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西藏民俗传播方式

2011-12-29 00:00:00刘新利
新闻爱好者 2011年6期


  概念解析
  民俗传播。传播学中的“传播”侧重横向的交流、交往,民俗学中的“传播”侧重纵向的传承,民俗传播是民俗学和传播学的一个交叉学科,所以民俗传播学中的“传播”应该是既有纵向的传承又有横向的交流、交往,所以民俗传播,就是指民俗的传承和交流。因为民俗有世代相袭的特点,而这就是民俗传播的一种方式,即传承,而民俗的传承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会和其他文化事项及其他形式的民俗有横向的交流,所以又表现出传播的另一种方式——横向的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播是民俗的内在属性和基本特征,没有传播就没有民俗。民俗的传播,就是时间上的传承、空间上的交流。
  西藏民俗传播。西藏民俗传播就是西藏民俗的传承和交流。西藏民俗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传播符合人类信息传播的一般规律,但民俗是产生并传承于民间的,所以又有它特殊的规律,而西藏民俗以特有的高原风采在中国民俗中独领风骚,西藏民俗文化的传播方式也因为西藏民俗本身的独特性而显得与众不同。
  西藏民俗传播的独特性
  以人为载体的动态传播。民俗传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以人为载体的动态传播。民俗的主体是人,它的传承也是以人的语言(口语)和行为作为传播载体的。西藏的民俗传播这一特征更为明显。西藏在大众传播到来之前,所有的民俗都是依靠人来传播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其主体都是人。西藏的文字产生于吐蕃时期,但西藏在和平解放之前一直处于农奴制社会,普通的藏民连基本的人身自由都没有,更遑论掌握语言文字,所以,几乎所有的西藏民俗都是依靠人的口语和行为代代相传。这些传承者除了普通民众还有民间工匠和民间艺人,他们是专业的民俗传承者,如唐卡的制作者、民间说唱艺人,他们对西藏民俗的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就是民间说唱艺人的杰作。《格萨尔》的突出特点不仅在于它的规模大、篇幅长,更在于它还是一部至今仍被广大群众和艺人所传唱着、不断丰富着和传承着的活形态的史诗。
  西藏民俗传播深受宗教影响。西藏民众基本上是全民信教,宗教已经具有了民间性,所以西藏民俗的最大特点就是宗教性,那么西藏民俗的传承不可能不受宗教的影响。在西藏,一些宗教元素已融入民间,比如五彩经幡、象征吉祥如意的符号“卐”在西藏随处可见。煨桑、转经、朝佛,这些宗教仪式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民俗。西藏的民间艺术传承也是如此,比如唐卡艺术的兴起与繁荣就是随着佛教在西藏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唐卡的形式就是一幅便于携带的佛龛画,内容主要是宗教题材,传播功能主要是以宗教为主。再比如,西藏的丧葬民俗,古代西藏以土葬为主,佛教传入西藏后,天葬成为西藏的主要丧葬民俗。所以,西藏丧葬民俗的传承深受佛教影响。西藏的许多节庆民俗也深受宗教影响,比如,西藏的雪顿节,就是源于藏传佛教的珍爱生命的教义。而西藏的许多节日本身就是宗教节日,因为僧俗共同参与,所以也属于节庆民俗的范畴。还有西藏的民间信仰灵魂崇拜、图腾崇拜、神灵信仰崇拜、预知信仰、巫术等的传承深受原始宗教、苯教的影响。而祭祀方式和信仰活动如煨桑、插风马经幡、堆“嘛呢”、磕长头、朝佛的传承又深受原始宗教、苯教、藏传佛教的影响。
  在传承中变异。传承性是文化的基本特征,“变异性同样是文化的一大特征,它与传承性是并行不悖的。也就是说,文化的传承性是相对的,而其变异性则是绝对的、随时随地发生进行的。”①民俗是一种文化事项,所以它也符合这个规律。变异的产生主要源于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我们说西藏由于经济的落后和环境的封闭特征,使得西藏民俗的传承相对完好,但这并不等于没有变异,因为在历史上吐蕃时期就是一个开放的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西藏和印度、尼泊尔、中原地区都有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尤其是文成公主入藏,佛教传入西藏,对西藏民俗的冲击和碰撞最为剧烈,所以,今天的西藏民俗大部分是在那个时候变异的。
  而新时期,由于新媒体的普及以及西藏旅游资源的开发,西藏的封闭状态被彻底打破,西藏民俗文化不但面临汉族文化、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还要面临外来文化的全面碰撞,所以变异性是绝对的。一方面,变异使得西藏民俗中的许多糟粕被剔除掉了,比如西藏婚姻形式中的一夫多妻、一妻多夫、朋友共妻等在传承中受外来先进文化的影响而被摒弃。另一方面,变异使得许多西藏民俗由于失去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而消失,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民俗在传承中变异的特征就要求我们在保护西藏独特的民俗文化的时候,处理好传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
  西藏民俗传播具备人类传播的所有类型
  人内传播。“人内传播就是以人的心理为媒介的传播。可以说,几乎所有民俗事项的传播都会涉及心理传播,比如民俗中的禁忌、崇拜、征兆、咒符、术数、吉祥物等,这些民俗实例都体现出强烈的好恶,并在此基础上饱含着强烈的期望。”②而藏历新年因为是一个辞旧迎新的时刻,人们会对自己过去一年的所作所为进行总结和反思,并对新的一年提出新的期望,所以藏历新年也是人内传播非常活跃的时期。
  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西藏大众传媒产生之前,人际传播是西藏人民主要的信息传播方式,民俗信息也不例外。比如,西藏的民俗中的生产民俗、民间贸易民俗、家庭民俗、居住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岁时节庆民俗、人生礼仪、民间信仰以及伴随着这些民俗所产生的禁忌都是依靠人际传播的方式进行的。这种人际传播既有一代一代、代代相沿的纵向传承,又有同代人和人之间的横向传播。
  群体传播。群体传播就是群体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民俗信息的群体传播主要体现在西藏的节庆民俗上。西藏的节庆民俗和其他地方节庆民俗不同的是西藏的节庆无一例外地要进行集会。而集会又是群体传播最为活跃的时期。西藏的民间节日如雪顿节、林卡节、沐浴节、赛马会,还有名目繁多的宗教节日如酥油花灯节、燃灯节、萨嘎达瓦节、神仙下凡节、布达拉宫跳神节等都是伴随大型集会的节日,由于西藏全民信教,所以,西藏的宗教节日不仅仅是僧人的节日,也是俗人的节日。在西藏的节日不管是民间节日还是宗教节日,一般都会有藏戏表演和民间说唱艺人的表演,也会伴有民间歌舞、民间游戏和竞技,还有一些民间体育活动。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传播着有关节日民俗的信息,也传播着民间艺术和其他民俗信息。
  组织传播。组织转播就是组织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西藏民俗的组织传播主要有民间组织和部落、村舍、氏族组织。民间组织主要有民间互助组织、民间宗教组织、民间文化娱乐组织、民间经济组织、民间职业组织、民间军事组织。
  西藏的民间组织、部落、村舍、氏族组织本身是构成西藏民俗的文化事项,同时也担任了传承其他民俗的任务。
  大众传播。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西藏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是在上世纪80年代,西藏电视台和各个地市电视台的建立,专业报刊、地市报刊的纷纷创立,一大批专业期刊和大众期刊的出现,广播出现调频广播,标志着西藏大众传播时代的真正到来。西藏的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电影成为传播西藏民俗的重要载体。互联网在西藏建成后,西藏建立了专门传播民俗的信息网站——中国藏族民俗网,而西藏拉萨旅游网、中国西藏新闻网、中国西藏信息中心、中国藏族网,也都有专门的板块介绍西藏民俗,另外中国藏族民俗网的英文网站也为西藏民俗的对外传播创造了条件。
  
