖苦表现得清清楚楚、淋漓尽致。
  结语
  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不是语言间的简单转换,除需要译者对英语新闻标题的特点进行深层次把握,在翻译时应兼顾措词、语法等方面的特点外,还需要善于比较英汉语言特点,充分发挥汉语优势,还包含了美的识别和再现,译者应依照不同的新闻题材和风格,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分析、识别新闻英语中的美学价值,运用不同的表现方法,在译文中最大程度地再现原作之美。
  注 释:
  ①周素文:《从翻译美学角度谈汉语商标词的英译》,《上海科技翻译》,2003(3)。
  参考文献:
  1.傅仲选:《实用翻译美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许明武:《新闻英语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年版。
  3.唐见端:《英语新闻标题翻译技巧》,新闻记者,2005(9)。
  4.余立三:《英汉修辞比较与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作者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