  西藏民俗传播独特的表现方式
  纵向的传承。西藏的民俗总是无声地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耳濡目染,代代相袭。匠作民俗,比如,陶匠、石匠、氆氇匠等技艺的传承主要靠家传、拜师求艺、上寺院的绘画学校、自学。民间艺术如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与歌舞、民间说唱、民间戏曲的技艺传承主要靠师徒学艺的经验传承和专门的教育机构如艺术学校的正规传承。比如,西藏的唐卡就是靠师徒传承的。民间科学技术如藏历、计量方法、藏医、藏药的传承主要依靠典籍来传承。有些民俗是靠上一辈人的行为影响感染着下一辈,因袭继承代代相沿,如民间禁忌、交往礼仪、丧葬程式、祭祖仪式、宗教仪式等都是行为的模仿,是通过效仿来传承的。
  横向的交流。首先吐蕃时期的开放政策扩大了民俗的横向交流。第一,派留学生和关注翻译事业。吐蕃时期,派留学生去唐朝、印度、尼泊尔学习,留学生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另外,重视翻译事业,最早主要是翻译佛教经典,而且伴随着开放政策,中原和印度等地的医药、工艺、语言、史传、历算、文学等也被译成藏文,落实民间,成为西藏民俗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吐蕃末期,也有人把藏文经典译成汉文,将藏族文化直接推向中原腹地。③文化上的交流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民俗的内容。第二,文成公主入藏,更是藏汉民俗传播的盛宴。公主入藏后吐蕃大量引入唐朝的物质生产技术,以改善吐蕃的经济状况。中原的丝绸、茶叶、农耕技术源源不断地传入吐蕃。吐蕃则将马、牛、羊、金器、银器等大量输入中原。唐朝的冶金、纺织、建筑、制陶、造纸等技术进一步传入吐蕃。在建筑方面,汉族工匠的土木建筑技术传入吐蕃。在文化上,文成公主入藏后,中原文化大量流入西藏。文成公主带去的乐队,将50余件弹拨乐器传入吐蕃,推动了藏乐的发展。文成公主带去